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青年经济学家奖(2020)获奖公告
为了更有广度、更有深度地评价与奖励在经济理论、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青年学者,促进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繁荣和政策建议水平的提高,经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学术理事会全体成员单位讨论决定,自2019年起,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每年评选出一届“青年经济学家奖”。本奖项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遵循评奖章程,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学术理事会每个成员单位指定本单位一名专家,与论坛学术委员会及部分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青年经济学家奖评审委员会。
第二届青年经济学家奖(2020)的评选对象为:在经济理论、政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各类教育和科研机构、经济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经济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士;在经济学相关领域已经发表了丰硕研究成果(含论文、专著等)的优秀学者。申报者在申报截止日未满45周岁。本奖项采用本人申报与机构推荐相结合方式。
经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学术理事会秘书处(《经济研究》编辑部)对评审委员会专家投票结果的统计,根据得票数顺序,田轩(清华大学)、洪俊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荣获第二届青年经济学家奖(2020)。
第二届青年经济学家奖(2020)颁奖典礼于2020年12月19日上午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承办的第二十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上举行。两位获奖学者发表了精彩的获奖感言。
嘉实基金作为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的战略合作机构,对论坛的举办、青年经济学家奖的评选等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第二届青年经济学家奖(2020)奖金为每人十五万元人民币(含税)。
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学术理事会秘书处
2020年12月19日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与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张自力为获奖者颁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毛捷教授(右二)代洪俊杰教授领奖。
田轩学术贡献简介
田轩,2008年毕业于波士顿学院并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此前分别于2003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于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14年进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此前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执教,获聘终身正教授和Mary Jane Geyer Cain讲席教授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田轩还兼任深交所第一届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首都党外人才高端智库专家、国家金融研究院全球并购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和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曾任中国证监会第六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和世界银行咨询专家。同时担任多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主编和副主编。
一、学术成就
田轩的研究领域包括公司金融、企业创新、风险投资和并购重组等,以在金融助力科技创新方向的研究而闻名。他的研究成果接收发表在《经济研究》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包括The 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共计32篇。
田轩的研究挑战了传统金融与管理学科对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规律的认知,通过严密的数据分析及精巧的实验设计,揭示出企业创新决策的独特性及差异性。他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及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国内外各界对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演化规律的研究。
2011年,田轩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的论文“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Venture Capital Stage Financing”,通过采用公司与风险投资企业物理距离为工具,揭示了风险投资企业分阶段投资策略的动机及后果。该论文凭借其精巧的实验设计及严谨的论证,荣获2012年该刊颁发的詹森最佳论文奖。2018年,田轩与其合作者发表于同一期刊的论文 “How Does Hedge Fund Activism Reshape Corporate Innovation?”通过论证对冲基金积极主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尝试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对冲基金积极主义的诸多质疑。该研究表明,对冲基金积极主义有利于企业精简投资,为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价值。该论文于2019年荣获詹森最佳论文奖一等奖,这是田轩第二次获此荣誉。2014年10月,田轩发表于The Journal of Finance的代表性研究成果“Does Stock Liquidity Enhance or Impede Firm Innovation?”一改以往人们对流动性即有益的看法,颠覆性地论证了股票流动性过高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指出股票流动性过高的公司面临的被敌意收购的风险及机构管理者监督激励的缺乏,从而不愿意投资于创新等风险高投入大但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项目中。该结论加深了人们对股票流动性对公司投资及发展的认识,并蝉联Essentia Science Indicators (ESI)及Web of Science 界定的全球前1%高影响力论文。2020年,田轩及其合作者的论文“Stock Market Liberalization and Innovation”被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接收,该研究通过对全球20个经历过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经济体进行抽样,探索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对行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揭示资本市场开放对一个经济体长期发展的作用机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日益加速,该研究成果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发展视角。同年,田轩与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金融科技与分析师市场》探索了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及信息业态的影响,揭示金融科技平台对分析师市场的替代效应,被国内经济学顶级期刊《经济研究》发表。
田轩对创新机制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蝉联Essentia Science Indicators (ESI)及Web of Science 界定的全球前1%高影响力论文。截至2020年12月中旬,由谷歌统计的对其研究成果的总引用数量为5870次,这代表着国际社会对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及关注。
此外,田轩曾四次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年度杰出研究奖。他多次获邀在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著名大学和国际一流金融专业的学术会议上演讲。2017—2019年间,田轩的研究成果连续三年获得亚太金融市场年会杰出论文奖。2016年,田轩荣获中国管理学青年奖;2020年,田轩的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此外,田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创新规律与业绩表现研究”,主持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项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同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集成研究计划“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金融监测与服务平台及示范应用”。
基于学术研究成果和中国创新现实,田轩共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同时完成多部中英文专著章节,撰写文献综述三部,先后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田轩的专著《创新的资本逻辑》是国内第一部基于原创成果系统介绍金融与创新前沿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从微观企业特征、中观金融市场、宏观金融制度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企业内外部特征、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重要的金融机构角色、金融制度与经济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路径和机制。同时,田轩致力于探索和推动金融助力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成功发布中国企业风险投资(CVC)报告,展现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新兴投资形式。该报告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9报告发布后,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亲赴课题组开展调研,听取了课题组成员对CVC研究成果的汇报。此外,田轩撰写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分析综述,机制与企业创新等文献综述,揭示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为探索我国金融改革及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新思路。
基于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田轩在公司金融学科建设及教学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的《公司金融》课程获得2019年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并曾荣获2018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于2016年和2018年连续获得由学生投票产生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田轩主导的清华-康奈尔MBA项目荣获2019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金融MBA项目TOP10”第一名。田轩指导的学生有在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大学执教及工作,也有到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知名机构工作。
二、社会服务责任
田轩通过积极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的咨询建议和论证工作,使学术研究成果能够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秉持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通过加强应用研究,不断促进学科研究在国家和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同时,积极借助主流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对民生热点进行解读分析等方式,通过学术科研科普服务,助力社会发展,服务社计民生。
1.以实践为径,走在金融创新学前沿。
除了在学术上力求精进,田轩也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面向中国实践的金融创新前沿研究。2016年到2019年期间,田轩任中国证监会第六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2020年起,任深交所第一届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委员。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见证者与实践者,田轩将其所学所想切实运用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同时,作为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和首都党外人才高端智库专家,田轩将自己关于金融助力创新的逻辑运用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贡献。
2.发挥专业所长,助力高质量发展。
秉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高层次、高质量做好工作的原则,田轩多次参加中央统战部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以会外专家身份参加民建中央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积极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他执笔的多篇内参报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并获得2017年北京市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优秀成果特等奖。2020年,针对我国及世界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及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田轩及其团队向有关部门提交政策建议共20余份并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2019年6月,田轩参与编写了由中国金融40人论坛组织的《径山报告》,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全面分析。2019年9月22日,主题为《金融创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019·径山报告》在杭州正式发布,系统地阐释了当前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金融创新路径。
3.做好公共信息服务,发挥学术研究社会效益。
围绕我国及世界创新大格局,田轩就中国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以及人民网、新浪财经、网易财经、金融界、FT中文网等网络媒体及新媒体平台,以专栏文章、媒体采访的形式,进行了大量普惠性的观点阐述,以学术的专业视角,通过公众传播语境,为大众深入了解资本市场改革政策与实体经济创新推动政策对国家长期科技创新及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洪俊杰学术贡献简介
洪俊杰,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教指委秘书长、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与科学传播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贸易专家等。荣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一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欧洲国际商务学会最佳论文奖等奖项。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题理事会理事(2012—2014)等。兼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国雷恩商学院校长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已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近40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应急项目(含两个总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国家商务部委托(应急)项目、4项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项目、2项国家开发银行项目、1项全国人大财经委项目、2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重大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项目、1项中国贸促会项目、2项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项目等等。
洪俊杰教授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及专著等120余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或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连续多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和《管理世界》三大中文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以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Research Policy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围绕国家重大亟需问题积极建言献策,通过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国家自科基金《内参》、新华社内参、教育部《信息报送》、商务部《专报信息》、《人民日报•内参》、《光明日报•情况反映》、《经济日报•信息专报》等内参渠道提交高水平政策建议近30篇,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和批示。
洪俊杰的研究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与创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其创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共轭环流论”,基于全球价值链发展背景下中国在全球经贸网络中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认识,提出开放型经济的环流理论,并给出了强有力的实证证据,指出应在继续嵌入发达国家引领的价值链同时,积极构建中国自己引领的全球价值链,着力巩固我国在“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
第二,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制度促进论”,回答了新兴经济体企业为什么在缺乏竞争性资源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国际化这一传统理论无法回答的重要问题,论证了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是平衡通过差异化取得竞争力和通过服从各种制度压力的同构性过程提升合法性的结果。
第三,深入研究了企业国际化和创新问题,包括:研发的全球布局如何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捕捉能力,不同层级不同地方的政府由于在发展目标、产权保护和资源掌控上的差异会如何影响当地企业的研发能力、开放创新和财务绩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是否真的与众不同,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及其能否提高社会福利等重要问题。
第四,他深入研究了外部冲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企业出口的外延边界反而上升了,通过引入外部融资机制拓展了国际贸易经典理论,并为理论预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证据;他深入研究了汇率波动对加工贸易企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母国制度的调节作用,以及百年变局下如何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五,深入研究了产业聚集、人口流动和区域发展问题,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城市规模和多样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人口迁移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区域振兴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与农民工市民化等问题,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政策涵义。
第六,他围绕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美经贸、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交高质量政策建议并引起国家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产生了很好的政策效果。他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合作,带领团队构建年度“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并公开发布,受到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
洪俊杰教授的具体学术创新和政策研究成果如下。
一、学术创新
1.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环流论”
2019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论文《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共轭环流论》,提出并深入论证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文章发现全球价值链已逐步发展成为相互联系着的发达国家价值链和发展中国家价值链两大环流,中国日益在“共轭环流”中居枢纽地位。基于此,作者重新界定并深入分析国际分工新格局,拓展了传统的分工理论。利用国家间双边贸易数据及海量微观数据从多个维度对“共轭环流”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理论模型。论文提出通过继续嵌入发达国家价值链和积极构建我国引领的价值链的“双轮驱动”模式来打造新时期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该研究拓展了传统的基于多国—产品内分工的理论模型,利用规范的方法深入分析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分工网络中的作用及其地位提升机理。创新性地采用PageRank算法测算贸易网络中心度,该方法在全面反映贸易关系及弱化伙伴国的中心度的影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指标。论文发现我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引领的价值链中向上攀升的空间逐步收窄,我们需要积极构建自己引领的价值链,并通过两个环流的良性互动来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该研究发表后社会反响积极热烈。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6期摘编、录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库、英文版在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待发表。截至目前已被引用25次。
2018年发表于《管理世界》的论文《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路程和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勾画出中国由“贸易小国”到“贸易大国”的演进过程,并结合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共轭环流”论,提出中国开放型经济由“大到强”的发展思路。中国依然缺乏引领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大而不强”的现状和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的困局。我们应坚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来解决开放中遇到的问题,抓改革、补短板、通市场,逐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贸易强国。该文入选《世界经济年鉴》“全球宏观经济学2018最佳中文论文”。
他还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网络枢纽地位的决定机制。通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国家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国际贸易网络中国家枢纽地位演变的背后机制。对贸易枢纽地位演变背后驱动因素的研究,证明了国内市场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制度供给质量对巩固中国在国际分工网络中枢纽地位的重要性,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构建新的综合优势,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该研究发在国际贸易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国际贸易问题》上。
2.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际化的“促进论”
深入研究了新兴经济体企业(EME)国际化的理论问题。提出并论证了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是平衡通过差异化取得竞争力和通过服从各种制度压力的同构性过程提升合法性的结果,这是与所有权优势理论完全不同角度的解释,该研究为 EME 国际化的动因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该论文持续多年为 ESI 高被引论文(他引率排名前 1%),获2014 年国际贸易领域最高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一等奖。
他和合作者创造性地基于制度、资源和行业的综合理论来解释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行为,回答了新兴经济体企业为什么在缺乏竞争性资源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国际化这一传统理论无法回答的重要问题。利用中国企业的独特数据,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发现制度促进是EME国际化经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该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IBR),被评为“Most Downloaded Article”,且被欧洲国际商务学会评为 2012 年度“Best Paper Award”。
他还实证研究了国际化对企业生产率是否有促进作用这一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深入研究了企业“走出去”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探索东道国的制度发展是如何通过影响EME国际化来提高母公司创新绩效的这一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商务领域一流学术期刊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深入研究国际化与企业创新问题
企业的研发效率和财务绩效也取决于研发机构的全球跨国分散程度(geographic dispersion)和聚集协同程度(co-location),因为这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捕捉能力。尽管全球分散能提升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创新效果,但聚集协同程度能提升东道国外部知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严谨的实证研究完美地验证了上述理论观点,为理解企业研发部门跨国布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该研究2018年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Research Policy。
由于不同层级的政府在发展目标和掌控资源上的差异,隶属于高层级政府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而隶属于低层级政府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创造。同时,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会影响当地企业的创新能力。基于微观企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论断。该成果2020年发表于国际商务领域一流学术期刊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他和团队还深入研究了一国内部制度差异对开放创新的影响,以及所有权和制度因素对新兴经济体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成果于2017年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Management Decision和Technovation。
我国的海外并购在蓬勃兴起的过程中常常在东道国遇到一些困难。他和合作者利用二阶段引力模型,克服传统文献中的样本选择问题,在统一框架下系统研究了我国海外并购的广延边际(区位选择)和集约边际(投资规模)决策。结果表明,我国海外并购表现出市场寻求和矿产金属资源寻求特征;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后,海外并购表现出战略资产寻求动机;在区位选择决策中,对东道国政治经济风险欠缺考虑,甚至在投资规模上表现出明显的风险追逐特征。双边投资协定对我国海外并购的区位选择和投资规模在总体上并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中国海外并购符合主流文献总结的基本模式,其特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定需求。论文于2017年发表在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
他在异质性企业模型框架下研究了政府政策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机制和福利效应。系统梳理并测算了对外投资相关的产业政策,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就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临界值和平均值进行深入经验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产业政策的福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政策支持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临界生产率和平均生产率;不同类别的产业政策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政府预算中性的假设下,适度的政策支持能够提高福利。研究发表于《世界经济》2020年第11期。
4.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与外部冲击问题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出口值下降超过15%,但出口的广延边际(extensive margins)反而上升了。通过引入外部融资机制拓展了Melitz (2003)的经典理论,模型显示相对于利率冲击,出口企业的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s)和广延边际对需求冲击均比较敏感。更重要的,在政府采取举措应对危机后,替代弹性小的产品更可能出现广延边际增加而集约边际减少的情况。基于丰富的微观层面数据,实证研究为上述理论预测提供了强有力证据。上述论文于2020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一流学术期刊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他还研究了汇率波动对加工贸易企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基于中国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发现汇率传导(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机制取决于在贸易中谁负责进口原料和零部件。这种传导影响对受流动性约束大的产业和金融发展更好的地区的企业更加明显。该研究2020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领域一流学术期刊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他还带领团队深入系统研究了国际贸易领域一些重要问题,例如贸易对企业生产率是否有促进作用,母国制度如何调节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关成果分别于2011年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The World Economy,于2016年发表于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当前,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进一步发挥内生动力优势,挖掘国内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针对上述问题,他在详细分析现状和挑战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增强创新驱动作用,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外贸发展新引擎;优化商品结构,提升贸易发展效益;积极深化经贸合作,拓展贸易发展新空间;注重贸易双向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防范贸易风险。该研究于近期发表在《光明日报》和《中国工业经济》。
5.深入研究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减少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需求,从而导致城市的空心化甚至消亡,这是一个重大而有争议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他利用中国企业层面数据计算了产业集聚程度,并深入研究了信息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技术显著地促进了产业的集聚,有力地回应了上述疑虑。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Urban Studies。基于微观层面数据,进一步研究了外资物流企业在华选址的企业特定效应,发现企业选址决定因素会随着企业特征,例如规模大小、公司结构、所有权、外资来源地、所处产业特征等变化而变化。该研究发表于区域国别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期刊Regional Studies。他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城市规模与行业聚集效应、城市多样性和企业规模会交互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并实证检验了上述四大因素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该研究发表在区域经济学国际一流学术期刊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他还就人口迁移和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行政等级与中国城市发展、城市规模与集聚经济、区域振兴战略与我国工业空间结构变动、城市规模、幸福感与移民空间优化等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系列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得到学术界广大同仁的认可。多篇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两大国内顶级期刊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二、政策研究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建言献策。研究了 WTO 通过的贸易便利化协定草案,以及我国贸易便利化改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该成果发表于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014 年第 19 期。分析了我国倡议在WTO框架内发起诸边投资协议谈判的必要性,认为在 WTO 框架内实现多边投资协议具有较大可行性,并进而提出谈判的路径和原则,该成果发表于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014 年第37期。进一步分析了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参与和引领新规则制定,适时调整自贸区战略,内外兼修,积极应对新规则的挑战,以上相关内容发表于新华社《参考清样》2014年第904期以及2015年国家自科基金《内参》,其观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他提出应主动设置并推广中国自己的国际规则议题的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该成果发表于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016年第27期。相关部委组织专家积极研究我国拟提出的第一个国际经贸规则,他带领的团队作为核心力量对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
其次,围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交高质量政策建议20余篇。发表在教育部《信息报送》、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国家自科基金《内参》、新华社内参、商务部《专报信息》、《人民日报》内参、《光明日报》内参、经济日报《信息专报》等,受到中央领导关注。受邀赴全国政协、国家卫健委参加小型内部座谈会,就疫情的影响和应对建言献策。担任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贸易问题专家。带领团队构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并公开发布。在国家发改委资助下研究中美贸易纠纷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改革问题;在全国人大财经委支持下研究贸易战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问题,等等。2016年关于如何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研究情况的报告获副总理以上领导批示。2020年关于大宗商品供应安全与保障体系建设策略研究获副总理以上领导批示。
-推荐阅读-
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将于12月31日截止
第八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公告
在线学术论坛
了解更多学术资讯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在线学术论坛 (微信公众号ID:zxxslt)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