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心回归藩篱:香港与内地的“双向误解”

靖海侯 靖海侯 2023-06-20

“                                            

所谓政治, 

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  

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毛泽东  

” 



国安立法,触动了英国人的神经。声称对香港负有“承诺”及“道义责任”的他们,出台了一项新举措:


赋予BNO护照居英权。


BNO,即英国国民(海外),是1980年代,英国基于香港前途考虑,专门为香港人打造的另一种国籍身份。其目的有二:1.香港回归后,以此维持与英国的联系;2.香港回归前,以此防堵大量香港人移民英国。


拥有几百年殖民经验的英国,无疑手法老练、用意很深。一方面,他们只提供领事服务,而不赋予BNO任何实质性的权利(如居留权、选举权等),收买人心的成本很低;另一方面,他们将宗主国的身份保留了下来,用BNO护照上的“BRITISH PASSPORT”几个字宣示了英国在香港的持续存在,客观造就的影响很远。


回归前,英国在香港埋了很多雷,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项关乎身份问题的,是秘密操作的“居英权计划”,面向香港政界、商界的各行精英。至今,仍无人说清楚,他们有多少人,现在特区建制内的,还有多少人。(此事,以后靖海侯再作深度分析


靖海侯不想在此探讨BNO的影响,只想分析我们面对这一举措,应有的态度。


现在什么态度?


官方。6月初,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来去自由”;7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说:“所有香港中国同胞,包括持有BNO护照者,都是中国公民。”


内地民间。不少网络自媒体甚至一些“主流”媒体,对此戏虐嘲讽,表示“欢迎”。不少吃瓜群众以为香港“暴徒”逃离,为输出英国拍手称快,表示“欢送”。


需要注意的是,官方的态度其间有很微妙的变化,愈发严谨。从不强留到不承认,政治上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回应也越来越强硬,很简单:


这不是“来去自由”的问题,这是英国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


民间的态度反而很简单。具体分析:


1.“暴徒”出走,客观上实现了香港的“净化”,这是“好事”;

2.英国收留“暴徒”,从此成为英国的麻烦,这也是“好事”;

3.这些要移民的人,背弃家园祖国,不值得挽留。


民间的这种态度有相当的普遍性。然而,


这种态度是不成熟及不负责任的


香港持有BNO的,在有效期的有35万,已失效但可以续期的有250多万。这290万人占到了香港总人数的38%。


这群人是香港的重要构成


自然,不是所有BNO的持有者都会移民。自然,BNO中选择移民的也未必都是反中乱港分子。


1.畏罪潜逃的,一定是极少数;

2.害怕担忧的,肯定有不少;

3.暂时出去观望的,可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正如香港回归前。


一个背景是,去年修例风波,前前后后参与上街“游行示威”的,将可能是百万级的数字。


他们自以为有“原罪”。


但,管治香港,离不开具体的人;一个繁荣的香港,需要相对稳定的人口存量。而为一些“用脚投票”的人暗自庆幸或欢欣,更远离政治担当的本义。


所以,我们应有的态度是:


1.不希望、不鼓励BNO持有者移民;

2.即便他们移民,也不应全部一棍子打死;

3.留一道“旋转门”,让移民的能回家;

4.不抛弃、不放弃,展现民族和政治的胸怀。



这是一个不能不承认、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回归以来,经历非法“占中”特别是修例风波后,在看待香港、香港人上,内地一些人正犯着和一些香港人看待内地一样的错误,有误解,有偏见:


他们把从新闻里看到的香港,视同香港的全部;把歧视内地人,视为香港人的普遍心态。他们认为香港早已没落,深圳早已超越香港,认为香港的繁荣已经属于过去,认为香港经济停滞、民生凋敝,已经成为祖国的负累。


存在于两地之间的“认知藩篱”,没有因不断加强和推进的融合而消解,反而正在造成更严重的“双向误解”的问题,让信任变得更脆弱、沟通变得更困难。


这种心理的形成,不无原因。


内地人眼中和心里的香港,无非几种:


1.影视作品里的香港;

2.内地新闻报道尤其是自媒体里的香港;

3.出差旅游时看到和感受的香港。


问题是,这些“香港”是真正的香港吗?


影视作品里的香港越美好,与现实感受的冲突就越大,接受起来就越困难,失望就越大。


新闻报道里的香港越嘈杂,越会巩固对香港的刻板印象,以为香港已经乱到不可收拾,处处都是反对派。


出差旅游时看到和感受的香港,则会因环境的陌生、语言的隔阂、人情的淡漠,产生一种莫名的排斥感,拉大心理的距离。


它们是香港的一面,它们不是香港的每一面。


而误解和偏见,正有此而生。



几个例子。


2017年9月,有内地朋友来香港游玩。在一海鲜酒楼吃饭时,朋友大倒苦水:“这个破地方,喊个服务员都费劲,连个笑脸都没有。”


他说:“是不是歧视我们内地人?”


他不明白,香港的全球笑脸指数基本垫底。他想要的笑脸,港人同样难以见到。


2019年,修例风波时。内地看到黑衣人殴打内地人的报道。有朋友关心提醒:“你在街上不要说普通话,小心被打!”


他不知道,那时候更害怕被打的,是下班回家的警察,是摆街站反暴力的建制派。


就在今年,还有朋友对靖海侯说,深圳GDP已经超过香港了,“那边是夕阳西下,没搞头”。


他可能不清楚,香港的人均GDP仍然远超深圳,质量和成色远非深圳可比。


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前几年我回内地农村探亲,年长的农民大叔也告诉我:“香港那个破地方,全是反动派,赶紧回来吧。”


各种似是而非认知、真真假假的消息,已经让一些内地人对香港的误解,沉淀为深刻的偏见。从城市到农村,从精英到农民,都在确立一种印象:


曾经,香港可能是好的;

现在,香港肯定是不好的。


早在2016年,靖海侯就写过一篇文章,一篇略有影响力的文章,剖析了“唱衰”香港的言行。当时,靖海侯说:


香港,依然欢笑大于唏嘘。

香港的问题,主要是政治问题。


经历了修例风波后,靖海侯的观点依然没变。


这是靖海侯“眼里”的香港:


香港的烟盒设计极其恐怖。去附近的7.11买烟,店员总是拉出一抽屉的烟,让靖海侯挑稍微“好看”些的。甚至有时候,会拆开新的一条。而他,是主动的。


新闻里报道了殴打内地人的事。路遇附近的街坊,她总是提醒靖海侯,少出门,要小心些。


朋友的孩子在香港大学毕业。家人劝其回去,他表示一定要留在香港。他说:他的同学九成以上都不愿意离开。


香港人,不爱笑,却未必不善良;

香港,不平静,但未必已没落。


正如靖海侯此前所言:


香港是一座社会文明极高、政治文明极低的城市。


作为一个居民,待久了,你会发现她社会公平公正,事事省心,处处值得留恋;


作为一个商人,待久了,你会发现她政府公开透明,讲法治,重信用,干什么都很从容;


她山清水秀、地杰人灵,郊野公园美到令人发指;她繁荣昌盛、商业蓬勃,一条街上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七八家银行;她的福利项目、教育质素,官员对市民的谦恭和敬畏程度,都是一个发达地区该有的样子。即便是修例风波时,这条街上火光冲天,隔壁街上却是热闹依旧,百米内外宛若两个世界。


那个时候,很多朋友问:可不可以来香港?

我的答案都是YES。


香港有问题,有很严重的问题。

香港有家底,有很厚实的家底。

她让人揪心,恰是因为她仍然是中国最好的城市。


因为政治问题,内地一些人有了认知的偏差,产生了情感的障碍。他们从爱到恨,从关注到麻木,从重视到不屑,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误解”是“双向”的。

内地一些人如此,香港一些人也一样。


我们需要承认和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回归23年的今天,相比香港回归之初,人心的距离更远了。


关于这个问题,靖海侯曾经专门请教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名教授,一名长期搞民调的教授。他说:


2008年是一个分界点。此前,国民身份认同率持续攀升;此后,国民身份认同率一路下滑。


教授对原因有分析,三点:


1.自由行。无数内地人冲到香港,客观上造成奶粉、教育资源、医院床位的部分紧张;

2.汶川大地震。当时出现一些校舍豆腐渣工程,深深伤害了自发捐款的无数港人的心;

3.香港本土思潮的兴起和运动,有另外一股力量扯住了“人心回归”的步伐。


教授的分析有局限,但人心回归无疑慢了下来。2012年起,香港政治升温,从国民教育科开始,“泛政治化”的阴霾聚拢压迫,经过非法“占中”和修例风波,香港已是非蓝即黄的社会。而黄蓝之间的界碑,根本上,就是“深圳河”,就是看待内地的态度。


香港人眼中和心里的内地,也有几种:


1.历史上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内地;

2.本地新闻报道里的内地;

3.国际舆论场上的内地;

4.在香港斥巨资买楼的内地;

5.跨过深圳河的内地。


这几种,相比内地看待香港,更狭隘。


1.历史上的内地,有过他们逃港的祖先;

2.本地新闻里,鲜有正面报道;

3.西方话语体系里,社会主义是被妖魔化的名词;

4.土豪与文明的主观悖离;

5.公民素质与政府效率的感观。


对一些香港人来说,接受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地,情感上有障碍,资讯上难佐证,国际上缺乏支持,社会上的问题仍然很多。而他们所长久接受的教育、被塑造的西方价值观,更不允许他们选择“落后”。


所以,对内地的好,他们视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不坚。


这些香港人,特别是回归后的一带,对内地的认知偏见,是与生俱来的,环境养成的,生态塑造的。


他们以为香港极右媒体里的中国,就是一个客观的中国。


很多内地人对此很不理解。他们说,是因为港人来内地少,不了解。他们认为,港人崇洋媚外,是精神缺钙。他们觉得,你爱来不来,内地仍然埋着你的祖宗。


相比矫正内地人对香港的认知偏差,矫正香港人对内地的认知偏差,要难得多。


1.这种偏差来自于历史的回忆;

2.这种偏差来自于恒常的灌输;

3.这种偏差来自于师长与同辈。


这是认知上的“系统病”


日前,香港著名政界人士叶刘淑仪,以教育举例说,要矫正香港的教育问题,大概需要5—10年。


在靖海侯看来,叶太还是太乐观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国爱港的老太太伍淑清说过一句话:香港已经失去了年轻一代,甚至是年代的二代。这个说法可怕而准确。


多邀请港人去内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吗?

也未必。


在香港现有的准“港独”议员里,郑松泰就曾在北大读过书。而被黑衣人“封神”、在年轻人中享有“至高威望”的梁天琦,还是小时候从内地过去的。


一名建制派青年曾对靖海侯说,特区政府每年组织7万余名香港青年去内地参观。而发生非法“占中”时,他们其中很多人冲到了“前线”,修例风波中也是。


他们对内地人的认知偏见,更深。




内地人对香港的误解,与时事有关。

所以内地人可以转态、可以宽容。


香港人对内地的误解,与政治有关。

所以香港人有些顽固、有些矫情。


这是一种“双向误解”,正是人心回归的“藩篱”。


也正是这个背景,内地人可以通过了解,看到香港的可爱与可贵;香港人必须通过生态的重塑,理解内地的可信与可靠、不易与特殊。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对内地怀有深刻偏见的人,“恐中”“拒中”的人,都是受害者。


是的,他们是受害者。受害于这环境、这生态。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这判断,产生了这偏差,并遭受了这折磨。


这是特区政府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靖海侯只想说说内地。


香港政治的矛与盾,就是两地关系和体制问题。

其升温,不仅仅是香港一方面,内地也有一方面。


自媒体报道时,可否“就人说人,就事说事”,不要打击一大片?

谈到海南自贸岛时,可否不作无谓的联想,否定香港地位?

再到香港旅游时,可否想想自己有无心理戒备,错读了“表情”?

推动社会治理时,可否愿意再到香港取经,肯定其值得肯定的一面?


真正的自信,不是欢送别人移民,而是相信他们会回来;

真正的胸怀,是体谅并拯救,不是怨怼和抛弃。


毕竟,香港750万人,都是我们的同胞。




国安法公布施行。


有人说,这是香港“二次回归”的开始。


“二次回归”就是“人心回归”。


这回归,一定不会在彼此的误解中实现。

这回归,一定会是在“团结大多数”中实现。


林郑月娥上台之初便说,其施政重在“同心同行”。


今天,在香港内部,依然如此。

今天,在两地之间,也需如此。



******************************

欢迎阅读《时代的沉淀:香港启示录》系列文章


财富致幻:香港资本家的政治错觉

我所认识的香港反对派

香港建制派:針尖上的舞者

中联办的香港地位

四个字,说明了香港问题的大半

以“我”为主,办好香港的事

底线之上,接受一个复杂的香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