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i-D》到《BOMB》,为什么杂志向来都是反主流文化的「教科书」呢?

i-D China iD中文 2022-09-06


COVER OF I-D MAGAZINE, SEPTEMBER 1980 (NO. 1).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RYERSON AND BURNHAM LIBRARIES SPECIAL COLLECTIONS.



在「SEO」尚未变成编辑抬头前,在媒体公司还在效仿金融机构的制度前,在「审美」一词没被社交网络用烂前,我们的生活里还存在着 Zine。不是那些在品牌 Launch Party 上发放、被 KOL 称作是把客户「拉回到实物载体」的小册子,我在说的是诞生于笨重的 Xerox 印刷机之上,没有等级划分的社论标题,艾滋病流行年代期间填充着悼词的,真正意义上的杂志。这些杂志并非用来营销,它们更像是一场运动——一场改变潜意识,影响世界对时尚、文化、设计乃至对激进主义认知的运动,其影响之久远更是直抵当下。




近期,芝加哥艺术学院就为此举办了一场《Subscribe: Artists and Alternative Magazines, 1970-1995》的相关展览——多达 130 本杂志:从《i-D》发行于 1980-81 年期间的最初 10 期,到文化周刊《The Village Voice》的时尚分支《View》(也可以叫《Vue》)的创刊号。此次大展不仅陈列出该院校收纳的稀有期刊,同时祭出了包括《After Dark》、《Ben is Dead》、《Blitz》、《BOMB》、《Culture Hero》、《Deluxe》、《Details》、《East Village Other》、《The Face》、《Interview》、《IT》、《Newspaper》、《Rags》、《Out/Look》、《Thing/Think Ink》,还有《Vibe》在内的杂志。



COVER OF I-D, THE OUT ALREADY ISSUE, NO. 10, 1982



这些杂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捕捉 House 俱乐部和朋克场景的载体,是反主流文化群体的历史存档,它们重视艺术家的个人资料(比如 Andy Warhol 的访谈),并看重现实主义下的新兴人才,而非粉饰资本社会。



这些杂志搭建起了关系网,对当时初出茅庐的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讨论文化、艺术、政治的最具创造性的开放空间之一。


- 联合策展人 Michal Raz-Russo



COVER OF I-D, THE OUT ALREADY ISSUE, NO. 10, 1982



就 Michal 和另一位联合策展人 Solveig Nelson 而言,这场展览源于他们对英美两国杂志的多年研究。「算是我们长期投资……在时尚故事里创造另类历史的结果。」Michal 提及展览背后的故事。即便主流媒体忙不迭地从另类杂志的时尚题材里窃取灵感,然而这些出版物却一心想要讲述他们的社群故事。Michal 跟我们在展中分享的另类杂志案例从上世纪 70 年代横跨至 90 年代。它们度量着当时的流行文化,在那个年代里,其出发点是为政治身份的讨论,还有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空间,而非获取名利博得眼球。因此,这些杂志成了 LGBTQ 和黑人文化的教科读物,无惧礼节与偏见。



没有主流媒体可以忽视黑人、LGBTQ、女性的社会议题,但另类杂志的内容却是完完全全以此建立的。它们的声量掀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激发了群众的情绪。


- 历史学家 Vince Aletti



COVER OF OUT/LOOK MAGAZINE, SUMMER 1992 (VOL. 5, NO. 1, ISSUE 17). ART DIRECTION BY SKYLAR FEIN. PRIVATE COLLECTION. © E.G. CRITCHTON AND JEFFREY ESCOFFIER, FOUNDERS, OUT/LOOK MAGAZINE.



但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此类档案型杂志的内页呢?里面可不只有醒目的图案、卡通的拼贴和犀利的标题。芝加哥艺术学院展出的藏品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人物为其背书:里面不仅仅有描述 Wigstock 变装盛会的场景,也记录了 Joan Jett Blakk 在 1992 年参与竞选总统时复杂多样的创意花名册。「上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后民权阶段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极具抗争性的。」Vince 跟我们分享了这些另类杂志是如何挑战当时现状的,「新闻页的印刷成本相较更低,所以会激发大家一种『让我们开始一场表演』的精神。」



VIEW MAGAZINE, PHOTO COURTESY OF YOLANDA CUOMO.



这种精神的内核源自行为艺术家 Vaginal Davis,也是 Queercore 的核心人物:80 年代中期爆发的酷儿朋克革命,一场拒绝异性恋的激进运动。当被问及另类杂志的影响时,她只需妙语连珠地描绘「我的导师是 Uncle Trash」、「舔舐更大更美脚丫的杂志」、「资本主义危机的文化秃鹫」。Vaginal Davis 发起的那场以合作形式聚焦「黑人及有色女性」的运动得到了诸多创意人士的响应,这或许正是另类杂志时代精神的根本之所在。



另类杂志的圈子就好比情绪化且富有表现力的智囊团……一个能让摄影师、作家、艺术家都停靠下来分享、制作、冲破、再造的视觉广场。


-《Vue》平面设计师 Yolanda Cuomo



THING MAGAZINE, PHOTO COURTESY OF STEPH COLEMAN



Yolanda Cuomo 眼中的《Vue》,与其说是出版物,倒不如称之为「供给自由和实验的纸页」。而来自芝加哥的黑人酷儿生活杂志《Thing》是在创始人 Robert Ford 的公寓里成立的——Robert 和他的两位联合创始人 Trenton Adkins 还有 Lawrence(Larry)Warren,在当地的 LGBTQ 聚集地 Wholesome Roc Gallery 相识,最终头脑风暴出做杂志的想法。Wholesome Roc Gallery 是由 Simone Bouyer 和 Stephanie Coleman 运营的,是专门为人们能接触到新想法而存在的中心,因此它成了集思广益的一个空间——Simone 担任平面设计师,而 Stephanie 则负责财务。跟她们并肩作战的还有一个将自己描述成「灵感和指引」的发型师 Ken Hare,而他自己也曾多次登上在《Thing》的封面,他宣称这本杂志是「黑人在纸刊上互诉内心的故事空间——我们正在精心打造自己想要生活的世界」。



COVER OF THE FACE MAGAZINE, MARCH 1985 (NO. 59).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RYERSON AND BURNHAM LIBRARIES SPECIAL COLLECTIONS. PHOTOGRAPHY © JAMIE MORGAN.




根据前《i-D》摄影师 Jason Evans 的回忆,因为另类杂志的世界里没有商业化和点击率等数据的作祟,里面的内容是完全由编辑自己主导的。对 Jason 来说,摄影将政治身份的议题包装在了一种容易被大众接纳和吸收的媒介(时尚)中。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 1991 年拍的「Strictly」系列作品,镜头下身穿 Chanel 的黑人肖像干净简洁,在当时堪称颠覆。「这些另类杂志就像特洛伊木马病毒那样扩散,它们实质上是带有政治性的。」



现在的杂志摊是无所不在的,(用)含带进步思想的图像来让创意的萌芽找到更为宽广的空间去绽放。


- 《i-D》执行编辑 Felix Petty



上:COVER OF VIEW: A FASHION MAGAZINE, APRIL 1985 (PREVIEW ISSUE).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RYERSON AND BURNHAM LIBRARIES SPECIAL COLLECTIONS. © YOLANDA CUOMO.


下:COVER OF IT (INTERNATIONAL TIMES) MAGAZINE, MARCH 9–23, 1972. PRIVATE COLLECTION.



《i-D》的执行编辑 Felix Petty 则提及了 1992 年有一期专门讨论艾滋病危机的杂志专题,里面讨论了 80 年代被定义作「朋克及新浪漫主义者的 Boy George 和 Leigh Bowery」,这些内容全都是建立在猎奇和开放性的基础上才被撰写的,而另类杂志这一方面的影响也延续至今。

 

在抗议和分享手段仅限于手机的当下,芝加哥艺术学院适时地举办了发人深省的刊物展。虽然听上去有些心酸,但它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印刷品的力量,以此来警醒到场的观众,面对面交流对推促时代进步有多么重要。



撰文

Abigail Glasgow


编辑

DIDI HU


翻译

TARRING LEE


排版设计

SAL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