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Swupl|我为什么要去北上广深实习?

2018-03-13 西政红领巾 西斋红领巾

你是否越来越感觉到开同学会是一件可怕又充满惊喜的事情。每次聚会,总会发觉大家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而每次见面,也必定少不了“最近怎么样?” 这句话,不管说的人是真心或假意。


而毕业时间越长,这句话越难回答。


尤其是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聚会,那些职业生涯曾经在同一起点的人,这些年来在时代的洪流中,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差距。有的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的CEO身价上亿,有的做到了大公司的总监,当然,也有的,一直还是一个求温饱的小职工。


而拉开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同龄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应该是这三点。



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关于工作地域,如果可以,请一定要去沿海大城市试试,哪怕去了之后你觉得不合适再回来都可以,但至少你经历过了,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和感觉。


大城市给年轻人的东西实际上就两个最宝贵:见识和机会


“见识”是个听着很虚的词,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管理学里有个理论,一个人的水平等于与他最亲密的五个人水平的均值。


如果你住在小城市,跟你最亲近的五个人可能是基层公务员或小商人,你们谈的大多是日常生活,偶尔会谈论一下国家政策,投资理财,如果是个女孩子,过几年还可能会谈论家长里短,带娃养生。


但如果你住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你身边会充斥着职场精英、创业者和企业大佬,一脚下去满地的清北复交、海外名校,至少也是像你一样奋进的年轻人。你们之间的话题,除了娱乐八卦、吃喝拉撒等生活话题外,一定会包含“互联网”、“证监会”、“融资投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热门话题。你的视野在耳濡目染下逐渐开阔,你的格局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提高。


可能有内陆高校的同学会说,我去了会有竞争力吗?我想说,你的竞争力不是只来源于你的学校,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真正能拿到offer的、让你生存的是内生的软实力——情商、见识、谈论、机灵,甚至是一副好皮囊。本文并不是一篇白莲花文,戳穿来讲,在北上广深这些城市,长得好看就是会赋予你意想不到的优势。在这里生活久了,你就会深刻感受到,凭借高情商、凭借好看的外表碾压清北复交,扶摇直上的例子从来不是鲜文。所以,对于内陆高校的学生,如果你是985/211/或法律财金类专业院校+情商不错+或者长得好看,请你一定要来一线城市闯闯;如果你还是本科生,请一定要努力,努力保研/考研到北京上海。不夸张的说,如果存在平行时空——同样的一个你,一个留在了内陆,一个来到了北上,仅仅一年之后,这两个你必将差之千里,不论是在眼界上、谈吐上,还是network上机会上,当然在收入上,是更加自然。


视野格局决定人生高度,这句话并不虚。

就整体机会而言,根据2017年秋招各个地区的职位需求,需求量超过2000主要是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从职位分量而言,任何行业的总部绝基本上都是在一线城市,所以,一线城市不仅是职位数量的集中地,还是质量的集中地。


大小城市的机会差别,不仅仅体现在量上,还体现在公平性容错率上。


在小城市工作,往往要靠父母的人脉资源,而大城市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背景”,工作好坏看业绩,升迁与否凭能力,平常人更有可能逆袭。


前两天同学聚会,我问一个学金融的好朋友,打算在哪里找工作,他无奈的笑了笑:


“我有选择么,我们那有金融么。即使本地有所谓的投行团队,人家公司上市、融资还是只找北上广的人。”


同样,如果你做品牌策划,你家乡的化肥可能不需要你这种追求逼格的品牌工作者,如果你想成为最厉害的导演,小城市可能只会让你成为最厉害的导游……


你选择的方向是否跟上了时代的车轮

“如何选择职业”,这是一个在求职者中永远都不会结束的话题。而经验回答看起来也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


但很少人会告诫你,择己所爱的前提是,你选择的这份职业要跟上时代的车轮。否者,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张泉灵在领航者大会上说过一段话: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越转越快,快到你要不然就躲在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里面,要不然挡着他的路了,你得断臂求生,再不然就跳上去,看看它滚向何方。”


这句话在回答如何选择职业时,不能更精准。


有很多同学,由于高中毕业时不懂,或者分数不够又想上985、211,于是选了一些跟不上时代的专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又舍不得丢掉四年的专业,于是坚持又找了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然后····就没有然后的,生活中从此充满了抱怨和疲惫。其实,在北上广深这些地方,专业和职业并没有多大相关性,换一个角度甚至可以说,人家没学过你专业的人可能比你更胜任这份工作。大学学的东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工具,如果你把大学的知识作为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你注定会过得很辛苦。当然,可以说你也不适合在大城市生活。


还有一些同学,在工作三、五年之后,换工作更纠结,想跳去更朝阳的行业,但过去的工作经验就像身体里长了一个良性的肿瘤一样,不切掉怕恶化,切掉又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于是在这种迷茫与纠结中又过了三、五年。


其实,当你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所在行业并非理想或者擅长行业,那就应该果断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时代所趋。


做这样的选择任何时候都不晚。


对于历史的车轮,从来都是顺势而为来的好,只有求变,才有机会超越别人。


我们之前曾经推送过很多专业不对口的学生逆袭的故事,包括现在做着新媒体写着这篇文章的我也并非新闻专业出身,其实转行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抛弃你的疑虑,大胆择你所爱,择时代所趋。


你选择“关注圈”还是“影响圈”

有两位大学同学,当年被深圳某企业校招时一起聘用了,同样的岗位、同样的起薪、同样的工作内容。


一人在这家企业呆了三年,毕业10年后已是某企业的总经理;而另一位则在这家企业呆了两年,现在是深圳关外某工厂IT部门的经理,连在深圳立足都有些吃力。


同为985毕业生,同样在一线城市热门行业工作,为什么一个在职场路上扶摇直上、揽月摘星,另一个却“出走半生,归来仍是辣鸡”?


记得有一次,他们两人同时参与一个企业管理软件实施的项目,工作辛苦,基本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十二点。


说起工作情况,现任总经理的这位一般会说:


“这周对客户供应链业务的理解,以及跟客户访谈挖需求上还行,不过在跟客户高层对话、以及督促客户工作进度上还真与带我们的顾问有差距。下周我准备找一本项目管理的书,系统地捋下项目管理方法。”


而现任IT经理的这位一般会说:


“摊上这个项目真倒霉!日本客户要求特别变态,带我们的顾问又太面了,客户说什么就做什么,一点都不强势,搞得天天加班,有机会的话我还是赶紧换个项目。”


两人发展的差距就这样开始拉开了。因为前者的注意力都在影响圈,而后者的注意力都在关注圈


什么叫关注圈和影响圈呢?美国学界“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面,强调的第一个习惯叫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自己的影响圈不断扩大、纵横捭阖,就像那个成功的总经理,他把精力都花在了怎么提升自身、积极影响同事和客户身上,而后一位失败的IT经理永远看着当前的东西、抱怨着当前局势,而不知道抬头看看周遭、看看远方、积极寻变,破除囧境。


而消极被动的人则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这些“关注圈”,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所以,不管是做任何事情,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校园里,我们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影响圈”,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过多地盯着他人在干什么,过多地让自己受环境的影响,我们最终会陷入摇摆不定或者惶惶不安之中。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想要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就要不断的突破你的舒适圈,选择从安逸的小城市来到充满竞争力的大城市,从熟悉的行业领域去拥抱新兴的科技领域,并且永远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因为在充满科技性的未来,职业发展只有两种路径,一种叫进步,一种叫进化。


进化和进步的区别,就像原来生活在树上的人,在树上面跳得越来越快,爬得越来越高,摘更多果子,叫进步;而进化是第一个从树上下到地面的人,他惶恐不安。不知道会面临什么,但他知道双足行走是对的,所以他坚持往前走。


我们不断放弃一些熟悉的、安逸的东西,选择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叫进化。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西政红领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