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艳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的两个因素

点击关注➳ 在线学术论坛 2021-12-20

研究生学位论文直接反映出作者的实际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论证是否科学、严谨、规范和有无独创性,是证明研究生学业是否合格以及能否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优劣、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学位论文的质量上来,但从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过程和最终把关上来看,研究生导师和论文的评审无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1. 研究生导师指导作用的偏离  

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基本因素和关键。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风格、学术水平和修养等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甚至会对研究生一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加拿大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指出,牛津大学之所以成功,“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对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保罗•萨缪尔也说过:“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伟大的导师。”表现在学位论文的指导上就是导师可以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信息来源、经验为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提供独特的视角,从而迅速地将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避免学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上陷入“炒冷饭”和“赶时髦”的误区,也使学生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有所突破,实现创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研究生导师和学位论文之间的关系也好似于歌德笔下的艺术家和自然的关系。歌德认为,“艺术家和自然的关系是双重的,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同样,导师一方面要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宰”,把握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大的方向性和原则性;另一方面又要做“奴隶”,要竭尽所能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各种指导和服务。可见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的指导作用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但当前在部分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所岀现的种种现象却给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并直接影响到论文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生多师少形成“放羊”局面。某些热门专业一个导师有时要带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不仅使研究生教学所要求的小班课堂讨论无法开展,也谈不上师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教学相长,更严重的是到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因学生太多甚至连每个学生的论文都恐怕难以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更谈不上指导,与牧羊何异?
②导师对学生“用”多“培养”少。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中这一现象较为突岀,做课题就是帮导师干活,并且通常做的都是一些横向课题,对科研能力的提高帮助较小,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做事”上,哪里还有时间写论文,到时候只好草草应付交差。
③导师的“庸”。部分人一旦导师资格到手,既得利益到手,搞科研和教学的劲头就大减,不注意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更新,而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各种社交活动和经济活动上,从而使自己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老化度重,无力指导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来。
④导师的“忙”。一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知识结构新的导师往往又是本学科的知名人士,通常还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社会活动比较多,经常跑国内国外,也实在拿不岀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指导。
⑤导师的“权力寻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高校热衷于聘请一些行政官员作为学校的研究生导师,而一些行政官员也乐意给自己戴一顶学术的帽子,双方各取所需。不可否认,其中不乏真才实学者,但他们在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是否还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值得商榷。

  2. 论文评审过程中的失范  

从论文的评审过程和作用来看,论文的评审是对研究生学习生涯的总结和检验,可以综合考察他们在读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刻苦攻读所达到的学术高度,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最精彩的一次展现和演示。评审过程体现了学术的神圣和尊严,本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国家也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有关论文评审的原则和程序,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总是差强人意,没有起到论文评审对学位论文质量应有的把关作用,导致了一些劣质学位论文的蒙混过关,也导致了一些学术腐败的发生和学历的缩水。

分析其原因,除了有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比如由于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研究生人数增多,评审任务加重,评审专家人数有限,评审专家研究领域有限,有些学位论文的送审时间较短、送审程序也不规范等等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在论文评审过程中盛行的“人情风”和“关系风”,因为通常情况下评审专家一般都是由导师来找,自然都是熟人和朋友,“不看僧面看佛面”,“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评审一团和气,流于形式,个别“较真”的专家也很快就会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再加上几乎年年都是同样的几个专家参加评审以至于其风格和研究领域早被熟知,学生在论文参加评审之前就已经心中有数,于是就“投其所好”或者“扬长避短”而不愿和不敢创新。在“人情风”和“关系风”的影响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淘汰率几乎为零。这种情况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培养水平是不相符的匸而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国外的研究生培养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学位论文淘汰率,例如日本的论文通过率一般为46%左右,在美国,1995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完成率,理工科为60%~70%,社会科学为50%~60%,人文科学为40%~50%。

  3. 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所岀现的种种“怪现状”和论文评审过程中盛行的“人情风”和“关系风”之间也不是无关的,而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部分研究生导师平时责任感不强、学术水平不高以及疏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直接制约了论文完成的水平,而在论文评审时为了确保学生学位论文被通过,也只好不惜动用自己的“关系网”以“弥补”平常工作中的不足,因为学生论文通不过导师就会感到很没“面子”,也难怪有时候会在学位论文评审中出现“学生不急导师急”的怪现象。另外,学位论文评审制度中的一些漏洞也给这种行为的存在开了方便之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此会引起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和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认为反正论文都能通过,学位都可以拿到,谁又愿意如此辛苦呢!由此又影响到学位论文的写作动力,二者相互作用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贻害无穷。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增加了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蔓延的可能性。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及时加以改观,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原载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11期,原文题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
本文为节选,为阅读及排版便利,本文删去了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内容,敬请有需要的读者参考原文。
⚪作者:李艳明,南京大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孙正聿:以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铸魂育人

孙国东:关于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说明信

施一公:西湖大学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

贺雪峰:农民有了退路,中国现代化就总会有办法


在线学术论坛



了解更多学术资讯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在线学术论坛 (微信公众号ID:zxxslt)



点亮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