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回顾① | “人造”和“自然”, 从来都不是对立面

MOCAUP MoCAUP深圳两馆 2024-04-15



日前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

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举行主题论坛

三小时的圆桌论坛中

共探讨了“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

“流动的艺术”“文化跨界”三个议题

内容囊括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

将关于建筑的话题拓展到了

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




在环形圆桌上

嘉宾们从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出发

对“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议题

作出了精彩的分享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吧








从大量兴建的美术馆、音乐厅等城市公共建筑中,可看出城市、社区、建筑的软实力营造备受重视。建筑的社会属性正在发生转变。从尝试到实践,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嘉宾 

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朱荣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

刘晓都: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王子耕:PILLS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

刘珩: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主任

早野洋介:M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主持 

党群:M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主持人提问



第一个议题叫做“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在此向各位嘉宾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当我们在创造空间、创造城市规划的时候,“人造”和“自然”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关于“公共性”,作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我们的批判性在哪?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又是什么?




嘉宾论述


“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源自于当下,但对未来想象的立场和价值权重才是最关键的。”


我是一名规划师,我的职业责任是规划未来,但同时也与当下息息相关,因为未来和当下之间存在着时间差的问题。


以20年前的深圳湾公园项目为例,越往东走,自然的指数越高;越往西走,人工的痕迹越重。可以说,由深圳湾公园引发的“自然是主,人是客”观念从20年前一直使用到今天。因此,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相互联结、互相让步的关系。


在我们的设计观念中,目标是为人们的公共生活创造一个场所。公共生活是文化发展的过程,但最终它是一个文明的成果,我们期望这种设计的场所空间能够展现一座城市的文明风貌。


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源自于当下,但对未来想象的立场和价值权重才是最关键的。





“我认为不应该把‘自然’片面地理解为城市里的绿化种植。


我们非常荣幸地参与了去年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简称:深双)策展工作。“深双”去年的主题与自然息息相关,即“双碳”。我们将这个主题延伸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在工业文明发展到当前阶段后,城市应如何应对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深双”展览中,我们视其为设计的驱动力。我们希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化设计,以及20年后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一直认为“深双”不仅是美术馆里的大型展览,而是一个城市激发的活动。它是一次城市改造和介入。


对于“自然”的理解,我认为不应该把“自然”片面地理解为城市里的绿化种植。而“人”本身也是一个不固定的概念,它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概念。





“很多概念在当下都需要被重新定义,包括‘人造’‘自然’以及‘公共性’。”


很多概念在当下都需要被重新定义,包括“人造”“自然”以及“公共性”。人类拥有智慧后,才对“自然”有了认知,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认识“自然”,但它自身到底是不是这个概念是不确定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公共性”这个概念。我们应当摒弃过去脑海中形成的固有观念,重新思考。如公共性是否仅限于广场或街道?这些观点都值得我们再次探讨。


当提到公共空间时,我们通常会想到所有人都可以共享的场所,如城市的广场等。然而,究竟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激发“公共性”呢?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野心的膨胀,他们所追求的事物可能已经超越了“公共的、边界的、场域”的定义所能涵盖的范围。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和考虑公共领域的界限。





“‘人造’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每个城市的独特风貌。”


每个城市的特色从何而来?我认为是“人造”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每个城市的独特风貌。这并非仅限于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建筑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而是所有设计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我们不能仅依赖个人或某个行业的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处理每个项目时,我们都面临着挑战,需要思考如何使这个项目成为未来城市的一部分。


在当前这个时代,建筑师们应当改变他们的设计方式。场地不应被视为一个孤立的切片或缺乏特色的片区,而应视为横向、连续的城市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与周边环境保持连续性,从而创造出新的城市空间和建筑。


例如,我们设计哈尔滨大剧院时,做了很多对外开放的空间,让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到这个建筑中来,使建筑成为城市风景和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目前,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正在开发,也有很多塑造多样性的可能性。我们希望创造出既能够保持城市独特特色(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又具有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城市空间。





“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尝试寻找一种和谐的关系。”


我认为 “人造”或“自然”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他们之间发生关系时,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人造”与“自然”的定义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作为在地的建筑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我们的角色已经从征服者逐渐转变为思考者。空间始终是我们思考的一个最直观的呈现。我们的作品,或者说我们的创意,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在思考的一些事物。我们也是随着这个时代,或者说随着我们的理解在不断地进步。


关于“公共性”实际上涉及到“差异性”和“多元性”。当我们谈论“公共性”时,应该允许所有人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存在,这才符合“公共性”的定义。


“公共性”与规划之间,或者说“人造”与“自然”之间,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尝试寻找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平衡的问题。只有通过平衡,我们才能创造更多有益于人类或地球、或者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立场和态度。





“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其精神性,而不仅仅是人多或人少。”


本次展览名为《流动的大地》,许多人会询问什么是流动的,实际上指的是生活和时间。建筑本身是静止的,更像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我们认为《流动的大地》解释了“人工”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地应该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东西,我们希望创造的东西能够与它共同生长。


我对“自然”和“人造”的看法是:在人类出现之前,一切都是“自然”的状态。然而,一旦人类出现,“自然”就不再完全独立存在了。因此,我们所认识的“自然”实际上与人类有关。我认为建筑、城市、文明等都是人工创造的,因此“人造”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看法和理解。


关于“公共性”,如果一个公共空间没有让人感受到任何东西,那么它的开放或不开放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开放可能是第一步,而让人在这个空间或者设想的地方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反应才是关键。当人数众多时,他们很可能会形成一个集体意识。如果一个公共空间不能激发出不同的、具有多样性的个体意识,那么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集体复制。我认为,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其精神性,而不仅仅是人多或人少。




关于“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的主题论坛

接近尾声

在场的嘉宾和观众们

对探讨的内容仍意犹未尽

因此嘉宾们还讨论了以下问题



交流与探讨


关于“自然”与城市的关系


 刘晓都

深圳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位于亚热带地区,其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然而,我们有多少人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呢?


在讨论“人造”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我们希望这两者之间真正存在一种“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一种“疏离”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自然”有一片不被人类干扰的领域。此外,我认为保护“自然”的最佳方式实际上是建立城市。


朱荣远   

早在20年前,深圳就已经通过法律手段明确了基本生态线。这就意味着,“人造”的边界已经被划定,包括深圳湾公园在内。实际上,它首先是一种觉悟,随后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最终则成为文明的成果。


在研究深圳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深圳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我的理解,“自然”这个词是可以不断被重新定义的。例如,“纯自然”是一种定义,而实际上,任何充满生机的状态都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



关于“千城一面”的问题


 王子耕

我回应一下 “千城一面”这个问题。我通常认为,城市是经济和制度发展的产物。换句话说,不同的制度和经济模式将塑造出不同的城市形态。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城市开发模式的主体是谁?在西方,开发模式的主体大部分是大企业;而在中国,开发模式的主体则有中国自己独特的一套模式和特点。因此,这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所在。


那么,建筑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和作用呢?我认为他们是生活的想象者。想象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下,我们是否还能对未来生活有更美好的设想?这种设想往往被忽视,甚至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


我认为在今天,MAD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勇敢”。实际上,它已经创造了一些新的模式和类型。因此,我认为建筑师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塑造者,他们还需要深入到非常实际的工作中。同时,他们也是对未来的大胆设想者。



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创造之间的关系


 马岩松

其实,刚才我们还讨论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好奇于批判性思维对你们是否重要。


王子耕   

批判性思维,对我个人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我创作的作品和写作中得以体现,而且深深地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我坚信,在一个社会中,包容性的价值是无法忽视的。即使我可能无法完全赞同“你”的观点或行为,但我仍然尊重并欣赏“你”所创造的价值。


朱荣远   

对于我们这个职业来说,批判性思维是基本的要求。城市规划师的工作是面向未来的,我们是在中国少有的“合法变革者”。因为我们所设想和努力实现的未来,必然与今天的现状有所不同,这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如果我们缺乏批判性思维,没有反思的能力,或者无法发现新的价值观或价值趋势,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今天和明天,甚至明天和今天并无区别。这意味着我们未能尽到责任,只是在重复过去的行为。





关于“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

每位嘉宾都有自己的见解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吗?


可以在微博平台

带话题#马岩松:流动的大地#

分享你的想法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就有机会被官博翻牌哦~

 

 “流动的艺术”“文化跨界对话”

两个议题的精彩回顾

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哦



📖展览名称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29日-12月17日

(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节假日另行通知)


🕰️导览时间

每周二、周四15:00
每周六、周日16:00

(持续至展期结束)


🚏展览地点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一层

综合展厅、A1展厅、B1 展厅


🥰购票方式

单人票价 ¥68

优待票 ¥48

(全日制硕士及以下学生购买使用)

敬请扫码购票,或查看免票政策

及其他票务详情


指导单位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承办单位

MAD建筑事务所


支持单位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参展艺术家

马岩松


总策划

颜为昕


特别鸣谢

党群

早野洋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