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四川省劳动模范曾芸辉老师

尽管对教材烂熟于心,但直到现在,有着28年教龄的曾芸辉上每一堂课之前仍会重新仔细地备课。在她看来,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种引导向上的力量。正是这样的力量,让她在近30年的教育工作中兢兢业业,甘当人梯,把一个个孩子托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她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同时还是一位省级劳动模范。



关爱身心:让孩子健康成长




5月29日,周五,下午5点。窗边的余晖洒进来,让二楼的这间办公室,宁静而安然。曾芸辉坐在办公桌前,手中的红笔在作业本上飞快地划过,很快,一摞堆成小山的作业本批改完了。


举止得体,说话不疾不徐,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为曾芸辉增添了一丝书卷气息,一眼就觉得她像一位老师。


她还真是。


因为父亲就是老师,家里还有好几个亲人在教育系统,曾芸辉走上讲台这件事好似顺理成章。而她,似乎天生就对传授知识有一种渴望,读高中时,就曾帮当小学教师的父亲代过课。“一走上讲台,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曾芸辉说,就像医生穿上白大褂、警察穿上警服一样。


在这一方三尺的讲台上,曾芸辉一站就整整28年。这28年里,她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有50人获全国奖、100多人获市级奖,本人多次获指导教师奖;她撰写的论文和若干文章获全国二等奖,市级、县级、校级一等奖;她多次被评为市级学科先进个人,2015年还荣获了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修改完作业,曾芸辉从抽屉里拿起之前买好的一包药,走进了教室——班里一名学生生病了,因其父母不在身边,曾芸辉很是挂记,她带着学生去医院看了病,又去诊所帮他买了药送过去。


“给学生买药送药,带学生去看病是常有的事。”在同事廖杨梅看来,曾老师的无微不至,就是在这样的细无声中体现出来的。高2009级一名学生,家长在外打工,平时都住校,有一天,曾芸辉发现这名学生无精打采,便问他怎么了,一摸额头还滚烫!曾芸辉二话不说,带着这名学生就去了医院,输液期间,曾芸辉一直守着这名学生身边:“家长在外地,也不好通知,让他一个人回寝室,我也不放心……”


“曾老师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廖杨梅说,有时候,优生的心理也是很脆弱的,他们也同样需要得到老师的呵护。


高2006级有一名学生,一直是班上的前两名,最需要的不是老师如何帮助他提高成绩,而是心理上的减压。那年临近高考,这名学生的压力特别大,时常一个人坐在教室窗边发呆。曾芸辉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常常利用课间休息,坐在这名学生身边,跟他聊天,旁敲侧击地从自身的基础、潜在力等方面分析和鼓励。慢慢地,大家都发现,这名学生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高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孩子犯错或思想‘跑偏’在所难免,不能一味批评,更多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根源,再解决问题。”曾芸辉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思相对比较敏感,问题处理能力和抗压能力也较弱,如何引导,确实需要“技术”。而她的秘诀是——尊重孩子。


曾经有名学生,十分好面子,在家也喜欢和父母对着干,家长拿着毫无办法,但在曾芸辉面前,却很服帖。“方法很简单,肯定她的进步,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背英文课文,这一次背了一段,下一次背了两段,这就是一种进步。”曾芸辉从这样的细节入手,让这名学生不断地追求更大的进步,自然就会努力地去学习,得到的肯定和表扬多了,性子也没那么叛逆了,顶撞大人的时候自然也少了。


曾芸辉还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把内心最想说的话都写下来,在开家长会时把这些信件发给学生父母。“那一场家长会,不少家长都哭了。”曾芸辉感慨地说,孩子、父母、学校,本就不应是对立的,换位思考带来的正能量教育,充满了真诚,也最富有成效。



规范行为:先立规矩后不乱




凡事讲规矩,规矩立在事前——这是曾芸辉的“规矩”。而且大多数具体规矩,都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比如高一的第一堂班会课,就是讨论接下来班上的各种规矩:交作业的规矩、考勤的规矩、课堂秩序的规矩……规矩定下来了,就严格“打表”,违反了规矩就必须得按既定处罚来。


让曾芸辉印象深刻的是2009级有个孩子,高一的时候就定好了规矩:不准带手机到课堂,否则没收。要么到期末时来领,要么就让家长来领。可这名学生却不自觉地将手机带到了课堂里,被发现之后自然是没收。


这名学生跑到办公室,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在地上打滚儿,从早上的课间一直到晚上下了晚自习,磨了整整一天,但曾芸辉不为所动:“规矩是当初大家定下的,你也参与其中,今天我为你破例了,那下一次,其他的同学又怎么办?”一句话,问得这名学生哑口无言。之后,再也没有学生敢把手机带在课堂上来了。


“没有不犯错的学生,不然,要老师来干什么?”曾芸辉说,学生犯了错,要去接受,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教育,而以制度管理班级,比起动辄大声吼来让学生“屈服”,轻松了不少,也有效得多。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曾芸辉往讲台上一站,教室立马就会安静下来。她坚信,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开端。


曾芸辉所带的班级,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与她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一名毕业生曾说:“您是一位好老师,毕业之后,就算是从前被您骂得‘极惨’的学生都如此一致认为,您的规矩,是最好的规矩……”


愿成灯塔:发光发亮引方向




在内江市第六中学任教17年,曾芸辉手里带出来的“学霸”不计其数,由“学渣”转成“学霸”的孩子也不少。


“在这个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多,考得好,是一种业绩的肯定,但能够让大家眼中的‘差生’都能有前景,那才是值得自豪的事……”在曾芸辉的眼里,没有优生和差生之分,所有的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被尊重对待。


同事郭羽回忆,2006级有一名学生,是被其他学校开除后,辗转来到曾芸辉班里的。事前,曾芸辉就到这名学生原先的学校去打探了一番,了解到这名学生的确有点“混”。“其实,当时内心还是很沉重的。”曾芸辉笑言,“但我知道,一般‘混’的孩子,其实脑瓜子是很灵活的……”


了解到这名学生喜欢踢足球,曾芸辉就让他担任班里那支不太“景气”的足球队队长;他组织球队参加比赛,从校内“打”到了校外,还为学校拿回了名次,曾芸辉就竖起大拇指夸他“组织能力强”“业务熟练”。从在别的学校总是屡遭白眼到如今被青眼相看,从被否定到被肯定,这名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他也渐渐意识到,要得到别人的赞赏,自己必须要有“两把刷子”,于是不再只是把劲头用在“不务正业”上,对学习也逐渐上了心。后来,本来被人认为与大学无缘的学生,不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本科学校,毕业后,还在成都一所学校当了一名教师。


尽量给予学生该有的尊重。


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曾芸辉与科任老师配合,共同管理,共同帮助;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摸清其子女的性格特征、爱好,对症下药;对“差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对其缺点、错误及时发现并耐心批评教育;不失时机地与“差生”谈心,沟通思想,给予关爱……眼见着那些曾经的“娃儿头”纷纷成了“学霸”,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成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曾芸辉无比自豪:“这大概就是我当初选择当教师最重要的原因吧!”


来源:内江日报


◆往期回顾◆

内江市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公示(5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