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所第二轮涨薪大战即将开启?——兼谈内所涨薪带来的几种变化
一周之前,美国大所Milbank对外高调宣布将调涨所内Entry Level,达至19万(美金)/年之水平;随后两天,常年位列Vault 10之一的美国大所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STB)迅速反应,对外宣称将EL调涨至19万(美金)/年,以应对Milbank的本次涨薪举措。
6月12日左右,美国顶尖律所Cravath亦公开上调EL,不但达至19万(美金)/年,而且中高年级律师薪资相较前两家而言涨幅更高。近日,律政也从多个渠道了解到,在国内内资所方面,精品所汉坤内部正在考量将EL进一步调涨至2.8万(人民币)/月的可行性;另一顶级精品所达辉方面亦有传出将EL调涨至3万(人民币)/月的“劲爆”消息——是否,如部分观望者所言,国内内资所第二轮涨薪大战即将开启?
另与此同时,在内所完成第一轮涨薪“动作”后,实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地区的律所格局及律师工作生态也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种种变化。考虑到律所涨薪与律师工作生态问题一直是众多LLM/JD同学关注的重点,今天,本期律政观察即将聚焦于此,拟就前述话题来谈一谈我们的观察与判断。
- 1 -
再次涨薪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已然无第一轮“涨薪大战”那般抓人眼球
毋庸置疑,如果上述汉坤、达辉涨薪动向属实的话,那依然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好事”,个中理由显而易见:辛辛苦苦工作之后“到手”的钱能够变得更多了,无论是第几次变多,总归是在不断上涨。
但是换个视角,从内所角度来看,再次涨薪的举措似乎很难再像去年红圈所君合首次“带头涨薪”那般引爆业内口碑与赢得广泛关注,毕竟本次调薪趋向距离去年尚不足两年(严格说来,连一年半的间隔都不到),大家多少对此会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在历经风起云涌的首轮涨薪大潮后,律师朋友们想必已经对内所涨薪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与“抗刺激能力”了。
这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若汉坤、达辉真的跟涨,两家的举措是否会引发内所第二轮‘涨薪大战’呢”?对此,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的倾向性意见是:在大范围之内不会,小范围之内则恐无法避免。自4月3日左右,红圈所方达将2.2万(人民币)/月的EL进一步调涨到2.5万(人民币)/月之后,目前已有两家(世辉、方达)与汉坤EL达到了同等水平,而汉坤一直对外宣称并坚持“自己是业内薪资待遇最好的内所(没有之一)”,因而可以想见,汉坤采取“行动”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汉坤“行动”完,毫无疑问,世辉和达辉两家势必不甘“示弱”,按照两家一贯的高端风格,跟随调涨EL也就成为必然之事。
可以说,第二轮涨薪大战将要开启很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同时也会呈现出仅是小范围“厮杀”的不同局面。(当然,没准红圈所大咖看到本文,“一气之下”决定跟随涨薪,那也是有一定可能的。)
- 2 -
涨薪,对于为数不少的人而言
似乎并不意味着自身所得感与幸福感的提升
回到律师(此处律师包括实习生与律师助理,下同)角度。对于律师而言,正如第一小节所言,涨薪确实是一件“好的事情”,因为它能使得自己得到更多的金钱,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生活水准,保持精致的人生状态(精英律师印象谁不喜欢?!)。
从这个侧面来看,涨薪,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那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疑问就是:“涨薪后所带来的钱包‘膨胀’是否能够意味着自身的所得感与幸福感也同时得到提升”?对于这个问题,律政身边的律师朋友坦言道:“我不确定涨薪能不能使得其他同行所得感与幸福感得到提升,我只能确定对于我来说肯定是不能的,因为根本没有时间花钱,空闲时间我只想不被‘打扰’地补补觉。”无独有偶,身边的另一律师朋友对此好似颇为认同,对方谈到:“可能做境内诉讼的同行会相对好一点,至少就做非诉的我们来说,真的是‘24小时工作制’,随时待命,睡觉都不敢睡得太过深沉,不然第二天肯定得受到上级批评。至少我周围是没几个同行觉得涨薪之后幸福感和所得感是有明显提升的,没什么大的感觉”
……
是否,可以说对不少人而言,涨薪其实并不意味着自身所得感与幸福感有所提升?
- 3 -
涨薪之后
律师工作强度显然已经变得更大
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第一轮涨薪之后(更包括可能会到来的第二轮涨薪),律师工作的强度显然已经变得更大(这并非是说涨薪导致工作强度的剧增,只是意在强调可能在原没涨薪之前,合伙人或律师在承接业务或分配任务时会显得相对“从容”,但现在涨薪之后,考虑到成本倍增,合伙人或律师为了维持原来的利润比例势必会相对承接更多、更好的业务或竭力要求下级进一步提高效率,尽可能多而快地完成工作任务,于是很可能直接使得处在业务一线的律师工作压力陡增)。
如果你有关注今年律所春招季的话,会发现一个明显特点:TOP所发布用人需求的招聘启事相较往年少了许多,尤其是在招聘留用律师助理方面,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因为TOP所业务不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今法律服务市场规模急速扩大,TOP所业务明显呈上升之势,依照逻辑来说,业务好势必需要扩大人员配置规模,然而,今年却没有呈现出以往的那种“正相关”趋势,原因为何?说到底还是因为涨薪之后律所需要严格把控成本。
而如此操作的结果就是,律所一方会变得越来越挑,留用TOP所会变得越来越难,而且留用之后面临的又是极高的工作强度(原来两三个人干的活现在变成一个人干[1] )在原来本不是什么问题的“律师们能不能‘撑住’以及能‘撑’到什么时候的‘担忧’现在似乎正在变成一个很严肃的‘哲学命题’”[2] 。这确实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或高度重视)的。
[1] 根据对周围律师朋友的深入访谈与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已有多家TOP所公开或半公开设立了“动态考核”或“末位淘汰”制度,譬如嘉源仅涨薪至17-18K的水平时即已设立“末位淘汰”制度等。
[2] 我们了解到,某TOP非诉团队业务“强悍”,但因工作强度太大,导致团队某位律师工作致视网膜脱落;某TOP所投融资团队伍因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团队某位律师身体不适,不幸“躺”进医院……
- 4 -
甚至有部分律所借着涨薪之势
变相“压迫”所内律师
如果说涨薪后工作强度更大从律所角度考虑还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有部分TOP所“借”着涨薪之势来变相“压迫”所内律师的,那就真的很难评价了。
最近,有律师朋友在与我们沟通时忍不住“大吐苦水”,询问对方原因后得知,某TOP所竟然让所内团队人员“背靠背”相邻而坐,尔后时常进行法律检索“竞赛”,多次通过者才能继续留下,评比失败者则会被随时辞退,此种“操作”真的是让人“瞠目结舌”、相当吃惊。
我们认为,涨薪之后,律所层面面临巨大收支压力,这是非常正常并且相信律师们也都是非常能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压力“不当”地“传导”至律师身上,那么此种做法真的很难让律师感受到人文关怀与建立对律所的归属感。套用当下一句流行的话,律师工作已经很辛苦,为何还要“互相伤害”(严格来说,可能是“单方暴击”),多一点友爱不好吗?
不过,回到中立立场上来讲,某TOP所的做法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这也许和律所的内部文化有关,比如有的律所风格偏向沉稳,有的律所风格偏向温吞,有的律所风格则会偏向激进、会显得相较更有“侵略性”,这不存在谁好或谁不好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能互相接受并适应的问题。只是我们想说明的是,无论是在激进的律所,还是在沉稳的律所,抑或是在温吞的律所,尽量少一点高傲冷漠,多一点人文关怀,真正的像一个团队像一群家人,互相扶持,相互鼓励,如此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也更好。
- 5 -
如果你不是一个能“扛”得住高压的人
那么切忌盲目跟风、随意换所
以上我们谈了很多关于律所涨薪的观察与涨薪之后律师工作生态变化的问题或现象,但客观来说,我们的观点仅供参考,而不能完全“照听”,毕竟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神”一般的人存在,真的会有完全是为律所职业而“生”的人存在,他们可以很快适应高度并能在高压工作中得到强烈的收获感与愉悦感(当然,这不是说他们就是100%工作,他们也许会通过经常健身、疯狂购物来释放压力),对于这些人来说,涨薪自然是一件无可挑剔的“利好消息”,并且这些人也许就在你我身旁,值得我们学习。
不过,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能“扛”的人,那么建议还是不要盲目跟风、随意换所。后台经常有LLM/JD同学留言,说自己想从目前所在的律所“换”到涨薪大方的其他律所,问我们有没有好的建议?对此我们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如果想去,那就立即申请,去体验体验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否适合,而一旦适合,那就是能够做到“双赢”,这又何乐而不为?
最后,真诚祝愿各位优秀的LLM/JD同学都能进入高薪TOP所,又能“扛”得到最后,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今 日 互 动
你对涨薪有什么新的观点吗?
┈┈┈┈┈┈┈┈┈┈┈┈┈┈
干 货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