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给孩子讲量子力学》
书名:《给孩子讲量子力学》
作者:李淼(1962-)
标签:物理学 量子力学 科普 教育
简介:著名物理学家李淼写给孩子的量子力学普及读物,把抽象难懂的量子力学巧妙化为日常可感的事物,更讲述了许多可爱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一下子拉近了物理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饶有兴味地跟随他展开这场量子物理之旅。书中也配有妙趣丛生的插画,让小读者们能够更直观地看懂物理过程,也更好地认识世界。(百科)
目录:
第1讲 量子世界是什么样的
第2讲 物质为何能保持稳定
第3讲 量子力学有什么用
第4讲 量子计算机和人类大脑
实验一 光的干涉
实验二 激光打气球1
实验三 激光打气球2
实验四 测量普朗克常数
后 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09q877aj&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者推荐
牛顿的早年生活相当悲惨。他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村庄。在他出生前3个月,他爸爸就去世了。3岁那年,他妈妈又结了婚,牛顿被交给外婆抚养。牛顿怨恨妈妈遗弃了自己,甚至曾经想放火烧掉继父家的房子。直到他10岁那年继父也过世了,妈妈才搬回来与他同住。16岁那年,妈妈让他辍学,好帮家里干农活。幸好中学校长特别爱才,专门跑到他家去游说,说像他这么聪明的孩子,不读书实在太可惜。再加上他的舅舅也表示会在经济上帮忙,牛顿才重返校园。我们应该感谢这位了不起的中学校长:要是没有他,牛顿爵士就得一辈子修理地球了。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第1讲
牛顿第二定律说的是,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静止的物体,你推它一下,它就会动起来;而一个运动的物体,你把它抓住,它就会停下来。还有一点很关键:质量越大的物体,要改变其运动状态就得花更大的力气。举个例子:有一辆玩具小汽车朝你开过来,要想让它停下来,你只需伸手抓住它就可以了。但如果是一辆真正的汽车朝你开过来,要想使它停下来,一般人肯定做不到,得超人这样的超级英雄才行。我们可以将牛顿第二定律看成是一个懒人的定律:越懒的人,他的惰性就越大,改变起来也就越难。同样,越是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就越大,改变起来也就越难。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第1讲
有一个关于普朗克的趣事。普朗克获奖以后,经常被邀请到各个大学去做演讲。由于报告内容都是一样的,久而久之,他的司机也能讲出来。有一次,司机和普朗克说,你的报告我已经倒背如流了,干脆下次演讲让我去吧。普朗克答应了。于是下一次演讲时,司机就顶替普朗克上台做报告,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但在接下来的观众提问环节中,有个观众问了个技术问题,直接把司机给难住了。幸好司机反应很快,回答道:“这个问题很简单,连我在台下的司机都能回答,让他来和你讲吧。”然后坐在台下的普朗克就上台救了场。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第1讲
最近我碰到一位叫瑟夫的认知科学家,他获得了第五届“菠萝科学奖”,然后就来到杭州演讲。在他演讲之后,主办方安排了一个我和他的对谈。我就问他:“你认为人类大脑到底是不是一台量子计算机?”他回答说:“每当一种复杂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人脑像它。比如,当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人脑像互联网;当量子计算机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人脑像量子计算机。如果将来出现了某种更复杂的事物,我们也会觉得人脑像这种更复杂的东西。”所以说,人类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奥秘。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第4讲
中国人喜欢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当然,这里的忧患可以被“糊涂”或者“好奇”取代。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有一个突然而来的好奇心,我的好奇心应该是由文学开始,更具体地说是由小说开始。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后记
如果不好奇,不去追问,世界的面目就像万事万物对于一个完全懵懂无知的人,本来就是那样,何必去追问和理解?而一旦心智的大门被打开,一个人就会一发不可收。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后记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作为一本定位给小学生的科普文物,有着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解释抽象枯燥的物理现象,如用“开过来的玩具小汽车可以用手抓住,但是开过来的真正的汽车只有超人才能拦住”来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并将其解释为“懒人定律”,用“列队的士兵”来讲解原子与原子间空隙等。同时,书中配了许多插图,有物理学家的画像,也有解释物理定律的插图,都为读者的理解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不仅如此,书的内容并不只局限在解释量子力学中的物理概念。任何一门学科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量子力学的发展是经过许多物理学家不断递进的实验与推导。作者用大量笔墨讲述了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人物的事迹,包括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等。另外,在每一讲的最后都有“延伸阅读”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对每一讲中所提到内容的补充,也有对当下某一技术发展情况的介绍或者对未来发展趋向的展望,往往层级更深,也更能拓宽视野。
作为一名文科生,已经许久没有接触数理化,恰好发现了《给孩子讲量子力学》这本书。当我开始阅读,尝试去理解书中的内容,去想象量子世界的运行,仿佛回到了中学的课堂,也再次被唤起了好奇与兴趣。往往在阅读中想起书中没有解释到的问题,也在好奇的促使下查阅论文资料去获得答案。如李淼老师所说“如果不好奇,不去追问,世界的面目就像万事万物对于一个完全懵懂无知的人,本来就是那样,何必去追问和理解?”书中提到的量子力学无限的未知,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少之又少,既令人惶恐,也令人兴奋。
无论从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思路,还是从内容里对当下量子力学领域的前沿跟进,这本书都是目前极为成功的中文科普文物。李淼老师曾在采访中讲:“不要老是妄自菲薄,觉得连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我相信《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就不比《七堂极简物理课》差。”这本书定位给小学生阅读,那么成年人阅读更不成问题。我也相信,这本科普文物对许多大朋友也会有很大的科普意义。
其实,在这个奇妙的世界中我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还有无数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阅读不可只沉浸在文艺之中,科普文物也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下摘自知乎用户@夜雨莺歌
文学类的书籍,我更多的是看到情感的共鸣
他的感情,思想,撼动着你的心灵。
让你感到灵魂的升华,与书中的人物有着思想的连接。
不同的文学书籍有不同的核心思想,你能从里面读到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性。
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去为你展示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共鸣,社会的现实,还有我们所追求的希望。
在书中沉溺,孤独,也是温暖的孤独。
科普类的书籍看似没有生命,只有冰冷的数据和理论
但是他们却是基于生命所诞生的。
书中没有温暖的修辞,只有一本正经的给你讲道理。
他是浓缩的,世界上的各种事情都是基于某核心展开的,而专业书籍正是万物的核心。
他会简单粗暴的告诉你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虽然你得不到情感的共鸣,但是你得到了大量知识所带给你的愉悦与兴奋。
两者看似矛盾,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你只有理性,那么你跟电脑没什么区别,你懂的再多,你也只是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人。
如果你只有感性,那么你跟小孩没什么区别,你想的再多,你也只是一个沉溺在自身情感中的青春期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