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5


什么是“国际不再恐同日”?

5月17日为“国际不再恐同日”全称为“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纪念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简称IDAHOT)。该纪念日是目前公认的国际LGBTI权利纪念日,希望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的恐惧,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常见小问答

“同性恋”是一种疾病吗?可以治疗吗?

同性恋不是病,也不是心理变态。早在1974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就已将“同性恋”一词从诊断手册中删去。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 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的名单上剔除。2001年,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将同性恋非病理化。因此,任何声称能改变性倾向、治愈同性恋的个人和组织都是违背医学常识。尽管有部分组织声称能通过电击治疗、化学阉割等方法扭转性倾向,全球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成功的“治疗”案例。


性取向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关于性取向的成因目前并未达成一直共识。部分研究认为性取向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但同时也有大量研究认为性取向与个人成长环境及经历相关。一般认为,性取向最可能是性取向、环境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比起怀疑异性恋的成因,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包括性少数自身)更倾向于质疑非异性恋性取向的形成?人们之所以对此感到好奇、疑惑和不解,是因为社会假定了“异性恋”是正常的,而对一切非异性恋、顺性别的性取向存在歧视与偏见。因此,比起探究性取向的成因,我们更应该探究这些歧视与偏见是如何形成的。


“同性恋”有违道德吗?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反思“道德”是什么。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人类社会的文化多元且复杂,“道德”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有着不同的定义,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衡量标准。并且,某一特定时空中的“道德”往往与当权者和特权阶级的权威巩固和社会治理需要相关,比如中国古代对女性的“三从四德”要求。因此,不断变迁、差异巨大并且非客观的“道德”难以成为一个对行为好坏和对错的绝对判定标准。并且,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和亲密关系并不构成对他人的任何伤害,应成为每个人自我选择的自由。


宣扬“同性恋”会不会让更多人变成同性恋,最后导致人类绝种?

我们当下的社会是以异性恋为主导的,绝大部分同志都是在异性恋的教育下长大的。比如,TA们的父母和亲戚是异性恋,学校中的老师和同学多为异性恋,看到的杂志、小说、电视剧讲的也大多是异性恋的浪漫爱情。这充分说明对“同性恋”的“宣扬”和同性恋数量的增多没有直接关系。近年来,有些人觉得同性恋“变多了”,只是社会对同志的接纳度提升、更多同志愿意走出“柜子”的结果。

同时,同性恋不会也不可能造成人类灭绝。首先,不可能全部人类都是同性恋;其次,自古就有同性恋的存在,人类并没有因此而灭绝;再者,人类的性早就不是以生育为目的,而且同性伴侣也可以通过收养或生殖辅助技术而成为父母,同性伴侣收养子女在不少国家也已经合法。


我们有歧视同性恋的自由吗?

在社会的主流环境中,仍有许多同志因其性别认同、性别气质或性取向遭受歧视、排挤甚至暴力。根据同语一项针对性与性别少数学生的调查,仅有11.07%的学生在学校完全出柜,23.05%的学生在校园里完全不认识其他性与性别少数学生,47.86%在遭遇自我认同困惑时不会向任何人或不主动向人倾诉。

诚然,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所崇尚的价值。但言论自由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去施行法律未禁止的一切言论。反同、恐同言论之所以是“不应该”的,是因为这些言论往往涉及侮辱、恐吓、人身攻击,是对同志群体实实在在的伤害。


我身边有朋友或家人是性少数,我该如何支持TA?

如果你的身边有同志朋友或家人向你出柜,请尊重且友好地对待TA,不要因为TA的性/别身份而区别对待,并且避免将TA的性取向身份告知他人。要知道,在一个同志仍备受歧视的社会里,选择向你“出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一定是基于TA对你的信任和重视。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地支持TA,你可以:主动表示你愿意在TA需要陪伴和支持的时候成为TA的力量;为TA链接当地或网络上的相关资源,为TA介绍同志社区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机会与身边的好友、家人、老师、同事等科普多元性/别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看见同志、接纳同志。


性/别小词库


 LGBTQIA+ 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酷儿(Queer)和/或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间性人(Intersex)、无性恋(Asexual)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意指其余一切未被纳入的多元性/别身份。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是指一个人对男性、女性或两性产生持久的情感、爱情或性吸引,这些吸引通常被分为异性恋, 同性恋和双性恋等。


 被指配性别(Sex Assigned at Birth)是一个人出生时被指配的性别。对男性、女性、间性或其TA性别的分类与指配往往基于对生殖器、荷尔蒙、染色体等的判断。然而,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用它来定义个人的性别,因为它是由医学权力定义的,并由家庭及社会强加于一个人的身上。几乎所有人在出生时都被指配为男性或女性,即便TA们是间性人时也是如此。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基于生理性别的雌雄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表现为社会对雌雄在生活、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

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朋友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男孩子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子应该温柔、娇弱、善解人意等等。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指一个人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后,选择使用“女性”、“男性”或其TA性别标签来表述自己。

 

 性别表达( Gender Expression)指一个人透过行为、衣着、发型、声音或身体特征等,来向他人传达自己所认同的性别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 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征所抱有的信念。两类性别中均存在这种刻板印象,而且正反面的特征都有。例如,正面的女性刻板印象,认为女性是亲切的、善于教导的、考虑周全的。相反负面的则认为她们是优柔寡断的、被动的和过于情绪化的。同样的,刻板印象中也假定男性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特点。例如,认为男性是果断的、自信的和积极的,但也是富侵略性的、感觉迟钝的和傲慢自大的。

性别刻板印象通常包括四个方面:

⭐ 外表形象(如女性娇小柔弱,男性高大威猛)

⭐ 人格特征(如女性情绪化、自卑感强,男性理智、自信)

⭐ 角色行为(如女性照顾孩子,男性修整房屋)

⭐ 职业(如女性是秘书,男性是经理)

这几方面是彼此联系的。其中,外表形象是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同志(Tongzhi)一词最初由香港戏剧导演林奕华提出,用于指代同性恋群体,取“志同道合”之意,隐含消除同性恋的社会污名、共同争取平等权益的意图。这一用词在华语地区逐渐演变为对性少数群体的泛称。

 

 酷儿(Queer)是华语地区通用的对英语“Queer”一词的翻译。酷儿可用于泛称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非异性恋、顺性别群体以及脱轨逾越的异性恋。在历史上,“Queer”一词原本是对同性恋群体带有贬损意味的称呼,在同志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被广泛使用,隐含着自居于边缘、拒绝被主流同化的运动策略与实践。“酷儿”强调身份的流动性,且具有强烈的反抗霸权与主流的政治批判色彩。

 

 同性恋(Homosexual)指相同社会性别之间的个体产生爱慕、情感、性吸引及性行为吸引的现象。

 

 双性恋(Bisexual)指对男女两性皆会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是性取向分类之一

 

 泛性恋(Pansexual)是性取向的一种,指对任何性别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包括男性、女性、跨性别者、间性人等

 

 无性恋(Asexuality)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欲望或者宣称自己没有性取向的人,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


 跨性别(Transgender)是对性别认同与被指配性别间关系的一个描述,描述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被指配性别”不同。对于跨性别女性而言,其性别认同是“女性”,而不是“跨性别”;对于跨性别男性而言,其性别认同是“男性”,而不是“跨性别”。

 

 顺性别(Cisgender)也是对性别认同和被指配性别关系的一个描述,描述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被指配性别”相同。社会往往假定“顺性别”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状态,因而对非顺性别者存在歧视和偏见。


怎么定义我的性别和性取向?

世界上的性别、性取向和性实践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探索和定义自己的性别与性取向的权利,也有选择是否对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作出定义的权利。如果你希望探索自己的多元性/别身份,欢迎和“性别独角兽”聊一聊~


链接:http://www.transstudent.org/gender



部分资料来源

- 同语. 《同性恋ABC》. http://www.tongyulala.org/uploads/image/20141013/1413193777.pdf

- h.c.. 《跨性别现身日:当我们说跨性别,我们真的说对了吗?》

- 维基百科

- 杏仁. 《我们有反对同性恋的自由吗?》




我们是广州高校彩虹小组,

我们来自全国各地,

我们有弯有直,

我们高举彩虹旗,

我们渴望在热爱的土地上自由地生活,

我们相信行动的力量。


在5.17“国际不再恐同日”,

希望你和我们一样,

给这个世界所谓“特殊”的人,

多点平等、多点理解。

那些困住同志的狭小黑暗的“柜子”,

正是社会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恐惧的结果。

请与我们一起拆掉暗柜。

因为每一个人,

无论性别、性取向和出身,

都有权利被看见、被尊重、被爱。



欢迎将你的照片发送到本公众号后台在微博上分享你的照片(使用#彩虹打卡#的tag,并@继续寻光的彩虹君),我们将收集汇总一并分享!



周亚 momo | 整理

momo | 排版


点击关键词回顾往期精彩

517新周边 | 新浪事件 | 彩虹打卡 

 跨性别者 | HKPride | 酷儿艺术家 

 三原色 | 性骚扰 | 关怀与歧视 

CMBYN | 艾滋病零歧视日 | 李·佩斯出柜  

  | 女性主义 | 石墙 | 拉拉同运史

前列腺高潮 | 多元成家 | 艾滋病 

  征稿 | 财务公开 | 2017  

扫码添加

彩虹小助手

ID:uvwn52416

防失联!

微信号:CantonRainbowGroup

一个关注多元性/别议题的

独立学生组织

致力于倡导性/别多元

拥抱彩虹校园

扫码支持彩虹小组

支付宝账号:chsysu@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