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江涛:钩深致远,深海求索

2021年同济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事迹巡礼

李江涛

钩深致远  深海求索

事迹简介

李江涛,男,39岁,中共党员,现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长年从事深海极端环境深部生命活动有关的研究,在学术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积极投身“育人”工作,坚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立足“海洋”,以“国家使命、前沿引领、面向世界”为始终的思想宗旨,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教学和教育始终,厚植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宣传“海洋精神”。
一、将海洋强国战略融入人才培养,为建设海洋强国立德树人

(一)以教学课堂为阵地,坚持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

李江涛主讲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坚持课程思政,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感悟体验,重视课堂渗透,将德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讲授《海洋资源概论》时,结合专业发展历史和知识点,融入领域内科学大家们的故事,介绍他们心系祖国、攻坚克难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和敢于坚守初心、坚持科学真理、挑战国外权威的科学信仰精神,激励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理想;在《海洋探测技术》授课过程中,结合本人多次参加远洋科考的亲身经历,对遭遇国外技术“卡脖子”的情况进行现身说法,激发学生们的危机意识和爱国热情,鼓励学生行业报国,投身国家的海洋事业。在2020年上半年的网络授课过程中,结合新冠疫情,对比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对疫情危机时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措施及结果,宣传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以“海洋”为载体,彰显学院特色,宣传和传承海洋文化,激发学生专业热情

为做好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的传承,李江涛充分利用课堂、野外实践实习、科考航次以及科学研究等契机,介绍学院、学科发展历程中海洋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以汪品先院士和马在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海洋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创业历程,用“身边人、身边事”去激励和感悟学生,向学生传递“同舟共济、钩深致远”的海洋精神。为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他通过多种渠道展示学院在海洋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和科学突破,特别是“深潜、深钻、深网”三深研究,结合他亲身参与环球大洋科考和“蛟龙”、“深海勇士”载人深潜的经历与素材,激发学生专业热情、培养学科志趣和专业认同感。他还充分依托海洋独有的优势科研平台,包括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等,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海洋、热爱海洋、研究海洋,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创新多样化的育人模式,拓展育人通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013-2017年,李江涛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一起组织了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向中小学生、百姓大众宣传、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提高民众的海洋意识。在他的带领下,班级文化建设效果非常好,充满爱心,饱含激情,班级1人参军入伍服兵役,多名同学到贵州边远地区支教,班集体也先后荣获了同济大学“先进集体”、“优秀集体”、“优良学风班”、“先进集体标兵”等荣誉。李江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落实“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方针,拓展“育人”通道。他曾先后4次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将实习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堂”;依托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和专业实习,鼓励和吸纳学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课题,让学生接触到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知识见识,所指导的本科生中,申请获批3项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8人),2人分别获得美国UCLA(张言)和UT-Austin(耿志成)攻读博士的机会。

二、将海洋强国战略融入个人事业,为建设海洋强国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一)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多年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李江涛主要从事深海极端环境深部生命活动有关的研究,依托IODP国际合作计划,长期以来围绕“海洋典型极端环境下深部生命活动与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相互影响”方面开展了持续性研究。通过国际合作,对西南印度洋地区下洋壳岩石中的深部生命进行了探索,首次证明了下洋壳深部生物圈的存在,并将生命分布的范围由上洋壳表层玄武岩延展至下洋壳的辉长岩,拓展了生命在地球内部物理圈层分布的下限。该项研究成果他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1)发表于2020年3月11日的Nature杂志。此外,截止2021年他已发表SCI论文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参与编写著作多部。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课题1项(后两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前沿性课题1项。他还长期担任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Deep Sea Research Part I、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 和国内《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等杂志的审稿人,长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和地区基金的函评工作。

(二)积极开展面向公众的海洋科普活动,宣传海洋文化

李江涛自参加工作伊始,便积极参与海洋科普馆的建设,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研究优势,制作了海底热液与微生物、冷泉、深部生物圈、黑暗生物圈等主题科普展板,并编写了相关的科普解说词,同时也将自己参与科考航次收集的特殊生物样本如冷泉贻贝、白蛤、管状蠕虫和冷泉碳酸盐烟囱体等实物素材用于科普陈列、展览;在日常生活中,也作为科普志愿者为中小学生、港澳同胞进行科普讲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他们的海洋意识。此外,他曾多次参与“蛟龙”、“深海勇士”等载人深潜科考的机会,积累了丰富的水下视频、图片以及海上生活等素材,利用学校、学院以及线上的科普活动进行分享,从而让公众了解科考,认识海洋。他还参与上海自然科学博物馆软文化的建设,为他们提供“海底热液”板块相关的科普素材。他主动与上海临港实验中学对接,帮助他们在校园建立“深海科普角”,并定期邀请该校中学生到临港基地和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并义务为他们讲解,也定期组织学院科研人员到他们学校中进行科普讲座和互动,引导学生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在中学生的心中埋下“海洋梦”种子。李江涛已累计参加各类宣讲科普活动超过30次,累计科普讲解时间超过50小时,科普受众超过1500人(含线上)。他还参加了《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第六版)的编写工作,在科普读物《自然》杂志上,撰写了“海底热液活动与生命起源”的科普文章。 

三、将海洋强国战略融入个人品格,为建设海洋强国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全身心投身海洋科学事业,迎难而上,不畏艰辛

李江涛近些年来先后10余次参加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海的科考活动,海上时间累积超过360天,曾12次搭载“深海勇士”载人潜器进入海底深潜,最大下潜深度超过4000m。航次过程中,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工匠”精神参加现场的每一项调查和室内任务,即使在海况恶劣、晕船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凭借坚强的意志坚持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他们克坚攻难的决心、勇气和的意志。充分开展“现场教学”,一方面为学生传授海上工作的技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场进行“无缝衔接”,将船舶和深潜器变成“移动课堂”,弥补岸上教学的不足,既增加了学生的现场经验、巩固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对科学考察的感性认识,感受来自大海的震撼;另一方面,根据科考现场出现的问题,与学生、科学家们一起商讨解决方案、调整科考计划、修改研究技术路线等,锻炼学生的观察与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海上科考,让学生与海洋亲密接触,激发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坚定立志成为“海洋人”的理想信念。

(二)着重“海洋精神”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培育人才

作为一名导师,李江涛一直以“高标准、严要求”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重点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他教育学生要“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强调“做研究要诚实”,并以近年来的论文作假案例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防微杜渐。着重“海洋精神”培养,引导研究生养成“务实求是”、“批判质疑”、“开拓创新”、“包容合作”的科学精神,并贯穿于课业学习、研究探索和论文撰写各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灌输“学术创新”理念和意义,提倡大胆质疑、认真求证的求异意识。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李江涛会亲自对他们进行约2个月的实验技能培训,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量身打造各自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尽快进入研究角色;利用与国外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与美国WHOI和TA&MU的学术团队进行视频会议,系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展现研究成果,提高科研自信,拓展学术视野。近5年,他指导了3项计8人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培养了9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1名,硕士生8名,已毕业的3位硕士生均有国际SCI论文发表,2人次获的学业奖学金。博士生宿蕾在2019年赴美参加AGU国际会议,并已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北卡罗莱纳大学进行2年的学术访问。

(三)积极参加海洋宣讲工作,吸引更多未来“海洋”人才

为了加强公众、中小学生,特别是各高校优秀在校大学生对同济海洋学科及科研的了解,李江涛每年都会积极参加不同层面的宣讲活动,到中小学中去、参加“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夏令营活动等,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科研经历,向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公众和中小学生进行宣讲,介绍同济大学的优秀历史,介绍海洋学院的优良传统、发展历史、海洋人的奋斗历程,介绍学科的专业背景、研究范围、开展的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等,让更多的公众、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认识同济,了解同济海洋,为他们种下“海洋梦”的种子。另外,他一直从事海洋典型极端环境下生命活动与地质过程的研究,多次受邀前往上海海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线上、线下的专业课程的授课工作,普及海洋专业知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海洋事业中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