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被外企废掉的中年人

文琳阅读 2020-08-21

作者:秋日么么茶


卢克最近很焦虑。

 

卢克说,我们公司前段时间裁员,和我同时进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被干掉了。

 

他前一天还在跟我畅想明年的工作计划,第二天一早公司全体员工就收到公司邮件:XX因个人身体原因主动辞职——其实就是公司嫌弃他年纪大而且又贵,直接辞退了。

 

卢克原本很欣赏他。他肯吃苦,进取心强,非常aggressive。卢克现在都清晰地记得他当初的豪言:只要敢想,谁都可以当VP!这么多机会,大家又都是聪明人,这家不行还有那家,是时代选择了我们!

 

可惜,VP还没当上,反而成了“4050”人员,需要加入再就业工程。

 

卢克很费解,从刚开始工作他就牢记长辈教导,踏踏实实上班,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加上公司各种福利待遇也很好,卢克本以为可以岁月静好地待到退休。


可现实给了卢克沉重的一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年轻时的卢克从未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当年从名牌大学毕业,卢克历经笔试,面试,过五关斩六将才进入这家外企大公司做管理培训生。

 

赶上外企在中国的黄金十年,卢克满世界出差,动辄出入五星级酒店,经常出席各种高端论坛,还一路升迁到部门经理。

 

卢克无比坚定地认为,自己正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

 

这也是所有外企人清晰而明确的职场路径:找一个好的行业,选里面好的公司,然后从底层开始不断往上爬。从专员升到主管,又从主管升到经理,再从经理升到总监。再往后,那就看运气了。


但仿佛一夜之间,外企在中国的好日子到头了。

 

硬盘巨头希捷宣布关停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苏州工厂,甲骨文被曝裁减200多个北京研发岗位,而通用电气则关闭了上海技术中心。

 

从英特尔、雅虎、奔驰,到惠普、摩托罗拉、默沙东、阿尔斯通……从IT业、制造业到医疗行业,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正在排着队搬离北上广的CBD,有一些公司搬到郊区租金更便宜的区域,还有一些,彻底离开了中国。这一切正在并可能继续发生。

 

外企滑坡的原因暂且不去探讨,对于每一个在其中工作的外企人来说,由此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每家外企都喜欢组织的一个公司集体活动是Family Day,召集员工和员工的家人一起来公司做做游戏,增进感情,让大家在公司真正找到家的感觉。

 

但如今现实残酷: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家人,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废人。

 

一名药企员工在知乎上写到:每到年会时,看着一个个同事上台领五年长期服务奖,十年长期服务奖,甚至还有二十年的同事。你会突然觉得身为这里的一员,这辈子都不想掉队。然而事情就发生在今年,一个合同到期的同事竟然没有被续约,我们都很吃惊,头一次知道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是会抛弃家庭成员的。

 

温馨只是假象,一旦运营出了问题,资本就会露出无情的面目。

 

年富力强的时候,你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为你提供光鲜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

 

年老色衰的时候,你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成本”,不是被缩减,就是被优化。

 

 

一个同学,本来在一家瑞典公司做采购经理,油水足,待遇好,老婆刚怀了二胎,小日子蒸蒸日上。

 

谁知公司突然以经济不景气为由,派他去常驻杭州。美其名曰调整组织架构,其实就是逼他走人的节奏。

 

同学权衡再三,咬牙接受,从此和老婆孩子过上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还有一个朋友,本来在一家500强企业做中层,“位高权重”。她情商又非常高,在公司里左右逢源,是我们中间成功的典范。

 

一转眼,一切都变了:原来的CEO退休,换了一个和她不对付的新老板。新老板大刀阔斧地改革,她管的那一块业务突然变得无足轻重。

 

她跟我们抱怨,每天都被老板挤兑,做的事情都是无用功!也想要跳槽,可是这把年纪,加上高昂的薪水,外面根本没什么适合的好机会。

 

没有好办法,只能继续煎熬。

 

是啊,除了耗下去,还能怎样?


别看很多人口号喊得响,什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什么市场行为,双向选择。

 

等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

 

对于一个在外企大公司呆了很多年的高管而言,他的能力已经被公司“结构化”了。

 

虽然在这个体系中,他们可能游刃有余,但一旦离开那个熟悉的环境,他们会失望地发现,多年积累的能力根本派不上用场。

 

以前在业内呼风唤雨,是因为他站在一个大平台上。一旦离开了这个平台,他们立刻变身成nobody。

 

换句话说,自己头上的耀眼光环并非真正来自真实能力,而是平台的威力。

 

然而这些人不努力吗?当然不是,他们熬夜开电话会议,频繁出差,跨部门协作,专业知识讲起来头头是道。

 

可真的动心想要离开时,却发现离开了外企,自己好像啥也不会。

 

在外企获得所谓的成功,往往依仗两个方面:要么聪明,会交际,懂政治;要么敢拼,业绩高,贡献大。

 

但岁月告诉我们,最终打败很多人的,恰恰是他们自以为安身立命的东西。

 

首先就是年龄的增长。年轻时追求上进,想要突破,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拼去闯。

 

但有了家庭后重心就会不自觉地偏移,以前可以200%投入到工作中,现在只能投入50%。

 

其次是对于规则的认识。打个比方,在室内拳台上,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则,职业拳手可能还有点优势,但在你死我活的丛林社会中,职业拳手根本不是那些整天摸爬滚打丛林杀手的对手。

 

原先苦苦追求的那些能力,比如怎样更快地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如何摆脱部门掣肘,甚至是汇报技巧,政治斗争,都是为大企业复杂的组织架构而设置的。

 

但假如来到一家非常扁平的公司,修炼的这些“屠龙术”反而毫无用武之处,他们的生存能力反而不如在民营企业浸淫多年的老油条。

 

更别提做的那些精美漂亮的PPT了,外企喜欢用无尽的邮件、会议和流程把人框死,但在很多民企,把事情搞定才是首要任务,外企人善于甩锅的优点反而成了弱势。

 

况且,在外企工作令很多人天然地产生一种优越感。

 

篱笆上有人发帖,说她的好多同事跳槽去了国内的竞争对手,升职加薪,但她也听说其中有一家,如果晚上9点前下班是需要打报告的。

 

她写道,这又何必呢?太累了,生活同样重要。我还是更习惯现在外企的工作氛围,晚上六点下班,休假就是休假,不用回邮件,也不会有人打扰你。

 

还有IT界的外企,和国内的狼性文化比起来,更是奇葩一样的存在。

 

这些公司比起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要舒服得多。他们下午六点下班,极少加班,但工资福利并不比其他企业差。

 

有人认为这已经是一种路径依赖:大部分人已经习惯被外企化了,习惯之后,会更愿意去同一种公司。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外企人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想跳出去却跳不动了。

 

出路何在?

 

卢克想到了内部突围,但他发现,在一个庞大的体系之中,想要做一点小小的突破,改变的难度都超乎想象,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要么换一家外企?但谁都明白,其实大多数大公司都差不多,跳来跳去并不会给自己的职业履历加分。

 

去民企?倒是有人勇于尝鲜,可听说如果和老板关系不好,做再多也没用,再说里面盘根错节的关系链,想想就头疼。

 

干脆去创业吧?问题是值不值得?成功率多高?失败了损失多大?成功了收益是什么?几个问题扪心自问,就打起了退堂鼓:早十年让我创业,我可能就去试试了。可现在拖家带口的,思来想去,卢克还是决定继续待在公司,把牢底坐穿。

 

大不了到时候拿赔偿走人!未来?走一步看一步吧。

 

卢克迟疑着说,外企嘛,有走的就有来的,你看特斯拉不是刚又在上海开厂了吗?


文琳编辑

文琳阅读,每日提供最新信息及优秀文章。欢迎关注【文琳阅读】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在变老的路上,善待自己

  2. 懂得拒绝,才能活得不纠结

  3. 科学家惊人发现:善恶有报是真的科学

  4. 音乐欣赏:当我老了,听完泪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