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乡建调研实录第8期】万亩竹林—美丽西坑村
内容导读
5月17日,受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两委”邀请,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副秘书长陈金元带队赴村进行实地考察,深入探究西坑村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村的发展之路,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项目对接工作,解决美丽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乡建湖北》是在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指导和支持下,坚持致力于湖北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运营研究,推动精英人才、社会资本下乡与优秀乡村对接。
基本概况
西坑村是咸宁市通山县众多村庄之一,位于幕阜山脉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区九宫山和中华道教圣地太平山连接段的高山上,村庄四面环山,1.1万亩竹林鳞次栉比的分布在山溪两岸。沿着潺潺溪流而上,就能一睹这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风、宜居的生态环境,使得西坑村被评选为“全国生态村”,而其中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掘探秘。
村庄全景
全村面积2.2万亩,山林面积1.7万亩(其中竹林1.1万亩),耕地面积390亩,3个村民小组由13个姓氏组成,共有286户1127位居民。
具有典型南方峡谷地貌的西坑村,境内群峰突兀,沟壑纵横,奇石曲水、飞湍瀑布,嵌缀其中,汇成一条清澈的溪流,全村依溪流而建,呈现出一河两岸、和谐人家,生态文明、村民同行的良好景象。
野生猕猴桃沿溪流分布,数十棵红豆杉屹立山间,万亩竹林娇翠欲滴,百十峰头野樱桃花开漫天。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有杜鹃、野樱、山桃、迎春争奇斗艳;夏有溪水溯源、漫游山谷,站飞瀑下、立古泉边,掬一捧清凉沁人心脾;秋有野生猕猴桃、山梨、八月灿、九月黄品尝在口;冬有瑞雪遍野,飘飘扬扬,待玉树琼枝挂银帘,这是西坑村森林资源的真实写照。
穿村而过的河流
建设过程
担任村支书32年的朱必海是西坑村发展的“领头羊”,他以“立足村情抓产业,发挥优势攻脱贫”的发展思路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用团结全村人民,来改变西坑村的面貌,用全村居民的勤劳与智慧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在朱必海书记和王能文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去探寻西坑村的发展轨迹。
好山好水好风光,需要村民的参与,更离不开村中能手的带领与操盘。我们难以想象,在改革开放之初,今日的世外桃源竟是昔时的穷乡僻壤。
由于公路不通,数十万枝楠竹仅依靠春暖水满,顺溪流而下才得以换取生活物资,完全是靠天吃饭,在雨水不济的年份,这个耕地面积稀少的山村就会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西坑村,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三无四不村”,无学校、无医疗室、无通讯设施,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电视网络。
如何摆脱贫困?如何走上致富路?成为了全体西坑村民的共同思考的问题。
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和对现实的探索之后,西坑人选择并成功的探索出一条生态宜居村发展建设之路。
精准扶贫展示墙
一是“要致富,先修路”。1985年春天,支部做下了修进山公路的决定,由村干部“包干到人”做到时间、任务、质量“三包干”。针对最难解决的资金问题,村干部率先借资给集体修路,带动富户借钱给村里,同时积极 43 34762 43 15264 0 0 3351 0 0:00:10 0:00:04 0:00:06 3351县乡两级信用社借贷,最终历时4年、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修通11公里的进山公路,村民人均收入由80元上升至300元,这在当时十分不易。也正是保留这一经验,到目前为止,全村修通了所有的通组公路和通林公里12条,完全结束了“门前一小路,四面是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的历史面貌,也从根本上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访谈朱必海书记
二是重视人才,狠抓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西坑村两委达成的共识。1993年春天,西坑村着手新建了规范化村级完全小学,建成一所集合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为一体的新型校园,从此告别了适龄儿童入学难的历史。对于在各类升学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学子,村集体采用张榜表扬,奖励奖学金、助学金的方式予以鼓励,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大学生21人,这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确属难得。
主题活动
三是资源整合,共奔富路。西坑村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遍布全村的楠竹林是村民千百年的生计之路。在赴浙江安吉考察之后,村“两委”决定转变楠竹自生自长的传统模式,将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西坑村将原本分到户的竹林集约起来承包给50户村民,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原有竹林进行改造、抚育扩边,最终使得竹林由0.67万亩扩大至目前的1.1万亩。
为了进一步解决楠竹“增产不增收”的难题,西坑村在1999年开始招商工作,引进安吉竹业加工技术,在山上打造竹生产基地、在山下建立加工厂,正式创办村集体经济。同时,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村中建立33家土纸厂,循环使用竹产品加工废料,并最终于2012年建立村级楠竹产业园。日益发展的村集体经济,不仅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增加了西坑村的集体收入。
万亩竹林
四是协力发展,打造新村。西坑村各个居民小组沿河分布,部分村落分布在高山之上,交通不便、生活困难。村“两委”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条件下,历时四年,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标准、个人筹、村里补、上级奖”的方法,将居住在高山的三个自然村落75户共336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实现了99%的搬迁人口脱贫。
而这整体搬迁的思路得益于西坑村长期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从中心村落开始搞建设,逐步实施整村推进的方案。在这一规划的影响下,全村各个自然湾都装上路灯,中心村沿河栽植各类风景树,公路入户率达95%,自来水入户率达90%。
村中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建有文化广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村委办公楼、医疗室、便民超市。为方便村民出行,村集体投资购置班车,还建设垃圾填埋场和生活污水处理池,集中处理生活、生产垃圾,保护村中生态环境。
五是培育产业,全面脱贫。以万亩竹林和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开展产业扶贫,是西坑村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
首先是西坑村着力运作龙头示范。加快步伐推进万亩竹林建设、建设竹笋基地,用竹基地建设。巩固和继续深入推进楠竹产业园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竹林养鸡、养羊基地。还推进鲜果采摘园、花卉观赏园建设,建有百亩野生猕猴桃园、百亩杨梅园、百亩名贵花卉种植园,两百亩杜鹃花园。
村务公开
同时也积极探索“村社双带”的发展道路。采取“村建社管,以社带贫”的方式,形成“先富带后富”的良好局面,带动贫困户发展,村民参股经营,以投资、就业等多种方式入股。在将优势资源集中到合作社的同时,也适应了村民致富创收的需要。
而最为重要的是,西坑村推行“三集中、四统一”制度。在土地资源的问题上,“集中流转、集中建设、集中管理、”村委会集中流转农户土地经营权,做到连片开发。各个项目基地前期土地平整,立桩搭棚要统一规划。生产、技术由合作社集中管理。在发展问题上,“统一规划、统一引种购苗、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发挥合作社的集中优势。
访谈窦师傅
资源优势
而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西坑村有着十分明显的资源优势。
林木资源:全村山林面积1.7万亩,其中竹林1.1万亩,野生樱花树200余亩,合抱红豆杉数十株,百年古树无数。
产业布局:全村现有楠竹产业园、百亩野生猕猴桃园、百亩杨梅园、百亩名贵花卉种植园,两百亩杜鹃花园。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水量充足,水质优良,野生猕猴桃沿河分布,延绵数十里。
村风村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风淳朴,古民居宗族祠堂完好。两委班子团结,群众对村中事务参与热情度高,全村一心,共谋发展。
基础建设: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具备相当的旅游开发基础,公路通组、通各产业园区。
发展需求
在和朱必海书记、王能文主任深入交流和梳理之后,朱书记表达了对西坑村进一步发展的想法。
1、美丽乡村建设再上台阶,希望能请专家团队参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乡村文化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类产业规划;
2、依据现有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引进楠竹竹笋培育、深加工企业,引进旅游、养生养老投资、民宿开发投资企业和个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发展建议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和访谈,村镇协会副秘书长陈金元给西坑村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1、在现有老年活动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老幼关爱公益职能;
2、建立村民学校和乡村图书馆,作为村民组织学习提升技能、统一思想和儿童学习活动的场所;
3、建立村史馆,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优秀乡贤人物事迹、乡村建设过程进行实物收集和图文整理,适当陈列展示。
4、成立合作社,对闲置土地、房屋资源适度集中入股,便于对接外来投资者参与共同开发。
对接计划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被以朱必海书记为首的西坑村“两委”班子感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不等不靠不依赖,用坚定的步伐,用最传统、最实际的方法,闯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走好一条生态文明村发展之路。
最后,村镇协会副秘书长陈金元表示,根据这次的调研情况,村镇协会拟在六月中下旬,组织乡建规划专家、竹木新型建材投资企业和民宿产业投资人到西坑村实地考察调研,并给于发展评估建议。
我们衷心的祝愿,西坑村的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之路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支援西坑村的建设,帮助他们走得更快一些、更稳一些,我们也期待,美丽乡村、生态和谐的西坑村能够被更多的人们了解,更多的人能够去关注这片热土,去探索这片世外桃源。
相关链接:
“乡建湖北”致力于帮助有情怀、有乡愁的企业家、投资人在支持乡村发展中找到有效的对接点从而顺利与乡村对接,也致力于帮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团体与乡村对接,从而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
咨询微信:jinyuan984831
咨询QQ:867392582
长按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