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俊松:照片就是我静默的内心 | 极光访谈

极光视觉 极光photo 2018-07-25


2006 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自然类一等奖。吴俊松 摄



「极光photo按」

“从小喜欢拆拆装装,所以进了工厂,动手能力强;从小还喜欢乱涂乱画,所以当了摄影记者风格不拘一格;从小就走丢过,所以长大了喜欢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我以前不喜欢说话,所以拍的照片就是我静默的内心,你爱懂不懂。” 说话活泼的吴俊松对待摄影却是一丝不苟,他的影像认真但不较真,反而是带着某种比喻与诗意,向我们娓娓道出远方的人事物。“极光photo”近期推出极光视觉团队摄影师专题,敬请各位关注。



13年过去,再看《青藏铁路》依旧精彩


2005年7月左右,青藏铁路宣布即将全线贯通,国内媒体都开始蠢蠢欲动,纷纷开始抢占先机。于是我提前半年就开始为第二年的正式通车报道做准备。准备工作从案头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采访对象,提出拍摄思路,用文字来叙述整组照片的结构和其中每张照片的构图和内容。铁木真将士后裔、日月山牧羊人、格尔木的荒漠中的油井、雪域运输兵、最后的老驼工、沱沱河的发廊妹、放羊的藏族老师、措纳湖旁的浩瀚星空依次进入拍摄清单。


2006年4月15日,青海海南州,这日月山脚下牧场的三口之家。丈夫南太加是蒙古族人,妻子卓玛是藏族人,他们给自己的女儿取了蒙藏混合的名字滕子卓玛。在这片历代民族角逐的几千年的土地上,铁木真骑兵的蒙族后裔和本土藏族在这里融合得十分自然。


2005年11月8日,西藏当雄县,两位当雄的牧民背着比自己身体还重的干草回家,为牛羊准备过冬的草料。远处青藏铁路的桥梁穿过了他们的牧场。


安多牧民在开会。


西宁塔尔寺的小贩和喇嘛。


2006年4月15日,青海西宁,运送水泥桥梁的火车沿着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穿过青海省湟源峡谷,和湟水河、青藏公路和高速公路形成四条并行向前的大S线。这里是古代入藏的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这段800多公里的铁路被称作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由部队修建,1960年动工,花了19年时间修完。


2005年11月10日,西藏安多县。在西藏安多县的牧场里,一群藏羚羊小心地张望着周围。9年前的一场雪灾,八九只藏羚羊逃进了这里的牧场。在牧民的细心保护下,它们已经繁衍到近百只。通过各方的努力,藏羚羊逐渐适应了穿过它们迁徙路线的铁路。


2006年4月19日,青海格尔木,傍晚,格尔木在曾经荒芜人烟的柴达木盆地里散发出迷人灯光。在无边的戈壁中,格尔木为西藏而生。


2005年11月11日,西藏安多县,一位喇嘛在给不识字的牧民诵读经文。文革时,他们曾被迫离开寺院还俗。


2005年11月10日,西藏安多县,挖掘机把神山开挖出了巨大的口子,获取稀有的金属矿产。青藏高原上蕴藏着的资源正在逐渐被开挖,利用到中国巨大的经济建设之中。


2006年4月28日,西藏当雄县,随着铁路的修建,这个高原上的农牧地区正在迅速地转变成城镇,牧民也逐渐用上现代生活产品。


2005年11月2日,西藏拉萨,拉萨河铁路大桥是青藏铁路的最后一座桥,看上去就像一条哈达。


2005年11月6日,西藏拉萨,哲蚌寺里有许多羊,有放生的,也有寺里自己养的。这些羊群经常会到处乱窜,有时甚至还会跑进大殿里面,喇嘛们要及时把它们往外赶。


2006年4月29日,西藏拉萨,66岁信徒曲珠,从1991年7月29号那天开始磕长头,他从四川康区的塔公寺开始,沿崎岖不平的川藏线一直磕到拉萨,用了近3年时间,总路程1756公里。因为他“年青的时候不是个好人”,所以他要用此生所余的全部岁月围着拉萨大昭寺磕长头,清洗灵魂。


2005年11月23日,西藏拉萨,一位九华山的喇嘛和外地游客一同在洋快餐店里就餐。无论有没有青藏铁路,拉萨是不是通上了火车,藏传佛教所提倡的戒律都一直在经受俗世诱惑的试探和考验。


2005年11月7日,西藏拉萨,在第一抹阳光照亮金顶之前,神秘的布达拉宫已显出清晰的轮廓。这座没有图纸的伟大建筑在1000多年里逐步建成,无论从哪个角度眺望,它都是如此的完美。



在《利比亚》搭上诗人的车


两次进入战区拍摄,时隔半年,那片绿洲,已经黄了,多数的草场已经被收割成草垛。绿洲消失了,黑戚戚的公路笔直通向沙漠。车尾排气管突突作响,车头冒出了烟。诗人阿布都乐开着一辆三菱车停在我们面前,后座上还挂着皮衣和西装。诗人是名工程师,出租车司机分给阿布都乐50美元帮他完成任务。他们都是班加西人。

   

两次到利比亚,一直想有个合适的人深入地聊聊。采访的人物要么背诵经文教义、要么回答的都是电视里传播过的民主、自由。我想与诗人聊天该不至于太干或者太湿。


在布雷加港,一堆弹壳安静地听着地中海的海浪声。这里是利比亚石油生产重地,战争爆发后,卡扎菲将这个石油基地几乎摧毁。


经历2000年风雨的撒布拉塔罗马古遗址,经历数次战争洗礼的罗马古建筑在这次的革命中免受进一步摧残。


一位小贩在班加西的海岸边工作。而在卡扎菲时代,人们在这里交头接耳都不敢。


米苏拉塔的战俘营里,卡扎菲的利比亚军人和黑人雇佣军都能得到正常的治疗。


阿布都乐告诉我,利比亚内战发生的当天2月17日,他就写了一首诗,他的弟弟录成了歌曲,成为第一个在电台里播放的革命歌曲。他这样写道:“你们还要说他是主人吗?你们还喜欢他的思想吗?你们还以为他是你们危难时期的骑士吗?我们以真理的名义起誓,这些都是错的,我想你们会成为有理想的人。”

    

听到这我想起在班加西法院前的一次民兵集会上,上百民兵们鸣枪高呼的气氛,令所有人血脉喷张。人们唱的也是一首诗歌:“街巷、街巷、不要忘记了他(卡扎菲曾说要找遍每条街巷杀死革命者),这就是布拉格(东部),他的儿女们已经开始战斗。”


昔日神秘、恐怖的首都的黎波里的艾季季亚军营,现在成了废墟。摧毁他的利比亚人民络绎不绝地前来欣赏他们自己的“杰作”。


米苏拉塔街头的雕塑。


米苏拉塔的农贸市场成了卡扎菲坦克的墓地。


班加西的中国工地离市中心也就不到十公里的距离,战争留下的汽车残骸已经锈迹斑斑。2月17日革命爆发后,卡扎菲镇压革命的军队和坦克开到这里,就遭到北约飞机的轰炸,逃回西部。


不光写诗,阿布都乐自己在卡扎菲被推翻后,还自己办了份文学报纸。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卡扎菲统治的42年里,利比亚的教育几乎封锁了所有的思想存在的空间。


战后的利比亚到处都是诗歌般的口号,诗歌般的涂鸦。阿布都乐告诉记者,即使在卡扎菲时代的白色恐怖时期,相好的朋友们之间都会秘密讨论政治、文学、自由、民主。


2011年9月18日   在利比亚,革命发源地的班加西法院广场,成了反政府武装狂欢的舞池。


参加米苏拉塔广场集会的青年们捧着心口唱着新国歌。而他们集会的目的是申诉利比亚过渡委员会在治疗米苏拉塔伤员的问题上进行推诿的不满。而首都的黎波里解放了几个月,各方势力的利益矛盾也突显出来。


其实,当卡扎菲秘密迫害异见者的时候,人们也就开始了秘密谋划自己的新世界。革命也好、生活也好,也就如同这沙漠中的公路,绝望中总会有奇迹,总会有同行者。其实,战争的目的是自由,而自由的生活就是诗歌。


在首都的黎波里的海边,两个青年在美丽的夕阳里玩弄枪支。枪支泛滥现在已经成了利比亚过渡委员会棘手的社会问题。


在班加西街头,两位志愿者响应过渡委员会的号召,开始义务清扫经历了半年战乱的街道。


一辆皮卡战车从米苏拉塔农贸市场上招摇过市。



震生》


这是一群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出生的孩子。2008年5月,刚刚出生的他们就随着父母在这片坍塌的大地上历尽艰辛。之后,成长的每一天,都牵扯着震区人民的坚持和努力,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生存故事。


董振生,2008年5月12日8时55分,都江堰


鄢阳汶,2008年5月12日8时10分,什邡市


王汶震,2008年5月14日0时,汶川


王震茂,2008年5月12日14时30分,茂县


肖笑然,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银杏乡上坪村



《山寨新闻奖》



我平时喜欢说点冷场的黑色幽默,2008年年终盘点时突发奇想,想把概念摄影与新闻摄影做个结合,用夸张、讽刺、幽默的漫画风格,把当年许多匪夷所思的热点新闻“还原”出来。于是部门的一帮人开始像拍电影一样来拍“决定性瞬间”。


【年度绿色交通大奖】获奖者:山寨摆渡新闻背景:国内搜索引擎巨头提供“增值服务”,删除客户的负面新闻。


【年度揭竿而起奖】获奖者:山寨捉鬼敢死队队长法海。新闻背景:广州卫生局领导走遍世界后,告诉我们“看病最不难的是中国,看病最不贵的是中国”。


【年度拯救地球奖】获奖单位:山寨税务。新闻背景:居民作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者生活在地球上,应该为节能减排付出代价,对此,中科院院士蒋有绪建言征收“呼吸税”。


【年度无心插柳大奖】获奖人员:潘金莲、西门庆。新闻背景:“艳照门”。


【年度同业竞争奖】获奖者:稍软二马路贩卖番茄"劈叉"之走鬼武大。新闻背景:2008年,微软决心向“小偷”宣战。


【年度送医下乡奖】获奖者:山寨动植物研究院教授曹尼大爷。新闻背景: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发生后,三鹿集团发表声名称“是不法奶农往鲜奶中参入三聚氰胺造成婴儿患肾结石”。



《山寨》


从两张看似相同的图片中找出细微的差异,是许多人玩过的游戏。不曾想到,这游戏竟会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当消费者要在形形色色的消费品中分辨出山寨版和正版货时。从可口可乐、康师傅、麦当劳、肯德基到LV、香奈儿、NIKE等品牌,无论昂贵与否、高档与否、只要被盯上,就会有相应的山寨品种问世,或改商标,或改名称。这种感觉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雷!我尝试用影像语言来再现这种感觉,并从朋友圈中找了12对双胞胎来饰演“李逵”或“李鬼”,把真实的生活和雷人的现实放在一个镜框中,看见,或看不见那个真实的自己。


KFC & MCK


NIKE & NKIE


雪碧 & 雪寶


大芬村的蒙娜丽莎




“我拍的照片就是我静默的内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685x8la0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吴俊松简介视频


极:首先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个人经历吧。


吴:我是吴俊松,从小喜欢拆拆装装,所以进了工厂,动手能力强;从小还喜欢乱涂乱画,所以当了摄影记者风格不拘一格;从小就走丢过,所以长大了喜欢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我以前不喜欢说话,所以拍的照片就是我静默的内心,你爱懂不懂。我现在已经40有余,我觉得我有责任把我的认知和感受传递出去,除了用照片,还有视频,还有声音——



极:到目前为止,你自己喜欢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吴:《青藏铁路》和《利比亚》。


《利比亚》,吴俊松


极:从事摄影工作之后,可能会遇到一些瓶颈和困惑,你是怎么跨过那一步的。其中有哪些摄影前辈或者其他人事物对你产生一些影响,让你有所启发?


吴:我学摄影的时候,学习的途径主要就是当时极新锐的《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图片报道栏目。当时最活跃的一批报道摄影师、纪实摄影师成为我学习和模仿的标杆。


记得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过程中,一批国内顶尖的摄影记者贺延光、于文国在九江抗洪一线采访拍摄。作品不仅有强烈的现场,报道还经常出新。摄影师不再是配图员,不再是宣传工具和填充版面的方法。当时我在政府里做通讯员,给日报提供稿件。我记得非常清楚,九江开发区决口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往外逃,当地的摄影记者也在往外逃,而于文国等摄影记者却是在往里冲,要抵达第一现场。这是我在刚接触新闻摄影时,这批有着新观念的摄影记者给我上的第一课。


《青藏铁路》,吴俊松


也在这个时期,都市类报纸如雨后春笋,我也有幸进入了《南方都市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这时,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学习的途径也多了很多。摄影在各个栏目版块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凸显出来,已不仅限于新闻摄影和报道摄影,摄影的应用也更加多元丰富。学习借鉴是一方面,创新实践是我们这代摄影记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当许多摄影记者在整日忙着挣工分的时候,我利用《南方都市报》能给我们的平台和空间,把各种摄影手法融会贯通,做了非常多的尝试。这个时期的摄影记者工作,观念摄影、艺术摄影、私摄影等众多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都被我吸收应用。技术全面,综合能力强,但反之也少了个性。老师多了,也就没门没派。对于未来的自己,更多的是丢掉许多东西,回到“减法”上来,中立而独立。



关于摄影师


吴俊松


资深报道摄影师 ,2000 年-2011 年任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首席记者,2011 年-2015 年任云南《都市时报》视觉总监 。

 

代表作品 :

《自由奔跑的藏羚羊》《青藏铁路》《中国制造》《山寨》《穿越利比亚》 

 

主要奖项:

2006 年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自然类一等奖;2007 年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二等奖;2010 年获《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创意摄影类金奖。




[ 推荐阅读 ]


王景春:36年来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摄影 | 极光访谈


陈杰:要质疑一切,包括自己 | 极光访谈



极光视觉是一个由

“资深报道摄影师+策展人/编辑”

构成的视觉原创机构


编辑:章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