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此话并非迷信,有现实依据

大娃 历史小见闻 2022-06-14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像“文人骚客”那样以优美华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会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以一种简练而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

诚然,“俗语”带有口语化的气息,听起来土里土气,有些甚至还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这背后所凝结的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有很多俗语深究之下都包含有“大智慧”!


就像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想必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听老人说过这句话,有些人一看第一句“老人是条龙”,就断定这是“封建迷信”,这未免有些太武断了!实际上“老人是条龙”取自“龙生九子”的典故,《菽园杂记》有载:“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这里将老人比作一条龙,只不过是图个“多子多福”的好兆头!

况且整句话的重点并不在第一句,而在“向谁谁家穷”!古代讲究多子多福,一家有六七个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人偏爱哪个孩子,哪个孩子就会不成器!

这实际上说的是“溺爱”的危害!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溺爱”是指照顾者过度庇护孩子,以致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

“溺爱”的危害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封建家庭子女众多,家中的老人过度偏爱哪个孩子不仅会让其他的子女心生不满,还会使被偏爱的孩子从小养成自私蛮横的性格,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遇事只会寻求父母的庇护,这样的人无论在任何社会都是难以生存的,所以俗语才会说“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古代关于“溺爱”的事例比比皆是:据《新唐书·高宗纪赞》所载:“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高宗溺爱衽席以致于荼毒天下,祸国殃民;据《明史》记载:明孝宗朱祐樘从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以致于他极为溺爱自己的儿子朱厚照,致使朱厚照养成了叛逆张扬的性格,朱厚照即位后沉溺于女色,宠“八虎”,修豹房,置国政于不顾,致使明朝国力日渐衰弱……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古语有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一句话道尽了“溺爱”危害性!

“溺爱”不仅存在于封建社会,在现代社会中更有“泛滥”之势!


原因无他,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使得家长将自己的孩子视若珍宝,加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是对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家长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殊不知这是“残害”孩子的行为!

相较于古代,现代社会因为溺爱发生的“惨剧”更为频繁,想必大家都听过“小英雄”池越忠的故事吧,三十多年前年仅十五岁的池越忠在太原迎泽公园见义勇为,救下落水儿童余斌,自己却不幸逝世。

三十多年后,池越忠当年救下的余斌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却是因为涉足黑恶势力团伙被判处死刑,他辜负了池越忠的牺牲,人们对此愤慨不已,为池越忠的逝去感到不值!

其实余斌之所以能有今日之下场,他的父母“功不可没”,当年余斌被池越忠救起后,他的父母后怕不已,为儿子“失而复得”感到庆幸不已,为此他们对余斌没有底线的溺爱,百依百顺。

这使得余斌从小就养成了蛮横霸道,自私自利的性格,长大后更是无法无天,竟然涉足黑恶势力团伙,最终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余斌被救起时不过十岁,年幼的他若不是父母一步步的放纵,怎会一步步沉沦,类似的事例还有“李天一事件”、“孙安佐事件”等等!

小结: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历经磨砺才能茁壮成长,生活中的苦难、挫折、失败、失意等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父母可以鼓励自己的子女勇于面对,却一定不要剥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权力”,这不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是在害他们!

“慈母多败儿”,为人父母,一定要谨记!

小编猜你还想看:

过年贴春联,需牢记“三不贴”,内行人:贴错了,亲邻看了都笑话

为什么说“腊月不搬家,正月不理发”?这里告诉你原因

俗语:“屋宅入门步步高,须知日后出富豪”,是什么讲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