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份数据报告,带你看杭州实力

都市快报 北高峰观察 2022-12-04

新用户记得先点关注哦~

全球城市未来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杭州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1月30日上午,一场关乎杭州未来的大会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召开——杭州市科技创新大会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会。



召开此次大会,杭州目标很明确——表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决心、信心和雄心,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战略支撑。

“科技工作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科技投入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鼓励创新创业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的三个“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则进一步表明杭州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态度。



为什么这次科技创新大会

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召开?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片东西长约39公里,规划总面积约416平方公里的区域,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和创业沃土。

城西科创大走廊之于杭州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在于这里集聚了全省超过60%国家科技奖、超过7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超过80%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和创业沃土。

在于这里汇聚了浙江大学、阿里巴巴、中电海康、之江实验室等众多科研机构和院所;不仅拥有了杭州超过1/3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更有18家上市企业坐落于此。

在于这里集聚了数十万25到35岁的青年人才,2021年新增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到了整个浙江省的1/10,浙江省1/5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也都在这里。

更在于杭州的未来,也在这里。

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举全市之力”五字,足见其对于杭州的极端重要性。

这里是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抓手,是杭州迎接城市未来竞争的砝码,更是杭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动力引擎。

因此,这次杭州市科技创新大会选择在这里召开,其深意不言自明。


授牌“概念验证中心”

搭建成果转移转化桥梁


有目标,更要有办法。推进科技创新,杭州瞄准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

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最初一公里”。它们之间的空白,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如今,杭州正在之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授牌15家杭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

概念验证中心,简单说就是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主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等验证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类似“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的中转站”。

一般而言,技术研发,指向的是“高精尖”,但市场化的产品追求的是稳定与成熟。即使作为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也曾有过“科研不接地气”“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烦恼。2016年前,美国大学近75%的发明专利从来没有得以商业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始成立概念证明中心这一新的组织模式,试图以此提高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能力。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于2001年建立第一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随后,麻省理工学院等更多高校陆续建立概念验证中心。

汽车安全带、心脏起搏器、维生素D、小儿麻痹症疫苗、含氟牙膏、核磁共振成像……这些对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都是在美国大学校园中验证研发后推向市场的。

杭州15家首批概念验证中心, 从产业分类上看,重点聚焦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低碳等。从创建单位来看,有6家单位是大学及所属学院,如西湖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政府资助高校概念验证,其实质是政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前移,更多地分担创新创业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孵化的早期风险。也就是说,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期,从众多优秀的基础研究成果中,尽可能早地识别出那些具有商业化和社会化前景的项目。

此次“杭州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授牌,让杭州迈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的重要一步


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26位特聘专家中10位是两院院士


我们注意到,昨天的大会上还公布了杭州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名单公布。

这份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共有26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和原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担任主任,原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和原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卫星担任副主任。

从这份26人的特聘专家大名单,我们不难看出杭州推进科技创新,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雄心。

比如成果转移转化,首先需要人才和智力支持。名单中仅两院院士就有10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有7位,分别是施一公、元英进、叶志镇、陈云敏、房建成、徐世烺、谭蔚泓;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位,分别是任其龙、高翔、谭天伟。

这份名单还展现了杭州在战略布局上的平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关键是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所谓“产学研用”,就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

专家中有11位来自知名高校的院长或教授。比如刚刚提到的元英进,是天津大学副校长;谭天伟是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徐世烺是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此外还有清华大学技术转移院院长王燕,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姚卫浩等。

成果转移转移转化,离不开企业和资金的支持。特聘专家中还有9位来自数据智能、医药、科创投资等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总裁等。比如方毅是每日互动董事长兼总经理,吕梁是华东医药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玮是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专家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房建成






目前,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杭州要扛起头雁担当,这次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和设立概念认证中心,就是很好的措施。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好了,人民才能生活幸福。

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杭州来工作,就是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什么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单说就是创造一个极端的环境条件,做原始创新。

从科技角度来讲,要先有科学发现,才有成果转化。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慢慢产生手段,慢慢去改造世界。我们要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绝不是说说而已。科技的自立自强,一定要重视基础和前沿研究,一定要打造原始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杭州市光机所光电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

副所长董凯






我们行业里普遍有共识,就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当中,它有一个称呼叫做“死亡之谷”,90%以上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都会倒在这个“最后一公里”。

因此我认为,概念验证中心的核心功能和核心作用,就是帮助这些企业在“死亡之谷”的边缘找准一个最佳起跳点、提供一个初始加速度,帮助他们走出这“最后一公里”。

这场大会过后,我们杭州市光机所光电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未来几年会继续一如既往的深耕光电领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我们中心“选—育—嫁”这种模式,选择一批好的技术,培育一批好的项目,贡献一批优质企业,向社会展示我们的成绩和成果。

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成果的展示,让这种“杭光模式”得以在杭州市乃至在浙江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让富阳因为“杭光”而不同,让杭州因为“杭光”不同。



杭州科技数据大挖掘


杭州的科创实力如何,数据最有说服力。

2021年,杭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0家,总数突破1万家。破万家的背后,折射的是杭州科技“硬实力”的不断提升。

2021年,杭州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3万件,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6%,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居全国第2位。今年,杭州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4位。

这些数据仅仅掀开杭州科技创新的一角。接下来我们用一份“北高峰观察数据智库”报告,通过“数”“图”语言,为大家描绘杭州科创新天堂的绚丽多彩。


#1

专利申请授权量哪家强?



2021年,高新区(滨江)以17874件专利授权量+599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稳居杭州第一。事实上,这个成绩在浙江也排第一。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早在2018年,高新区(滨江)就启动了“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设立了全国首个全门类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从那一年开始,在高新区(滨江),知识产权事务就实现了“最多跑一次”。一年后,高新区(滨江)又提出“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亿元预算,用于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能力”。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字牌”的落地,都为高新区(滨江)的企业创新提供了专业的服务。

丹枫路399号,知识产权大厦里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是浙江省首个“全门类、一站式、全链条”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汇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杭州代办处等多个国家部委受理窗口,能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提供全链条服务。

同时,服务中心还引入20家国家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能就近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2

“小巨人”企业全省排名谁更靠前?



余杭以54家“小巨人企业”的成绩,居杭州第一,浙江第二。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要靠企业苦练内功,走好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还要靠政府和市场的外力支持。

余杭为何能在浙江排第二?原因便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链式梯队培养“专精特新”企业的新路径。

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余杭分别建立了隐形冠军、“小升规”培育、专精特新的“雁阵式”企业梯队培育库,结合企业所处行业和发展阶段,针对性地提供申报指导、全程代办、项目跟进、问题协调等全链式“定制”跟踪服务。

“梯队式”的培养,让产业创新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3

杭州专精特新产业如何分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而作为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创新活跃、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关键领域,先进制造业,已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就全国范围来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7成都分布于制造业。杭州向来重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了“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铸就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的目标。杭州的专精特新企业,也主要分布在通用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制造、仪器仪表、医药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10个行业。

政府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时,也有所偏重。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杭州第一的余杭,就聚焦分布在重点产业链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紧密契合,能打造成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链主型企业。


#4

街道上市公司数量TOP20


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浦沿街道、西兴街道和长河街道,这三个街道加起来,就是一个滨江区。

滨江区在杭州13个区(县、市)里的“个头最小”,72平方公里,却有68家上市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上就有一家上市企业,坐稳浙江“资本第一区”。

201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从那一年起,滨江区企业的上市速度,就明显加快了。2019年,就有滨江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科创板就好像是为高新区量身定制的一样。科创板开放后,一天要接待10多家企业,都是来咨询科创板上市的事。”

科创板开放,是企业上市的有利客观条件。滨江区企业在上市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还得益于政府的重视。

2017年,浙江省政府宣布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滨江区紧随其后,马上在企业股改、上市、融资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并为拟上市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

这一系列操作,都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5

国高企新增数谁最多?



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已经成为反映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2021年,余杭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7家,列全省第一,有效国高企数达1678家。

这背后的原因便在于,余杭区建立了从企业“孵化期”到“初创期”再到“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

国高企数量跃升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坚持创新,把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

前两年排在第一的高新区(滨江),也正是因为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培育全链条。

高新区(滨江)打造了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链条。滨江区科技局通过市场监管局、税务局、商务局等各个部门的内部数据流通,建立了“储备库→预备库→认定库”的工作闭环。

2021年初,滨江区科技局就将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市雏鹰计划企业、5050人才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等纳入储备库,结合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情况,梳理形成了2246家储备企业。


记者 林建安 汤晨琛

制图 李前芳

编辑 成嘉怡



-往期荐读-



记得 分享、点赞、在看 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