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医解读体内毒素

2018-01-20 人体排酸纠酸中心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人体排酸纠酸中心”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在中医里,毒素可以分为8种,大家可以看看自己体内是否有毒,是哪一种毒。

 

●热毒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种学说认为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是相消长的,又是相转化的。说明阴阳平衡与否对疾病的影响很大,阴阳分离,病人则有危险。如果机体热盛阳亢,就会产生“热毒”,像我们常说的“肝火旺”“胃热”都是热毒。产生热毒的人一般会出现口苦咽干、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口舌生疮、咽喉疼、便干带血、面部生油、痤疮、鼻孔出血、痔疮等症状。

小贴士:毒素是什么

 

毒是一切疾病的根源。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就已经对毒有了集中的论述。毒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致病因素,而是邪气转化的产物。外感寒湿或热燥能转化为“寒毒”、“湿毒”、“热毒”、“燥毒”。中医认为“邪盛谓之毒”,一个“邪”告诉我们,毒是外来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除了外来之毒,人体内如果有些必需的物质摄入过量,那它也会变成“毒”。如葡萄糖,它是人体必需的基本物质,但如果摄入过量,就会导致“高血糖”糖毒,对人体产生危害;又如脂肪,也是人体所必需的,但如果摄入过量,会导致“高血脂”脂毒,使人体出现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等疾病。另外,如果一些生理物质不在其位了,就会“不谋其政”,也成了“毒”,比如胃或十二指肠穿孔时,胃液进入腹腔,则会损害腹膜,导致腹膜炎。

 

●寒毒

 

寒毒有内外之分。体内阳虚寒盛,就会“阳消阴长”,从而产生内寒(毒)。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区分,外寒一般很好认,排除外寒就是内寒了。外寒又叫“寒邪”,多在冬天气温骤变时致病,因外感风寒后,寒邪易伤阳气,轻者会出现风寒感冒,严重者会昏倒、不省人事,还有人会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

 

●湿毒

 

内湿和外湿不一样。像夏秋季节因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暑湿感冒多由外湿之毒引起。而内湿一般都由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所致。水湿也是湿毒的一种,多是由于机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而引起的。

 

湿毒患者有哪些症状呢?主要有口味甜腻、大小便不畅、湿疹,脸色不好、四肢酸痛无力等。湿毒本性缠绵,其引发的疾病一般难以迅速根治,希望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食积之毒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二者功能一个主升清,一个主降浊。

 

我们平时吃进去的食物就是这样通过一升一降的过程来维持人体机能。如果脾胃哪一天罢工了,那么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会被积在胃里,时间长了就会酿成毒。有食积之毒表现为食欲较差、嗳气、反酸、大小便不畅、面部痤疮等症状。

●瘀血之毒

 

中医又叫作“气滞血瘀”。引起瘀血的原因很多,从病理上来说,就是气血运行不畅在某些部位发生了积滞。简单地说就是血管里堵了,堵的部位不同得的病就不一样。比如说堵在脏器里叫“肿瘤”;堵在黏膜上叫“囊肿”;堵在子宫里叫“肌瘤”;堵在甲状腺里叫“结节”;堵在乳腺里叫“增生”;堵在皮肤上叫“疙瘩”。不管堵在哪儿都是毒!严重了都能危及生命。

 

●虫毒

 

食生肉类,体内就易出现寄生虫。我们常吃涮肉,一定要煮熟再吃,否则就容易生虫毒。一般面色萎黄、睡觉磨牙、消化功能不好的人都可能有虫毒。

 

●药物之毒

 

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药物虽说是治病用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的话,不仅治不好病,还会中毒。所以日常用药要慎重,特别是不要滥用抗生素,否则会伤肝肾,或诱发细菌耐药,或导致二重感染。

 

●情志之毒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我们常说的“七情”。七情适度才不致伤身,否则就会成为情志之毒,如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只有控制好情志才会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