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
刘同舫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黄 炬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一元现代性的超越
赵 坤
现代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重建的前提及其中国智慧
儒学今论
黄 勇
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
黄玉顺
董仲舒思想系统的结构性还原
——《天人三策》的政治哲学解读
中国古代史研究
刘复生
古代“僰国”地区的僰人及其“消亡”
赵娓妮
清代地方官民的岁时祭祀及其重心
先秦文学与文化制度
孙尚勇
“诗书礼乐”与“强国之术”——在早期秦文化进程中透视《秦风·蒹葭》
曹胜高
山川之祀与《诗经》相关乐歌的作成
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张和龙
双重反叛的新先锋理念——《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元小说”再审视
林 敏,杜 红
传统与西化视域下的工匠书写——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传统工匠形象构建
国际关系研究
刘德斌
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
潘 文
脱欧对英国宗教“硬治理”的影响探析
经济学研究
龚秀国,于恩锋
联盟关系对美元地位与非美元货币国际化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证
万春林,张 卫,邓 翔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背景与时空演变
法学研究
刘志强
论人权的合作权
王 蓓,周 秘
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老年人法律援助扩大机制研究
项目制研究
王 清
通过项目进行动员:基层治理的策略与影响
张向东
央地关系变化逻辑与政策实践的微观机理——兼论项目制的定位
本期论文速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刘同舫
摘要:
全球治理体系是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制度性回应,隐含在其背后的资本扩张本性伴随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而逐渐显露。全球治理体系利用制度化、技术化的手段,在实践中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远非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万能灵药”。由于受自身理论内在单一的统治意识、实践中的利益冲突以及参与主体之间话语权失衡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全球治理体系正日益暴露出忽视甚至无视世界历史运行规律和全球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缺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从人类历史的具体性阶段和总体性维度相统一的视角,实现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通过增进全球价值共识、树立共同利益至上的意识、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保障参与主体平等协商的权利、划定责任范围以及搭建全球治理的实践平台等手段为全球治理秩序的良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历史性重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一元现代性的超越
黄 炬
摘要:
西方中心主义统摄下的一元现代性叙事频频遭遇多元现代性的质询,“一元”与“多元”现代性之争的关键在于对现代性的“应然”和“实然”的理解方式。一元现代性既是主体性与理性膨胀的结果,更是资本逻辑宰制在现实层面的必然表达。“中国道路”的开辟提供了一条新的多元现代性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根源于中国道路的多元叙事要求,有助于消解一元现代性叙事的理论和现实影响,为世界上其他志在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启现代性发展多元共生、和谐统一的历史格局。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元现代性;资本逻辑
现代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重建的前提及其中国智慧
赵 坤
摘要:
现代性境遇下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日趋紧张并陷入异化困境,二者关系的重建成为一项具有现实紧迫感的时代课题,这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个体与共同体的本质性关系并对二者间的历史张力形成合理把握。以共同体为核心的共同体主义重建方案未能提出这一前提。马克思继承了共同体重建的思想传统,同时揭示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性关系,其历史张力在生产方式的内在决定下有不同呈现,“共生”价值的真正实现需要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这一科学前提出发,融合国内国际两重视域,以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夯实为根本,构建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共同体价值的共同实现,同时以共生主义理念来构建团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引领全球文明秩序重塑,彰显了现代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重建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
个体;共同体;前提;共生关系
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
黄 勇
摘要:
与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看宋明儒学,从而试图将后者看作是一种美德伦理学不同,从宋明儒的观点去看美德伦理学主要是看美德伦理学还存在什么缺陷、局限和问题,而宋明儒特别是二程、朱熹和王阳明,在克服这些缺陷、超越这些局限和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是否能够有所作为。虽然这样的研究在广义上也算是一种比较哲学,但它不是在比较已经完成了的美德伦理学体系,而是在比较中促进美德伦理学自身的发展,而这种美德伦理学并不是西方历史上(事实上也不是中国历史上)某些伦理学形态的专利。在这个意义上,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美德伦理学并不是用宋明儒的材料去解决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问题,因为这种说法隐含了这些问题不是宋明儒、儒家甚至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宋明儒能够解决西方哲学家没有甚至不能解决的这些美德伦理学的问题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它们也是宋明儒、儒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本身的问题。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儒学;二程;朱熹;王阳明
董仲舒思想系统的结构性还原
——《天人三策》的政治哲学解读
黄玉顺
摘要:
“灾异”说是理解董仲舒思想体系之整体结构的核心枢纽,因为他正是通过解释“灾异之变”现象来臧否政治而引申出自己整个思想系统的三大板块及其关系:一是降灾异者,即神圣界的超越之“天”;二是受灾异者,即世俗界的皇权;三是言灾异者,即作为前述两者之中介的儒家。灾异说的意图是现实政治批判,由此引伸出董仲舒的人性论和“义利”观;灾异说的神圣根据是“外在超越”的至上神;灾异说的主体是作为天意代言人的儒家。然而灾异说的政治理想却是皇权帝国之“大一统”的完善,这恰恰是对前述儒家神圣代言人的主体独立性的解构,从而也是对“灾异”说本身的解构,因而促使后世儒家转向“内在超越”。
关键词:
董仲舒;儒家;还原;灾异;天人三策;皇权
古代“僰国”地区的僰人及其“消亡”
刘复生
摘要:
秦汉时期在今四川宜宾设立僰道,这是古代僰人最大的聚居区,后来被称为“僰国”。作为集团性势力的僰人消亡于北宋晚期,僰人分散且与其他民族杂居于“僰国”故地,“历今年久,俱化一体”。僰人不使用铜鼓,不行“悬棺”,也不“打牙”,与“獠人”习俗迥异。所谓“僰人南迁”并不存在,是一种迁徙想象。明代晚期称霸当地的都掌僚人覆灭之后,被袭称为僰人,“僰人悬棺”实是张冠李戴的误传。
关键词:
僰人;僰人悬棺;僚人(獠人);僰国;都掌蛮
清代地方官民的岁时祭祀及其重心
赵娓妮
摘要:
从祭祀实践及其在地方衙门公务活动中所占据的时间来看,祭祀活动实为清代地方衙门的重要“日常公务”活动之一。但官方祭祀远非清代祭祀活动的全貌。清代民间的岁时祀神祭醮活动比之官方祭祀更近于日常。以“会”“社”等形式为主的民间祭祀酬神活动,是民间生活中最为欢乐的“大日子”,也是民间长久存在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官方祭祀不可离开“为民谋求福祉”的重心,民间祭祀则具有明显的求一己私利的功利性特点。官方与民间祭祀所代表的,正是传统祭祀观念中两个不同的重要层面。
关键词:
清代;官方;民间;祭祀重心
“诗书礼乐”与“强国之术”
——在早期秦文化进程中透视《秦风·蒹葭》
孙尚勇
摘要:
秦穆公自诩之“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表征了其在位中后期秦国于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秦国因此可以跟东方传统礼乐国家平等对待。穆公之后,秦国疾速衰落,东方诸侯再一次像秦始国之时那样,视秦为夷翟。经历长期衰弱不振,秦人终于放弃“诗书礼乐”,重新专心追逐“强国之术”。《蒹葭》是上述政治和文化战略转折关头的作品,代表了秦人面临“诗书礼乐”和“强国之术”重大抉择时的迷茫、忧伤和思索。
关键词:
《蒹葭》;诗书礼乐;强国之术
山川之祀与《诗经》相关乐歌的作成
曹胜高
摘要:
山川之祀是天子、诸侯祭祀名山大川以求山川鬼神护佑的神地之礼。常祀之礼包括天子大合祀时祭祀天下山川、诸侯时祀时对望山的祭拜;非常祀之礼为军事行动时、天子巡狩时望祀山川之礼。山川之祀的祭义与形制,是观察诗乐形成的制度语境,两相结合来看,《诗经》言及祭祀山川之辞,当为描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出于不同用意所行山川之祀的乐歌。
关键词:
山川之祀;望祀;《诗经》;礼乐制度
双重反叛的新先锋理念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元小说”再审视
张和龙
摘要: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采用“元小说”技巧的后现代实验小说,更是一部以“元小说”为主导元素的“先锋理念小说”。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元小说”这一引人瞩目的后现代实验技巧或创作方法,也在于福尔斯通过“元小说”方式所表达的具有反叛性的新先锋理念。这部小说既是对已经成为正统和主流的现代小说观念的艺术反叛,也是对二战后以“新小说派”为代表的激进先锋艺术潮流或理论思潮的审美拒斥。福尔斯借助叙述者-元小说评论者之口,表达了异于传统或不同于文坛主流认知的多重先锋主义小说思想,他的先锋人物观与先锋作者观、读者观相辅相成、交错融合,他对小说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和结局的构想,清晰地反映出其先锋小说理念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化或艺术内化过程。
关键词: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先锋理念小说;元小说;先锋派
传统与西化视域下的工匠书写
——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传统工匠形象构建
林 敏,杜 红
摘要: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近代化改革,随着“文明开化”国策的实施,极端的欧化主义思潮也席卷日本。幸田露伴、樋口一叶、夏目漱石等文学家在辨证受容与理性批判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借工匠书写发掘传统精神,在传统与西化时代语境下,探寻日本传统精神与支撑近代化发展的近代国民精神的契合点,反思极端欧化主义的开化模式,促进社会对近代化道路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
传统与西化;工匠书写;传统精神;幸田露伴;夏目漱石
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
刘德斌
摘要: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既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国际关系”研究既有重叠之处,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不仅关注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且还致力于把当代国际关系的来源阐释清楚,对于摆脱国际关系研究中“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界对部落和族群问题的探讨,对帝国与民族国家关系的阐释,对东方和西方流变及相互关系的说明,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再认识,为国际关系学构建更为开放、包容和全球意义上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随着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关系研究面对着越来越多超越传统意义上国际关系学的问题,正在向一个学科群的方向发展。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或者说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可以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尝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部落与族群;帝国与民族国家;西方与东方;中国史与世界史
脱欧对英国宗教“硬治理”的影响探析
潘 文
摘要:
脱欧对英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对英国宗教“硬治理”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该问题的实质是探讨欧盟关于宗教事宜的法律法规如何及在何种程度上对英国相关的宗教法律的制定和发展产生影响。欧盟基础性法律规范对英国宗教“硬治理”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欧盟派生性法律规范,特别是涉及宗教事宜的指令,对英国宗教“硬治理”影响显著。脱欧后英国宗教“硬治理”所受影响主要表现在,英国将失去欧盟派生性法律规范对英国国内宗教法律发展所提供的发展方向、框架和动力。
关键词:
欧盟;英国脱欧;宗教“硬治理”;欧盟法律
联盟关系对美元地位与非美元货币国际化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证
龚秀国,于恩锋
摘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政治军事实力比经济金融实力更能影响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二战”后,美国通过与西方国家建立军事联盟关系进一步巩固和支撑了美元国际地位与美国全球霸权,西方国家则通过与美国建立联盟关系获得了美国军事安全保护,从而可集中更多资源用于经济建设,但在经济崛起之后联盟关系反倒成为西方国家推进货币国际化并分享国际货币权力的主要桎梏。以非平衡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基础研究联盟关系影响西方非美元货币国际化进程,结果表明:联盟关系对西方国家非美元货币国际化具有十分显著的负面影响,联盟关系限制了西方国家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并与美元争夺更多国际货币权力的努力;军事实力在货币国际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超强的军事实力是美元国际货币结构性权力的强有力来源之一,也使美国成为全球资产的“安全天堂”;那些没有被美国军事力量庇护的国家,其货币国际化水平显著高于被美国庇护的国家。
关键词:
非对称联盟关系;军事安全保护;美元霸权;非美元货币国际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背景与时空演变
万春林,张 卫,邓 翔
摘要: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亟需向创新驱动转型,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对创新型发展道路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有必要审视和全面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背景和时空演变特征,从而实施“积极老龄化”的应对策略。从计划生育政策的梳理和人口数据分析发现,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加深的制度背景;从人口老龄化的时变特征来看,人口增长率和出生率逐渐降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且呈加速态势;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分布呈现中东高-西低格局,且遵循“胡焕庸线”分布规律,城乡分布呈现倒置趋势。为此,中国有必要出台教育补贴、生育补贴和延迟退休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进一步提升居民生育意愿,缓解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趋势。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时空演变;“积极老龄化”政策
论人权的合作权
刘志强
摘要:
人权是一种既包含防御性又存在合作性的权利,以斗争方式追求人权,忽略了人权中的合作权,不利于对人权的全面把握。人权中的合作权,是公民与国家公权力之间的妥协和通力协作的模式。从主体间性理论来看,合作型的人权,其实现的模型、特点、原则与功能,都超越了防御型的人权。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人权合作权是人权事业不断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关键词:
人权合作权;主体间性;合作
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老年人法律援助扩大机制研究
王 蓓,周 秘
摘要: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扩大机制成为完善老年人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世界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规律为老年人法律援助的发展提供了指引方向,弱势群体特殊保护理论和积极老龄化理论构成了老年人法律援助机制的坚实基础。为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机制,各地纷纷畅通援助渠道,扩大援助案件范围,降低援助门槛,丰富援助服务形式与内容,探索专项法律援助服务,发展多元化法律援助格局。虽取得一定成就,却存在“同案不同援”、专项援助项目开发力度不足、援助理念僵化与多元化援助格局有限等问题。未来我国应构建以法益价值衡量为基础的缓步扩大机制,深入发展老年人专项法律援助项目,探索新型法律援助服务形式,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多元化格局。
关键词:
老年人;法律援助;国家责任;实质平等
通过项目进行动员:基层治理的策略与影响
王 清
摘要:
通过项目进行社会动员(简称项目动员),是基层政府实现与社会有效衔接的一种尝试。项目动员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行政部门,也包括平台型社会组织。基层政府通过压力与激励、培养积极分子、建立社区自组织、树立典型社区的方式,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项目动员整合个体需求,将分散个体纳入组织体系,促进新公共空间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公共空间,新公共空间既不是国家强力推动,也非社会单方面形成,而是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双向互动形成的公共场域。这是基层政府通过项目进行动员带来的客观结果。
关键词:
项目制;社会动员;基层治理;社会组织
央地关系变化逻辑与政策实践的微观机理
——兼论项目制的定位
张向东
摘要:
因为对政策实践微观机理的研判未能与我国央地关系变化逻辑相关联,学术界关于分税制与央地关系变动的强相关性研究,以及把项目制定位为“技术治理”的研究,并没有揭示出决定央地关系的根本性原因。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阶段性动力机制的转换取决于我国发展主义导向下非均衡发展路径的内在要求。虽然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整导致央地关系及其微观互动机制具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但是发展主义导向的内在逻辑对央地关系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一决定性作用,才能跳出个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干扰,对一项制度或政策实践有准确的判断和功能定位。
关键词:
项目制;分税制;央地关系;发展主义导向;非均衡发展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新刊速递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在线学术论坛
了解更多学术资讯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在线学术论坛 (微信公众号ID:zxxslt)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