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书编钟铭文考释

付强古文字 古文字强刊 2019-06-16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M3011为一座春秋晚期大型积石墓葬,西北角有一盗洞,墓室除西北角被盗外,大部保存尚好。随葬品有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器、陶器等。一套13件的甬钟位于棺椁之间的南部,其中11件有刻铭,9件同铭,各有18个字。另有两件亦同铭,各有177个字,均有“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等文字,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卫国刻铭编钟。

 


书编钟

最近微信公众号考古汇上《一部静默的区域社会史—陶寺北两周墓地》这篇文章披露了编钟的部分释文,我们先移录如下,再作一点考释。

唯正月初吉丁亥,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曰:“穆穆弘弘,公定为余居于麦之野,乐□康,卑女武,卑神□土,鬲燮□,保我父兄”。书曰:“无期,永保用之”。[1]

铭文首句,我们在《卫侯之孙书编钟铭文首句考释》一文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考释,认为编钟的器主是书,他的父亲是申子,祖父是卫侯。申子,指的是卫戴公,卫戴公名申,称呼“申子”,是对其的尊称。书是卫戴公申的儿子,我们看卫世系他并没有接替侯位,接替戴公的是他的弟弟,他的祖父是卫侯,指的是卫国的始封君封卫康叔,西周早期的金文称“康侯”。卫戴公申在位只有一年(公元前661),属于春秋中期偏早阶段,所以他的儿子书活动的年代也应当属于春秋中期偏早一点,这套编钟所铸造的时代应该就在这个时期。[2]

公定为余居于麦之野。麦,我们认为当读为牧,麦、牧古音相同,都是明母职部字。麦之野,就是牧野,这句讲的是卫国的始封地问题。清华简《系年》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合起来理解,康叔是先封在“康丘”,再封在“卫”。沬司徒疑簋铭文:“王朿(来)伐商邑,诞令康侯啚(鄙)于卫,司土(徒)疑眔啚(鄙),乍(作)氒(厥)考尊彝。,我们已经考释为牧,为什么“牧司土”要参与封建康侯的事情,以前由于对“牧”字没有正确的释读,对于这一问题大家都不甚了解,现在明白了此字是“牧”字,我们就明白了。诞令康侯啚(鄙)于卫,其中的“卫”指的是现在“安阳殷墟一带”,啚(鄙)于卫,也就是在划定卫国土的边境,卫的郊外,卫指商都朝歌。卫郊也就是“商郊”,正好可以和《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中的“商郊牧野”相吻合。[3]

牧野,河南省新乡市的别称,是史上的一个地名,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包括新乡市所辖凤泉区、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县等地。牧野原非专有名词,这里是相对于殷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而言的。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历史上的牧野主要指卫辉市,广义上的牧野也包括新乡市凤泉区、获嘉县部分地区。牧邑的具体位置,东汉的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里说得最为明白。他说:牧邑在“朝歌南七十里地”,汉代的七十里,约合二十公里,正是卫辉市区所在地。沬司徒疑簋一说传系1931年河南浚县、汲县(1988年改名卫辉市)、辉县固围村出土,这个出土地点正好是“牧野”所在地,可以为我们把此字释读为“牧”提供一个左证。

书编钟铭文“公定为余居于麦(牧)之野”,可以和沬司徒疑簋铭文综合起来看,使我们对卫国的封地有更细致的认识。

附记:黄锦前:《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书者编钟试释》,《史志学刊》2018年第6期。黄先生对此编钟铭文也有考释,我们的看法与其不同,大家可以参看。



[1]王京燕:《一部静默的区域社会史—陶寺北两周墓地》,考古汇,2019年6月13日。

[2]付强:《卫侯之孙书编钟铭文首句考释》,《国学季刊》第11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92-94页。

[3]付强:《補釋康侯簋銘文中的“沬”字》,简帛网,2018年6月19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