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下乡 | 我们从时光的边缘走进侗族

爱在黔方 华师国商 2022-05-06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

这是古代文人对黎平古邑文化的赞叹

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

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第一个县城

——人杰地灵的黎平

逶迤磅礴的长征如同艰难与辉煌铺成的山路

黎平会议犹如一道曙光

照耀着,指引着

我们实践前行


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1934年12月15日,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占领黎平。为了确定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政治局特别会议,史称“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01

我们此次黔行的目的地---地扪

正是隶属于红色文化浓郁的黎平县

满怀期待的我们

坐在颠簸的汽车

绕过一条条蜿蜒的山路

终于与地扪初相遇了


地扪,时光边缘的村落

是侗族地区民族风情文化

保存较为古老而完整

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村寨

中国第一家民办

地扪生态博物馆便建立在其中



02


放眼望去

那一座座典雅美丽的风雨桥与鼓楼

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现

侗族人民智慧与勤劳

在这里我们真正体会到

“小桥流水人家”惬意秀美


时光边缘的地扪

充满着侗族文化的气息

风雨桥,又叫花桥

侗族自古以来临水而居

为了行走便利

侗家人会在寨河上架起一座座秀美的风雨桥

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

据说如此也可以将

从上游流来的福气好运拦聚到寨里






鼓楼通体全是防腐木木质结构

不用一钉一卯

结构却严密坚固

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


03

深入村落里,

路边随处可见有人家在造纸染布

原来,依靠依山傍水的独特优势

聪慧的地扪村民

人人习得一手好手艺

不仅会造房建桥

还会造纸织布

技艺之精湛足以让人赞叹


侗家人热情好客,淳朴自然

下乡前早闻千三侗寨

无歌不客,无客不酒

而这次我们有幸

被热情好客的村民

邀请参与到当地的村寨宴席

其中除了美味的侗家菜肴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首当那令人震撼的侗族大歌

可谓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而侗家人正是在这些密切的交往活动中

世世代代相处和睦

团结友善,热情好客

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旋律



04


随着实践的深入,不难发现

这里的生活闲适朴素

村民们对于处世生活

有着自己独到的坦然与豁达

村民幸福指数较高


调研途中,我们有幸采访到

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战士

并了解到较比过往

地扪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村民生活便捷了很多

老人家表示自己过得很幸福了

而这些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支持

他还说道我们这年轻一代

好好努力为祖国发展加油助力

老爷爷的一番谈话确实令我们获益匪浅 




地扪,一个发展与保护并存的

中国民族古村落

像千千万万中国传统古村落一样

独特古朴的民族村落文化

现代化城市发展

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


一方面

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

大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

过去道路初极狭,才通人

的场景不复存在了

侗族文化也在当地生态博物馆

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一定保护


但另一方面

地扪村发展依旧面临重重困境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

侗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该何去何从

日益严重留守儿童与老人的问题

贫苦户的脱贫困境

地扪小学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等问题仍待解决


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地扪村的发展困境后,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禁去思考

像地扪村一样的众多古村落

未来应该何去何从


但可以肯定坚定的是

我们既要从中思考

但更应深入其中去实践

结合当代国家发展政策与道路

为千千万万个中国民族古村落发展建言献策

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


#更多往期精彩回顾#

三下乡 | 你好,再见。

三下乡 | 我的暑假有你们,真好!

三下乡| 你的微笑,便是暖阳

摄影|蓝子君

撰稿|陈悠涓 张立孟

编辑|余小凡

初审|李铭苑

复审|朱君辉

终审|刘春婵 梁耿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