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天:20年间,这座县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极光视觉 极光photo 2020-02-04


濑溪 ©蓝天



这是极光photo【江河影像】系列第83篇推送。


荣昌县是摄影师蓝天的故乡,在他成长的20年间,此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留存下日后得以回忆的影像,蓝天以他的故乡和家人为题创作了一组作品,作品以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濑溪为引子和线索,逐层展开。


濑 溪


图文 / 蓝天



荣昌,我的故乡,重庆最西边的一个并不发达的小县城,我在这儿出生长大,从幼儿园到高中,二十岁前从没正儿八经意义上的离开过这座小城,直到上大学才算是真正背井离乡吧。每每放假回家,看到故乡的人事物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陌生的熟悉感,即觉得亲切如常,又觉得好像有一丝隔阂在其中。几年后才慢慢体会到原来是故乡在变,也许并不明显,可能只是路边的小树长高了一截,但是这种变化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回首过去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岁月,猛然发现其实故乡一直在变,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我们身在其中觉得是理所当然,最后蓦然回首发现对于故乡除了脑海中的记忆和无处安放的乡愁,其它关于故乡的一切什么都没能留下,也许有一天,这脑海中对过去往事的记忆也随着岁月的风尘化作一缕青烟消散不见。




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富裕,直到初中之前家里都不曾有一台相机,所以并没有留下太多关于故乡和家庭的影像。后来家里有了第一台相机接着又有了第一台单反,再后来我又学了摄影专业,但是也并没有好好地纪录下我的故乡、家人以及身边的好友,我觉得这一直是我的遗憾。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当青春的容颜逝去后连成为曾经年少时光留念的东西也没有,作为大学四年最后的总结,我要以我的故乡、家人为主题创作一组作品,既是对现在时光的留念,也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我家有一条小河,名叫濑溪河。小河穿城而过,是这个小县城的母亲河,这条河也贯穿了我的成长,所以我的拍摄将以濑溪河为线索展开。


1
如梦起点






作品第一章《如梦起点》,灵感来源于余秋雨《文化苦旅》最新修订版的第一章,书中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引子描述作者小时候故乡的故事。我的第一章也是拍摄我童年时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的县城很小,半个小时就能从城南走到城北,县城里除了公园的小游乐场就没有别的娱乐设施了,公园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童年回忆,所以我以童年时坐过的木马和小火车为开头。

这个小火车以前是红色的普通火车,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和谐号高铁动车慢慢替代了普通的绿皮火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公园里的小火车也紧随着时代的步伐更换了涂装。儿时坐过的木马已经被堆弃在角落,大二的时候曾经去拍过一次,两年后当我想再一次去拍摄时,它已经没有了踪影,留下的只有脑海里斑驳的回忆和一张随意的照片。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昌元粮站的家属院里,从我出生就一直在这里,到我十来岁的时候才搬走,我的整个童年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家属院是单位的集资房,每户人家都是在粮食部门工作,所以一个院子里每家每户都认识,而现在住的商品房小区一层楼的隔壁邻居都互不相识,以前的那种院子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所以我又回到了以前生活过的地方进行拍摄,故居已经是一片衰败的景象,以前住在这里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但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却还依稀尚存。

记得小时候刚会用笔写字,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经过岁月的风吹日晒儿时墙上的涂鸦依旧清晰可见。小时候偷偷买了玩具会把它藏在顶楼楼道的杂物堆里,慢慢长大有些不再玩的玩具可能会忘记放在哪儿了,十年之后它依旧还在那里。我以自己对童年时追忆作为一个引子,引出我的故乡。




2
河流的起源

 
第二章——河流的起源,拍摄的是我们县城护城河两岸的景观,这条河叫池水河,从老城区穿城而过,是濑溪河的一条支流。小时候县城还不大,濑溪河还属于郊区,所以池水河便是当时城区里唯一的河流,水厂设在河的上游,所以说这应该是我们最早的母亲河。

小学时放学回家常常会绕远路从河边走回去,那时候河两岸全是粗壮的垂柳和参天的榕树,河水也还不算脏,河边很多人钓鱼,我和小伙伴也常常到河边树上掏鸟蛋,我们知道这条河最后会流到濑溪河里,但是直到成年以后也不知道这条河到底从哪里来,于是我逆流而上去探寻它的源头,重新去认知这条熟悉的河流。






池水河汇入濑溪河入口的不远处有个小山坡叫松林坡,山坡下面是一片水田,水田边上有一口井,小学时我们年级春游在松林坡的松树里野炊,午饭后小伙伴们便到井边洗碗,当时有位女同学带了一台相机给我们拍照,那也是小学时除了毕业照以外留下的唯一影像了。

多年后我沿着依稀的回忆去寻找那口水井,终于在一片荒野里找到了它,井口的石墩依旧没有变,但是井水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清洌甘甜,如今已经变得浑浊不堪,井边的稻田也已是杂草丛生,一片死寂。

沿着池水河穿过荣昌城区走到郊区,周围都是没见过的风景,曾经如此熟悉的河流也变得陌生起来,也许大多数荣昌人和我一样都并未真正了解过它。河流的源头是大佛寺水库,这座水库是前几年为了改变池水河河水污浊的现状给池水河换水而修建的,水库已建成使用若干年,然而池水河下游水质却一直没有改善,偶尔还是会传来一阵恶臭。


3
无处安放的乡愁








城市起源于乡村,我虽然一直在城里生活,但我的父母以及祖辈都是在乡村里长大的,春节以及清明我们都会到农村去踏青扫墓,对于乡村我一直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特别是在读大学以后,我发现异乡的城市和故乡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异乡的乡村和故乡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异乡好像并没有太多乡村的感觉,田野房屋甚至田间小径一切都是现代的,似乎很少能看到农耕文明的影子,更找不到所谓的乡愁。

然而故乡也一直在变在发展,也许终有一天也会变得和异乡一样,让人们的那份乡愁无处安放。








在异乡的几年里,我一直觉得自己像是故乡一株无根的野草,随风飘到陌生的土地上。在异乡的土地上无法扎根,只能一直随风飘荡,不知道下一刻会飘到哪里,前路漫漫,却不知归处,心中惶恐,甚是迷茫。


4
濑溪河










随着城市的扩张,荣昌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县了,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积不断扩张,曾经在郊区的濑溪河如今已经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一些以往的痕迹也已所剩无几。









城市的变迁过程必定也是新老交替的过程。这一章是一些从乡村到城市过渡的影像,我也不知道这些影像对于我来说有什么意义,也许只是单纯的想把它记录下来。离不了的是现实,我们走失了乡土,但未必被异域认同;哪怕学会了喝咖啡,获得了城里人的身份,但乡恋还在,乡愁难消,乡思迷乱,不得不经常徘徊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不断追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是谁?”



5

麻拐,大佛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生灵,人如此,动物也是如此。







     

荣昌的宗教一直很繁盛,据说曾经建有九宫十八庙,但是十年浩劫,所以那只是父母辈年少时的记忆了。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荣昌人对于神灵的崇敬依然没有改变过。



6
昌元镇








现在的昌元街道,曾经是荣昌县县府驻地,算是现在荣昌的老城区吧。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荣昌有了新城和老城的说法,新城指的是昌州街道,是奥运会之后发展起来的,其中最老的建筑也不过十年的历史。最开始新城区只有两条路,人们俗称为南北大道,之后道路两旁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新的城区孕育而生,成为之后的昌州街道。

荣昌现在也不算大,在我的印象中荣昌一直没有新城和老城的说法,也许是这几年昌元街道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变化,而昌州街道扩张得越来越大,大多数政府机关都搬迁到了昌州街道,在外人眼里昌元街道变得越发的落寞,所以便有了老城和新城的说法。

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荣昌人,老荣昌永远都是我无法磨灭的记忆,还记得小时父母带我外出旅游,晚上哭着闹着要回南门桥,也记得中学历史课堂老师给我们讲四川保路运动和张培爵烈士的故事。


7
南门桥










古时荣昌盛产海棠,海棠本无香,然而据说荣昌的海棠和别处不一样,是有芬芳的,所以荣昌古时又有海棠乡国的美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濑溪河滋养出了芬芳的海棠,同样也孕育了不一样的荣昌人。

据说老荣昌县城以前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虽然如今早已尽不复存在,但是地名仍沿用了当年的名字。我家以前就住在南门桥边的昌元粮站背后的粮站家属院,我家住七楼,姨妈家住二楼,南门桥就成了家的象征。


8
白沙坡








荣昌早年产煤和产陶,爷爷奶奶外公小时候都住在广顺镇白沙坡上,山下有好几个煤矿、窑、采石场和砖场,从山上下山去镇上都要经过矿区家属区,那时候煤炭产业很兴旺,矿工待遇都非常好,家属住的都是苏联式的楼房,而山上却都是泥土堆起来的土墙房子。


我小时候奶奶常带我去山上舅公家,路上奶奶总是给我说这里当年的故事,奶奶小时候家里穷,奶奶是家里的大姐,她有四个弟弟,所以奶奶从小性格好强,看到那些矿工家属区心里非常羡慕,心里便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于是和爷爷去到偏远的甘孜州工作,最后调回来到粮站,父亲也因此到了粮站工作。


而如今那些奶奶曾经所羡慕的一切随着资源的枯竭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



9
上街子










岁月流去无痕,年华却掷地有声。安富镇,成渝公路横穿而过,两头场口各有两条街,东边的叫下街子,西边叫上街子,有上成都下重庆之意。下街子的尽头就是安富粮站,我父母刚参加工作的地方,他们就是在这里相识、恋爱的。


奶奶和外公是表兄妹,所以父母是第三代旁系血亲,他们应该很早就认识了,只是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才相知相爱,最后也是顶着各方压力结婚的。


父母有帮朋友,是当年在安富粮站一起工作的同事,他们是我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直到现在都会经常聚在一起,那时候父母也和我现在一样年轻,如今每次聚会他们都会聊起一些当年在上街子的往事和故人,回忆那些过往的青春。


如今成渝两地已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老成渝公路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荣光,下街子改造成了旅游步行街,只有上街子越来越落魄,街上的店铺和住户都相继迁走,只剩下一栋栋危房和那些风烛残年,没有办法离开的老人,街上往日的喧嚣与繁华如同父母的青春一般早已飘散如烟,留下的只有一片斑驳与落寞。


编辑 / 章文




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展展览现场


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展展览现场


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展展览现场



摄影师简介



蓝天,1994年出生于重庆,2019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系,现在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中心工作,曾荣获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三等奖、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摄影竞赛三等奖,作品《杨家门》于2018年在丽水摄影节展出,曾参加浙江省摄影家口述史项目。



极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选国内外优秀摄影师们关于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极光视觉将要推出的“江河影像•个人记忆”影像征集与资助计划,激发和资助年轻摄影师关注身边的“江河”。如果你也有关于江河的影像作品,欢迎投稿!(请把作品图和文字发送到邮箱:914127901@qq.com,并附上联系方式。)



[ 推荐阅读 ]


洪水灾区里的青年男女


他独自前往俄罗斯,拍下了拥有60万人的“战斗阶层”

乔弟:用影像写一篇小说,探寻10年前的记忆


她通过摄影,为大坝建设中的十几万受害者发声



极光视觉是一个由

“资深报道摄影师+策展人/编辑”

构成的视觉原创机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