LLM求职,那些年我踩过的坑
编者注:本期的采访嘉宾是我认识很多年的朋友。从2018年LLM毕业至今,她一共经历了三份工作,从上海一家本地所开始,后面逐步跳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和团队。一开始邀请她采访时,她开玩笑说这期采访很可能会变成“吐槽大会”,因为她基本上把职场新人能踩的坑都踩光了。听说今年国内找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希望这期采访能给正在求职的学生一些帮助。
1. 在LLM学成回国之初,您在找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您在其中收获了什么经验或者教训?
首先非常感谢邀请。我的教育背景在一线城市是比较普通的。我本科毕业于一家传统理工名校的法学院,LLM是美国某T20法学院。从LLM毕业到现在,我经历了三份工作,在求职路途上可以说是踩了比较多坑的。今天希望借此机会把我的经历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点感悟:明确目标,懂得取舍
在LLM毕业的时候,我感觉我最大的问题是目标不明确,并且什么都想要。最后很多目标没能及时完成,拖延了求职进度。我是2018年LLM毕业的,临近毕业的时候,我还没参加过法考。那个时候,我想要纽约bar和法考(当时坊间在流传第一年法考通过率会比较高的说法)一起考,因此同时准备两个考试。两个考试一起准备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除非是非常自律的学生(比如每天能够保持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大部分学生的精力是无法同时兼顾两个考试的。最后,我纽约bar没有考过,而法考只考过了客观题,主观题没有考过。因此求职状态非常尴尬,有点不上不下,也放弃了一个红圈所在美国办公室的实习offer。
这段经历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对于求职需要的硬指标,个人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认知(比如说在国内,过法考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过了纽约bar也是加分项)。明确了需要完成的硬指标之后,个人的取舍一定要清晰,不要同时给自己定太多的目标,而是一个个来,先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解决了,再解决下一个。
第二点感悟:第一份工作,尽量争取去名气大的平台,哪怕累一点也没关系
法考和纽约bar没有通过这件事对我的打击还是蛮大的。当时,我比较学生思维,对于主观题差几分没过线耿耿于怀,总觉得要把法考搞定。因此,我当时的想法是先找一份工作强度没有这么大的工作,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法考。等法考通过了,再出来找更好的工作。
经过家人朋友的介绍,我入职了上海的一所中型所。当时团队老板也了解我的情况(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法考),加上我是托人介绍进来的,因此老板和同事们都对我比较照顾,我的工作量不大,但真正接触法律业务的工作较少,主要处理公共关系、BD方面的事情。其实当时,我也有机会到更好的平台面试,但是我的想法比较简单,觉得这份的工作收入和强度来说都挺符合我的预期,也有更多时间准备法考,因此也没有尝试一些更好的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想法过于天真,也缺乏长远的规划。对于大多数有志于长久从事律师行业的同学而言,业务硬实力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并不是说去了有名气的律所就一定有大作为,只是对于刚从学校毕业、一张白纸的新人而言,大平台往往能提供更专业的培养体系,促使其经受严格的职业训练,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打下良好的业务基础。当然这也取决于每个人的风格和能力,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真正优秀的人才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都能崭露头角(我身边就有朋友只当了一年授薪律师,就有魄力跳出单干,短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合伙人)。另外考虑到目前现实的求职环境,第一份工作处于高起点的话,后续的跳槽中更有助于向别的好平台转换,可谓“可进可退”。但是如果第一份工作普普通通,在寻求机会“向上逆袭”时要付出的代价则要大得多,道路也更曲折。
如前所述,我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没付出足够的努力(没有修改简历,没有面试经验,也没有养成业务能力),这些欠下的债,在后面的职业生涯中都一一还回来了。
2. 您的第一份工作由于团队负责人身体原因而被迫中止,因此您开始了第二次求职。在第二次求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您在其中收获了什么经验或者教训?
在2019年,我顺利通过了法考。但同时,我第一份工作的老板由于身体原因被迫解散团队(再次敲黑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律人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啊!)。于是,在2019年底,我又回到了待业状态。那时候,我还抱着考bar的执念,想着一鼓作气,趁着年底准备2020年2月的纽约bar,等考完纽约bar了,回国刚好是“金三银四”,那时候市场上空缺应该比较多。
谁知,2020年1月疫情开始爆发,我没办法在2月飞到美国参加考试。同时,疫情原因使得绝大多数的律所都停止了招聘。此时,我已经在家呆了好几个月了。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开始找工作。但由于我之前完全没有找工作的经历,因此只能从头学起。从修改简历、准备笔试题,到锻炼表达能力、模拟面试,我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我不停请教朋友,也不断尝试各种机会,穷尽了当时能掌握的渠道。虽然这个过程让我非常焦虑和难受,但是在这一个完整的求职过程中,我真的收获了很多求职的技巧和经验。我想告诉大家,求职是你职业生涯中必须经历的一关,同时也是难度最低的一个环节。也许你会觉得找工作很难,但实际做业务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比找工作还要多。
基于我找第二份工作的经历,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技巧,大家可以参考:
求职信息获取不要局限于网络,要多参加校友活动,多加入一些校友群。很多岗位都是不公开的,往往是先内部推荐,或者在群里公布招聘信息。如果能通过内部介绍或者转发招到理想人选,用人单位就不会浪费时间把这个求职信息放在公众号或者网站上。很感谢我的朋友们,她们真的待我不薄,有的朋友甚至又拜托了其他长辈、同学为我找工作,我当时在疫情刚开始期间找到了工作,也是通过LLM同学的推荐。
有面试邀请就参加,哪怕你对这个机会不感兴趣。面试是一个很好的发现自己、认清自己的机会。我还记得自己当时面试了一个团队,合伙人耐心的指出了我简历上的问题,虽然最后没有拿到offer,但是这次的面试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求职技巧,也更明白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期望是怎么样的。
3. 您是因为何种原因进行第三次求职?第三次求职的经历大概如何?您在其中收获了什么经验或者教训?
第二份工作中,我算是进了一个比较有名的律所。当时候我的合伙人名义上是属于资本市场部门,但实际工作中非诉、诉讼、知识产权、常法的工作都有,甚至诉讼的业务更多一些。我没有律师执业证,很多诉讼上的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合伙人要求比较高,希望我能够独立处理一些诉讼案件或者直接对接客户,因此,合伙人对我的期待和我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产生了偏差。而且,由于我们是小团队,没有专职秘书,也没有高年级律师,导致我既要处理行政上的事务(比如申请利冲检索),也在各种业务中时常摸不着头脑。种种情况都导致了我当时心态消极,觉得每天繁杂的事情很多,浪费时间。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这种情况意味着律师需要处理各类型的业务,而不是当某一项业务的“螺丝钉”,往往有的人就能利用这样机会快速成长,独当一面。
我在第二家律所工作了大半年。在2020年底,我意识到自己可能需要换一个专业度更高的平台,于是就开始找第三份工作。由于有了第二次求职的积累,第三次求职的我得心应手了许多,也收获了不少面试,内资所和外资所的面试都有。我的第三份工作在一个比较好的资本市场团队,主要是A股上市公司的所有相关业务,包括上市,上市后的披露,股权激励,收购并购。众所周知,资本市场团队的工作强度非常大,而且文本要求极高,因为文件要公开披露,几乎每一份文件都要合伙人签字发出。这份工作中,我压力也非常大,合伙人的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很强,很聪明也非常能加班,同时比较严厉,工作中因为各种原因被批评也是常有的事情。其实在第三份工作中,我曾经一度因为压力太大又想打退堂鼓。但是,经过了这些年工作的积累,我也明白了业务的成长很多时候就是需要一个“熬”字,心态慢慢变得强大。因此,在第三个团队工作这一年多来,我虽然每天都感觉压力山大,但是自己的业务能力真的提高了很多。
但实话说,律所的流动性是很强的,在我工作这一年多来,周围同期的同事离职不少了,去甲方或者去其他律所的都有。合伙人就又招了新的律师,我就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律师像韭菜一样,一年割一茬。
4. 您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工作经历都是与资本市场、投融资、公司法、常法相关。您认为在这个领域中,怎样可以多积累一些可以增强自己能力以及职业背景的经验?
关于业务能力的提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在并购、投融资领域,业务量一定要足够大。虽然说这样的业务,做几个就能清楚流程,但是做10个,做100个,水平是天差地别的。
如果你的团队业务量不够大,那每做完一个案子就要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例如最基础的尽职调查,虽然说每个类型的尽调都有侧重点(比如酒店、农业、半导体这些不同领域的公司尽调的侧重点肯定有所不同),但是尽调工作中的常规模块(比如劳动、商标、土地等)是大同小异的。如果你在做案子的时候把常规模块做好,那么即使这是一个新领域,你还没摸清楚侧重点,但你已经能把基本盘做好,这项工作起码能拿个80分。
在做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前,可以多看别人的业务文章。我一开始也看不下去业务文章,但当你工作中有了需求之后,带着需求去看,很快就记下来了。比如说我有一本尽调要点的书,第一遍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等做业务的时候又看了一遍,真的觉得书里面总结的很好,一下子就记住了。又比如说最近客户咨询了一些复工复产的问题,很多律所都已经有了相关的业务文章,看完之后对于客户的问题也有了大概的解决方向。
5. 对于教育背景不太突出的法学生,您认为可以尽早为求职做哪些准备?
相信大家从我的三段职业经历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都非常一般的人。但是这几年的探索和锤炼,也算是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我以下的建议主要针对一些教育背景、个人能力都比较普通的学生。我会基于“心态”和“实操”两方面讨论:
心态:
首先是放平心态,不要把目标定的那么高。现在经济不好,各行各业都比较内卷。如果你目标定得非常高,那么就比较容易失望,这种心情会非常影响你的求职和工作。要时常告诉自己,不是自己不优秀,而是现实就是很残酷,竞争就是很激烈,你只能够接受。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寻求更好的机会。
第二是在工作中一定要抱着打工人的心态而不是学生心态。在学校,老师会主动教你东西,并且会耐心回答你的问题。但职场不是学校,老板是付钱请你干活的,也许一些好的老板愿意教你,但是老板不教你也非常正常。老板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以最短时间交出质量最高的工作。因此,很多时候,你自己要主动去学,主动去请教别人,也要学会消化自己的压力和情绪。
实操:
实习非常重要,一定要尽量多实习。我的本科不在一线城市,因此好的实习机会没那么多。如果你在一线城市读书,那么从大一开始实习都不算早。我觉得我刚开始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就是我word、excel等软件用得不够好,连调格式都弄得很慢。很多小朋友可能会抱怨自己实习就是打印、做表、复制粘贴,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说,你其实在锻炼自己使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技巧,这对以后的工作其实是很有用的。特别是在国内读研的朋友们,如果能在研究生期间多实习,毕业之前就可以找到留用机会了,也不需要再海投。
像法考、bar这样的考试,早点准备和解决,特别是法考。目前要就业的人太多了,而大部分好的内资所,过法考是底线,除非你有其他特长,不然律所不会聘用一个连法考都没过的学生。
和老师、师哥师姐打好关系,平时多和同行聊天。我个人性格本身就比较外向,所以时不时会参加行业聚会、校友会等活动,这真的能获取很多信息和资源(身边不乏通过校友推荐找到工作的例子),及时跟进行业动态。但Social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可能很累很无聊,甚至是负担,那就没必要勉强自己了,毕竟其他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多,干啥不行呢。
最后想说的几句话:
通过回顾自己的这几年的求职和工作,我深刻体会到国内大环境对年轻人的容错率的苛刻,所以和周围的朋友聊天时,发现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过“走弯路”的经历。一方面大家都是好学校里的“佼佼者”、“做题家”,一毕业就被社会的铁拳摩擦,另一方面其实人生的纬度很多,说到底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过是普通人,想永远大踏步走在人前,精准踩中每一步地高歌猛进,那需要非同一般的才智和运气加持,普通人达不到,也可能会很累。
这当然不意味着“躺平”,只是经验对于律师来说真的太重要了,有时候真的急不来。我的经历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职场中升级打怪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按照自己的能力自由配速,长远奔跑,其他的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