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和孩子聊聊“疫情”这本书
当新冠病毒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核心议题,当世界各国为了防止病毒传染而群策群力,当每天被手机里的各种信息刷屏的时候,不妨凑空坐下来,跟孩子聊聊“疫情”。
疫情,在医务人员眼里是一种流行病;在科学家眼里,是需要日夜兼程攻克的一场灾难;在国家和政府眼里,是需要担负的一份责任。而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疫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不妨凑空坐下来,跟孩子聊聊“疫情”这本书。
话题一:为何迟迟无法复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明确了开学时间表,还处于待定状态的我们便时不时地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来。这也是在家呆了两个多月的孩子最迫切关心的问题,当然也是很容易引发焦虑的问题。
聊这个话题,不是为了给出答案;事实上,也无法给出答案。聊这个话题,是为了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
按照官方发布的信息,复学时间一旦确定,会提前一周告知。而按照习惯养成的规律,两个多月已经习惯的生活节奏要切换到复学后的学习节奏,一周的时间显然是不太够的。
两个月的居家学习,无论是生物钟,还是学习方式;无论是交际对象,还是交往途径……都不约而同地发生了变化,甚至成为了习惯。如果不能提前切换,一旦复学,习惯将成为左右学生个体复学的桎梏。
如何佩戴和处理口罩,如何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如何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意识的建立到习惯的养成,有一个时间值。复学前的这段时间,给足了预备的时间。
除了生活和学习节奏需要提前对接“复学”,心理上的提前适应也至关重要。一个孩子是否做好了“复学”的心理准备,会影响到“复学”初期孩子的身心状况。
如何正确面对班级里可能突然的咳嗽等现象,如何与来自疫情地区的同学融洽相处,如何面对一个个带着口罩的同学和老师……提前建立一种正确的心理预案,最终将在接受现实的检验时显得淡定从容;反之,恐慌和焦虑,将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请问孩子,复学,你准备好了吗?
话题二:中国“上半场”还是“全场”?
跟孩子聊这个话题,是希望孩子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中国上半场,世界下半场”是疫情期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是从疫情感染角度的一种说法。从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底,中国一直处在国内防疫、抗疫的阻击阶段。
3月初,清零成为国内各地的主旋律;连续多少天无病例,成为各地播报的核心词。国内防疫形势一天比一天好。但3月却成了世界各国疫情蔓延、防疫抗疫的关键月份。
于是很自然地,拥有丰富抗疫经验的中国,主动贡献智慧,帮助各国抗疫;拥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主动加入到了帮助各国抗疫的队伍之中。
如果说上半场的中国处于“守势”,那么下半场中国在做好自身“防守”的基础上开始采取“攻势”,为各国抗击疫情提供物资,分享智慧。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一直都在场,一直在世界的中心,一直在贡献着经验和智慧。
跟孩子聊这个话题,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中国”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懂得“大国担当”的责任,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话题三:应该“帮”还是“不帮”?
跟孩子聊这个话题,是希望孩子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
据相关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国已经为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包括医疗物资、防疫经验、医务人员在内的援助。中国一直在积极帮助世界各国防疫、抗疫,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担当。
当然还有许多的国家医疗物资匮乏,防治经验不足,需要中国的帮助,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那么中国到底应该帮还是不帮呢?
这听起来是个伪命题,但却是个现实问题。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面对“精致的利己主义”时,该怎么把握“善施”的尺度和时机,是个课题;否则,很容易陷入某种情绪的泥沼。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多次强调的理念。地球一个家,共同应对、共防共治是不二选择。而各种流言蜚语又时不时地产生着干扰,把握不好,很容易陷入“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的尴尬,怎解?
其实认真想想不难明白,不存在不帮的情况,但对于通过什么方式帮、在什么时机帮、动用多少的能量帮,确实是个智慧选项。中华民族,一直是个智慧的民族。
(图片选自光明网)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面临这样的灵魂拷问: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看到丑陋的现象,揭发还是不揭发……
再往细处说,复学后类似的拷问也将时不时地出现:同学咳嗽了,告诉还是不告诉;体温有点高,去上学还是不去;复学了,口罩是戴还是不戴……
建立核心意识,生发处置智慧,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所在。
通过这样的问题探讨,帮助孩子打破“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引导孩子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而非情绪化表达;引导孩子理性地看待现象,而非盲目化表达。
当然,可以探讨的话题还有许多:“谁是真正的英雄”、“娱乐至死”和“科研至上”、“真相为何总会迟到”……
当我们意识到“疫情”是一本书,我们的视线便不再局限于每天刷新的数据,我们开始思考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当我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防治本身,我们便开始懂得最好的防疫是“做好自己”。
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仅要读课本这类书,也要引导他们读社会这本书,读公共安全这样的书。“有字之书”固然重要,“无字之书”同样价值连城。
不妨凑空坐下来,跟孩子聊聊“疫情”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