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1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momo 2018-05-21


今日热点之一!在《霍比特人》中饰演“精灵王”一角的男神李·佩斯(Lee Pace)在推特上“出柜”了!

 

在佩佩演艺生涯中,他曾多次出演酷儿角色,如2003年《士兵的女孩》(A Soldier’s Girl)中与美国大兵坠入情网的跨性别女孩、2011年百老汇舞台剧版《平常的心》中激进的艾滋运动组织领袖、《奔腾年代》中的双性恋IT男……此前,在接受杂志采访时,佩佩曾坦言自己曾与男性和女性都交往过。而就在今天,他连发三条推特,称“作为酷儿社群中的一员,我明白开放地生活与快乐地接纳自我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生活的方式”,并提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多个有尊严的酷儿角色。



在推特中,佩佩以“酷儿”(Queer)形容自己,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不少吃瓜群众的疑惑。





所以……酷儿到底是啥?

没有错!就是我了!



……才怪!!!

 

(严肃脸)酷儿到底是什么?“酷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大家对“酷儿”总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感?嘿嘿!就让彩虹君和大家一起探个秘吧~

 

什么是酷儿?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酷儿”亦然。在一千个人眼里,“酷儿”大概能演绎出一千种定义和意义。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里,酷儿“用来统称社会上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少数,诸如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等非异性恋、非顺性别者。”与同性恋、双性恋等固定的身份概念相比,“酷儿”一词没有明确的边界,而蕴含着对身份政治和不平等性阶序(乃至社会结构)的强烈批判,有着颠覆传统、逾越常规的意味。台湾学者卡维波指出:“酷兒不是正常的同性戀,是變態偏差的同性恋。“美国学者David Halpherin也有类似的看法:“从定义上看,酷儿指所有与正常的、合法的、主流的相悖的事物。它并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是一种没有实质的身份。”

 

 

酷儿从哪里来?


作为一个有着浓厚政治性的概念,“酷儿”的发展与欧美社会同志运动紧密勾连在一起。

 

在欧美社会中,“Queer“一词最初是对同性恋者的辱骂和歧视。自20世纪60、70年代起同性恋运动和女权运动蓬勃发展以来,非异性恋社群茁壮生长,使性少数个体在社群与社会运动中汲取力量与养分以对抗污名,“Queer”一词便是在这一语境下同性恋者们用来自称,以一种桀骜不驯的姿态面对社会的排斥与敌意。



“我就是变态,那又怎样?”“酷儿”这一反转污名的策略背后所隐含的,恰恰是对所谓的“正常”、“常规”、“合法”的挑战。酷儿们不惧怕自我丑化、不担心社会污名,高调而骄傲地强调自身的“变态”,拒绝被主流同化。

 

骄傲并不是酷儿政治的全部,酷儿政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同性恋运动正统化、主流化的猛烈批判。随着同性恋在社会中可见度的逐步提高,同性恋运动却也日趋保守。一部分的人逐渐掌握了运动发展的主导权,中产、白人、男性等在社会结构中享有更高地位与特权的群体逐渐成为“正统”的同性恋,而边缘群体的生存空间则因而被进一步挤压。如著名的跨性别运动家Sylvia Rivera,是 Gay Liberation Front和 Gay Activist Alliance这两个社会运动团体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一名拉丁裔的变装皇后。然而,1971年,其所创办的组织在向政府提交有关同性恋权益的提案时,却将跨性别、变装的部分删去,认为这些内容太“极端”,不可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在面对媒体采访时,Sylvia的发言权更是被中产、白人的男同志取代,而她的有色族裔身份也永远不被强调。

 


“酷儿”出现的直接语境,是艾滋疫情所催生的对于社会运动策略的反思与讨论。艾滋在其爆发初期与同性恋直接挂钩,激化了全社会的同性恋恐惧症。然而,艾滋病并不如主流社会的偏见所认为的是一种“同性恋疾病”,不同性与性别身份的人都有可能感染艾滋,因而艾滋应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

 

在这一语境下,艾滋运动日益发展为联盟政治,将双性恋、跨性别、性工作者、艾滋感染者、同志亲友等不同身份的人包纳其中,身份的界限因而被超越,而“酷儿”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新的政治身份。它甚至不再仅指性少数,而将所有的性异议分子、所有被性、种族、阶级等不平等结构压迫的人囊括其中。它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压迫系统从不割裂存在,对一切权力与秩序保持警惕,拒绝成为特权阶级的附庸或成为特权阶级本身,并致力于联结一切被压迫的主体以反抗压迫。

 

酷儿是一种身份吗?

 

酷儿对同化政治的批判、自居边缘的姿态以及包容性极强的特性,注定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同性恋”的权利。这也正是“酷儿”的定义如此宽泛、模糊的原因。从理论脉络的角度而言,酷儿理论的出现深受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质疑身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致力于拆解性别、性、种族、阶级,关注身份和话语建构背后的复杂权力关系。

 


严格意义上,将佩佩的推特视作一种“出柜”并不恰当。“酷儿”的存在本身便是对固化身份的挑战。个体的身份极为多重且复杂,倘若特定的身份被赋予了固定的意义并成为个体的本质特征,它将成为对于个体乃至社会的限制与禁锢。在“同性恋”作为一种身份日渐固定下来的同时,一些更为边缘的、复杂的非异性恋、顺性别社群却因而被更加边缘化且不可见。如早期运动中双性恋者的可见度极低,双性恋者要么参与同性恋运动,要么被划分为异性恋社群。在同/异二元分立的运动框架中,双性恋者的声音因而被淹没。基于身份发声的政治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边缘社群被进一步边缘化。而酷儿理论的宗师之一赛菊寇(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也曾批判当时蓬勃发展的同性恋身份政治运动中简单地将“出柜”作为唯一的运动策略。她认为,出柜/入柜的二元思考非但无法拆解暗柜,反而扼杀了情欲与主体身份认同的多重复杂性与流动性,无法从根本上颠覆异性恋霸权。

 

赛菊寇对于二元思考的批判,与酷儿对于身份固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挑战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正是这种永远处于建构之中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才让“酷儿”如此诱人。正如酷儿理论家Michael Warner所说:“‘酷儿理论’的魅力超过了任何人对于它的定义。或许,当“酷儿”拥有明确定义的那一天,便是它丧失意义的日子。



最后,就让我们以卡维波的话作结吧!

 

“酷儿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一种运动路线、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个人风格、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选择。酷儿坚持的正是给予个人最大的选择空间,酷儿深深明白开发各种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因为酷儿常常选择了被社会所妒恨的生活方式。

没错,酷儿会被妒恨、被中伤、被讨厌,因为酷儿连结的不是高级的文学艺术、干净优雅的多元情欲,而是露骨危险的色情变态、不入流的恶心搞怪。但是酷儿总是能在性压迫中找到愉悦欢乐,而欢乐使得酷儿更有力量抗争、更有力量营造愉悦。酷儿让你不舒服吗?那么你赶快习惯酷儿的存在吧!因为酷儿无所不在到处都有,你早习惯早好。你不爽酷儿吗?闪一边去吧!”

 

【参考文献】

Sedgwick. E K.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1993:45-61.

Jagose A. Queer theory: An introduction. NYU Press, 1996.

何春蕤. 简介Eve Kosofsky Sedgwick. 性∕ 別研究第三、 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 http://sex.ncu.edu.tw/publication/1998/wk34/pdf/queer3.pdf

卡维波. 什么是酷儿. 性∕ 別研究第三、 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 http://sex.ncu.edu.tw/members/Ning/publication/academic/papers/what-is-queer(GB).pdf

维基百科. 酷儿.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eer

 

momo | 文案

熊耗 | 编辑

来源于网络 | 图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