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级下学期,开学第1课:认识图形(二)【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阳光教研 阳光教研 2020-08-29

请各位老师点击上方关注阳光教研,及时了解最新内容。

       

喜迎新春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一、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课标解读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一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直观形象出现,难以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基于儿童这样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这样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实物或模型在教学中的“奠基”作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归类、拼摆等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一) 让学生经历多种操作活动,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前要准备充足的感知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直三棱柱等。

2.通过对实物、模型等材料的观察,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描、印、拓、画等方式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直观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总之,学生操作感知活动越充分,学生从实物模型中“提取”图形表象的通道就越顺畅,对图形的认识就越清晰。

(二)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比较、分类,凸显所学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把多角度、多方位描画出的平面图形进行归类。在正方形、圆的表格中,所画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的表格中,所画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也不相同,但都是一类图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总之,“实物→图像→表象→抽象”是学生对平面图形形成正确认识的一般性的运行轨迹,比较、分类更有利于图形本质特征的凸显。

二、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拼一拼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1.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所学的平面图形,在辨认中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2.利用立体图形,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体验创作的快乐。

3.通过同样平面图形的拼摆及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在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通过观察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积极思级、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平面图形的表象,从面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直三棱柱等生活中常用物品,或是观察多角度、多方位描画出的平面图形。

(二)通过渐进式的拼摆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用学过的、同样的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拼摆中既可以感受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又可积累一些感性的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让学生体验“七巧板”的拼组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从认识“七巧板”到学生的自由拼摆,再从学生的自由拼摆引导到学生按一定顺序拼摆,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单元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会用这些平面图形拼图,不要求学生对所学各种图形的特征进行准确描述。

  


二、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描(画、印、拓)出简单的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既渗透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旧知去探索新知。

1上半部分主题图中的3个学生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画、印、拓等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感受平面图形和简答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了解立体图形各表面的特征的同时,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例1下半部分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把不同的平面图形归类,并抽象出一般图形,介绍其名称。在正方形、圆的表格中,所画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的表格中,所画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但都是同一类图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

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在辨认中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第2题,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进行展览,继续使学生经历由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再次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创作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要精心设计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难点是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体验面和体的不同。

二、重难点突破

1.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体验面和体的不同

突破建议

由于生活中的图形以立体的形态存在,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

⑴教学前要准备丰富的、日常生活用的物品(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直三棱柱等)和白纸,为学生描、画、印、拓平面图形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启发学生描画出立体图形的面。如“立体图形”通过雪地,在雪地里留下脚印,教师提问学生:“这些脚印分别是谁留下的呢?”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通过“同学们想不想留下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描画立体图形的面。教师也可以由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图形的面的不同,启发学生将这些面描画出来。

⑵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交流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使学生感受“面在体上”,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⑶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这一活动给予学生的空间较大,学生有很高的兴趣。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幅由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组成的简笔画,让学生明白操作过程后让学生自主操作。操作中,学生因需要某种平面图形,而去思考、查找立体图形的面;或由立体图形的面思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平面图形。学生自然的经历着由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着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突破建议

⑴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需要经历从某一图形的众多形象中抽象出这个图形的一般图形。学生需要从这一图形的众多表象中,剔除这一类图形非本质的特征,才能真正的认识图形。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图形的众多形象: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正方形和圆,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首先让学生将这些不同的平面图形归类,接着教师提问“这些图形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怎么都是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类图形的本质特征。

⑵让学生分类计数不同平面图形所组成图案的图形数量。这一过程是学生由自己所形成的图形的认识去辨认具体的图形,这一过程既可以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也可以衡量学生的认识是否正确。

例: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2是一个拼组图形的活动。通过用学过的、同样的平面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教材呈现了用等边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宽为长的一半的长方形拼组的例子。

“做一做”用两种颜色、形状大小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图形的特征,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想象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精心设计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二、重难点突破

1.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⑴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特征和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关系的思路,具体活动时,不应该完全要求学生按书上的拼、摆。教师可以创造性的设计操作活动: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动手拼、摆,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完之后交流一下拼的情况。

⑵教学中可以分为以下4步:提问:能不能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分组拼:自选平面图形,并用所选的同样的图形拼出其他平面图形。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新的什么图形,怎么拼的。自由拼:利用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拼图。

2.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突破建议

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调动学生触觉、视觉等多感官的投入,形成对平面图形的充分感知,为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的抽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不应依赖教师的演示或信息技术的运用,以演示替代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所接触到的平面图形的实物越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就越深刻,对图形的认识越清晰。


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并直观感知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利用七巧板这一既然学生感到熟悉,又由于其千变万化而易引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的活动经验。

教材在例3中正式引入了七巧板,并让学生先“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再比一比“看谁拼得多”。既渗透了数学文化,又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借此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材通过3个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反思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如果说例2是学生自由拼组,例3则是学生有目的地(拼三角形)拼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就是利用之前的经验去“拼”。教材分别展示了学生用七巧板中的2个、3个图形拼组三角形的结果,也暗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

“做一做”让学生用一套七巧板拼长方形,而且要看能拼几个,与例3的要求是相似的。“你知道吗?”介绍了七巧板的由来,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设计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修改,忌“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课件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二)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积木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知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图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4)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剪、分,直观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演示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6.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等学习活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再通过找一找把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3.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分类、数图形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课件出示:几个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平面图形拼组成的,让学生说出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二、操作感知

  (一)折一折:

  1.长方形的边的特征;

  (1)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你是怎么对折的?

  (2)学生交流汇报。有左右对折与上下对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3)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4)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长方形的边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1)猜测:观察一下手中的正方形,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可能会有学生说:对边相等,也可能会有学生说:所有的边长都相等。

  (2)讨论:我们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也可能会说:通过对折来证明。

  (3)验证: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

  (4)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等。

  (5)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讨论、验证、汇报等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掌握。】

  (二)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

  (3)展示学生的拼法:一种是将长边对接,一种是将短边对接。

(4)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5)小结: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必要的方法铺垫。】

  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4)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1)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

  (2)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3)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展示中不断丰增加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三、巩固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

  (1)课件呈现“做一做”的两幅图,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用准备好的三角形(附页提供)拼组出其他平面图形。

  (3)将学生的拼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请拼摆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方法

  2.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自主拼组: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拼图大比拼。

  (2)展示、评价:看看谁拼出的图案最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有效地巩固了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把墙上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汇报,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归纳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联系生活:欣赏拼组成的图形。

1.课件出示一些由平面图形拼组的美丽图案。

2.呈现一幅由七巧板拼组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梳理本课的知识,感受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同时,七巧板拼组的图案又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课件;学具: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提供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关注学生是否能按要求做,是否能清楚地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正确地找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五、六个拼

1.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拼三角形,你想用几个图形拼?(456

2.要求:(1)小组合作拼三角形(2)分别用4567个图形拼(3)先想想用哪几个图形能拼成三角形。

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别用七巧板中的2个、3个图形拼组三角形,渗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

三、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 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四、部级优课



 还是不懂怎么教吗?看看部级优课的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怎么看 一步

 

第一步
    

点击阅读原文 

第二步
  

点击课堂实录之一或之二

第三步

点击课堂实录


        亲!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看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部级优课。(可惜的是,微信不让插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链接,只能从备课吧123ppt网站过渡一下,辛苦啦!,注意:进入页面后,点击课堂实录之一或其它,*当然点点广告也是不错的选择*;然后在新页面中再点课堂实录就可以观看了,非常清晰,但有些时段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打不开,特别是春节期间关闭了,请另找时间观看。配套的教学资源如课件等等,建议用电脑下载,否则很烦,很烦的,直接百度"备课吧123ppt"吧)


温馨提示:课堂实录建议在WIFI下或有不限流量的套餐情况下观看,教学资源建议先记住网址,后在电脑上下载,否则很烦很烦。

(注:以上资源均来自网络搜索,综合了人教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内容,仅限于公益研究,只想为老师做点事,仅此而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每天不见不散... ...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版所有,转载仅供学习研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你 · 的


阳光教研


教学、教研、休闲、娱乐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阳光教研

查看历史消息阅读往期内容

微信号:yangguang-jiaoyan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