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7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老三届丨我们进不了《史记》,我们可以“记史”

高泰东 新三界 2021-04-26

作者简历

作者近影


高泰东,江苏泰县溱潼中学1966年高三毕业,后种田、修筑青藏线等;1977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感动泰州”十大人物、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走近全球茶花王》《1966年我们读高三》(莫砺锋作序)等,省作协会员。


原题

我编著纪实

《1966年我们读高三》





作者:高泰东



1966届的传奇特点


 1966年6月,我们同班的52位同学读完高三,填写好高考志愿草表后,高考废停,直到1968年7月“高五”时才拿到仍被列为“1966届”的高中毕业证书。想不到11年半后的1977年冬恢复高考,从而让我们这一届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特殊的一届”。


1966年6月高中毕业照(18岁)


因为“耽误”,就全国而言,我们这届的“名人”极少。我知道的仅两位。一位是莫砺锋,下乡当农民十多年后考上大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博导、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


另一位是已故的陈小鲁,他的出名不仅因为他父亲是陈毅元帅、岳父是粟裕大将,还因为他65岁时反思“文革”公开道歉,67岁时回母校北京八中组织了道歉会。


因为“经历特别”,1966届名人虽不多,但这一群体的每个人,都有堪称“传奇”的经历。举我同班同学的例子。


1978年3月初的一天,阳光灿烂,春暖花开,31岁结婚生子的王家振终于怀着“欢喜不笑”的心情,挑着一担行李,从泰县桥头乡偏僻的小村落去县城姜堰,登上去邻县泰兴的长途汽车。他是外出打工吗?不是。


原来,手执录取通知书,他去泰兴师范学校报到入学。万万没有想到,同时报到的同学,有年龄15岁的,岁数没有他的一半,他似乎接受不了。


谁知,让他接受不了的事情还在后面,原来高中同班同学孙杰在这所学校任教,他成了孙杰的学生。


这就完了?没有。他昔日的一个学生乔木(笔名)上年刚分配到这个学校,成了他今后必须天天面对的老师!


难以置信?匪夷所思?不,真真切切,让我先来把这件事说清楚。


王家振,1966年报考天津大学的他因高考废停回乡当农民。过了几年,他任桥头中学代课教师,但身份还是农民,因为他的户口是“农村户口”,吃粮、烧草还得靠生产队。孙杰1968年插队到泰县杨庄公社,1974年被推荐上了泰兴师范学校,因品学兼优,1976年留校任教。乔木高中毕业后2年被推荐上了师范学院,1977年分配到泰兴师范学校。而王家振参加了1977年冬恢复的高考,本来是考大学,却被录取到了中师。


还有,报考清华大学的王金钰回乡后几次相亲失败,最后如胡适之一样娶了一字不识的姑娘为妻;王明礼娶不到女人,只得采用了原始的“换亲”(王家将女儿嫁给马家,马家将女儿嫁给王家);报考哈尔滨军事工业大学的徐景春插队后,岁月磋砣,嫁给一位识字不多的“城镇户口”(统计全班有26人娶了文盲、半文盲为妻,其中一人智力不好);王明礼又因呼口号时掉了一个字惊吓成疯而亡;贲有祥腰椎病严重,疼痛剧烈,四处求医,吃了一板车中药不见效,后自编了一套体操,8个月痊愈,还惠及他人……


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为了生计,52人从事过种田、踏草绳、种平菇、教学、当兵、当干部、记账、设计、绘图、照相、采购、采访、做砖、烧窑、水下取泥、做木工、车工、钳工、缝纫、船工、挑河工、铺轨工、赤脚医生、营业员、经理等等,上百个工种。


方增善插队时挑泥


还有若是正常高考,本科4年,一般工龄从1970年算起,2004年到2008年退休,工龄35到39年。因为高考废止和恢复,上大学迟了11.5、12、13年,凡是农村户口的,且一直干农活的,工龄就少了这么多年。而原来是城镇户口的,工龄从插队的1968年算起,工龄反而多了2年。这应该是明显的“户口歧视”。


高泰东1977年恢复高考的《准考证》(时龄29)


我编著《1966年我们读高三》

 

我们都是普通人,进不了《史记》,但我们可以“记史”。


2015年,借毕业50周年同学会筹备之机,我以小组之名向活着的44人分别发去一函,关键语是,每人至少写一篇“回忆”,以便出书。


次年来稿很少,编不了书,我正构思长篇,又准备某单位应聘,于是问同学,有谁想做这件事,结果为零,事情就这样“黄”了。


怪不得,上海育才中学1966届高三(4)班的自印本《落叶缤纷》,全班47人仅写了18人,而且失联4人。更有多少班的“缤纷”半途而废。


不日我想,我们的人生经历太特殊了,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味道,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我来做,于是辞职、搁置长篇,以便“全身心”。


很快半年又过去了,仅收到了几篇。这时我才梦醒:活着的同学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庭、健康、心境各异,还有多少人能够坐下来,再握如桅重之笔?出这样的书是不可能的。


夜深人静心不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继而想,同届有个人回忆文章,但那只是一片“叶”,只有一个班的集体回忆才是一棵“树”。要做就做“全家福”,44+8,一个也不能少,为中国1966届高中留下了一个完整班级的“群体样本”。


于是电话每一个同学或“面对面”,说此事的重大意义,说孙、肖、高三人患病写稿;说移中过风,用左手写稿;说为寻找《插队日记》和毕业照,张把家里翻了个遍……并根据每人的人生,建议各自写的内容。


又是一年春风,方、严等25位陆续来稿,各具特色,我校对修改。8个同学手写稿,许从加拿大发两篇错误繁体稿,我都打成规范电子文本。这些都不是事儿。


稿件增多,一事搁浅


有位在宁执教的女同学来了篇议论文,文笔很好,但不适用,我向她说明,她受不了,发誓“不可能再写了”。她“刺”我,我不能,“我是做大事的”。除请别的同学向她打招呼外,微信交流我变“同学”为“姐姐”,没有“姐姐”不开口。两天好话说尽,她仍坚持。我无奈,“威胁”一句:“既然你有抵触情绪,那就按你想的办。再见!”第五天,她主动给我发帖说准备重写两篇。我兴奋回帖:“叫你一声:好姐姐!”她说:“由于你的精神感化了我,鞭策了我。我应感谢你!”


8位同学逝去,为写“怀念”,我到处打听,发疯一样找全他们的亲友或生前同事,采访成文(王振汉写3人)。一年半过去了,还有18位未动笔。其中重病5人,“坚决不写”3人,“没时间”10人。怎么办?如果等,怕是100年也等不全,出书不可能。只有我矮下身子一一登门采访代笔,后返回请他们审稿、署名。


高泰东采访当年报考清华的女同学王佩霞


事分缓急,优先重病5人。采访3位后,2位分别于2017年11月和12月“走”了。第四位是储,先是失联,好不容易联系上,他痴呆10年了!想到书“泡汤了”,我也呆了——呆若木鸡。


许久还神,想到采访帅——储娶的“农民女将”。


电话复电话,约定2017年6月21日晚,帅安排好丈夫自沪乘便车来姜堰。8点多见面我请她去小店吃饭,她出示一根玉米棒子和一瓶水,让我感动。


等车时间,在公交站台的座位上,她讲述了储插队后“他和她的故事”,叙说中,不时称赞她男人人帅、文化好,毫不埋怨他的痴呆累人,令我动容!


临行,她哽咽着说:“你们这些同学太有情意了,还没有忘掉我家男人!”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要给这本书“出钱”。朴实、善良、隐韧、高尚,我钦佩、我惭愧!天气炎热难耐,望着她疲惫的面容、匆忙的背影,想到她金子般的心,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第五位是孙,病重但心雄,我积极要求采访,预约一年未果。其弟客居南京,多次联系知其回家,2018年5月3日,我赶至溱潼采访,20日微信传孙。24日孙示谢,并加只言片语(次年2月去世)。


“坚决不写”3人,我以为仅是“发发狠”,岂料连采访也不要。通过多次“昔日美好回忆”,两人松了口。其中三顾沈庐,他老伴告诉我“刚去浴室”,让我明天再来,我笑着回答说“等他回来”。坚决不松口者人生“不顺”,通过几次电话、短讯后失联,黔驴技穷的我仍作“挣扎”,然其铁石心肠,参商不见,我只好采访其兄。文成署其名,其兄曰“不妥”,我只得署己名,以备担责。


“没时间”10人,一人在宁,余在泰州本地,我一一预约,就着他们的“抽空”登门,采访与翻拍旧照,前后拖了一年多。多少功夫在书外啊。


多数稿子需补充素材和细节。许在加拿大,2018年春节期间,我预先列出标题,考虑时差12小时,利用微信与她互动几日,添加3000余字,夫妇俩读了感慨:“这才像个文章!”


我本是文学“门外汉”,只有花“死工夫”才能“拿得出”,凡来稿文和题,我规定自己读3遍后改3遍。那几年,我和妻在租房内陪孙女读高中,当孙女11点多睡下,我只身摸入自家,如贼。50多万字回放52个人生的书稿初成,我读了不下10遍。经书名征集,我定名“1966年我们读高三”,后主持召集座谈会,征求意见。


几年来,我一直想,若书成,谁写《序》为佳?想了几位,都很好。一日,10年前的一个名字突浮脑海——莫砺锋。2008年,在CCTV《百家讲坛》主讲《诗歌唐朝》。令我惊奇的是,他也是1966年高中毕业,在乡下务农10年!


“从未谋面,人家正忙着做学问,能答应我的请求么?”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先去南京作点努力。正欲动身,获知“莫来泰州姜堰讲座”的信息,真是应了“千里有缘来相会”。我“土话”重,怕交谈不畅,特地准备了一封短信。


那天,我提前1个多小时到课堂,讲课前半个小时,凭电视印象见到莫教授,便笑迎递信。读罢信,莫感慨:“毕业这么多年,你们都还联系着?我们的同学很少见面了,只知道去世1个。”似乎未经考虑,他就答应了我的请求——再大的学者也有柔软的情感!


第一次书稿失落,再次寄出约两个月,莫为我们书写的序言《从1966届高中到1977级本科》,即刊《中华读书报》。得陇望蜀,我又向他提出“写书名”,他也一口答应。而当我去南京他家送“信封”时,教授夫妇却跟我红了脸,分文不收。


施亚康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在泰州市委宣传部和高校任“一把手”,出版文学著作多部,应求拨冗为本书作序,《苦乐年华“六六届”》,字里行间渗透着历史观、哲学观、人生观,视野开阔,分析精当,给人以明晰而深刻的启迪,真是一篇贴切、入骨的序言佳作。


孙永年老师是我们高中5年(推迟2年毕业)的班主任,“80后”,特地动笔动情赞扬我们的作为,祝贺本书出版。


翟明、缪荣株、高正东先生以及顾潇女士,为本书提出过不少有益建议,并帮助校对,缪、顾还忙中偷闲写下独特的《读后感》。


艺术家陆明先生诗、书、画、印造诣深,抽空为本书篆刻,并与我一起设计,使书的装帧“放到王府井书店也不逊色”。


书稿交凤凰出版社,待审稿半年后返修出版,四年悄然而逝。当捧着新鲜有味的55.7万字,捧着真真切切的“可能”,我心潮起伏、泪流满面!


1981年作者大学毕业(33岁)


书出版后,反响强烈


莫砺锋先生说,1968年秋天我们纷纷“上山下乡”,大家背着铺盖走出校门,许多人之间连“再见”都没说一声便各奔东西。从那以后,大家天各一方,“相忘于江湖”。不要说全班团聚、合作回忆,如今我对某些高中同学是存是亡都不清楚。我相信苏高中的情形在全国比较有普遍性,而溱潼中学高三班却是个特例,他们的集体回忆录真是不可多得的一个样本。同龄人中撰写回忆录的个人并不少见,我本人早在十五年前就写了一本《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正如我在该书后记中所说,“我不过是在时代的狂风暴雨中纷纷飘落的无数树叶中的一片而已”,这本书却记录了全班52人,堪称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一片树叶无法体现树林的全貌,许多树木才能形成全景式的记忆之林。我希望同龄人都能像高泰东他们那样拿起笔来,为历史留下一段铭刻在普通人心中的实录。


留德博士、南大博导、国际知名数学家何炳生说,真的不简单,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意义非凡;无锡南菁中学教师李宏说,花9天工夫找到作者,我们南菁1966届6个班,写不出这本书,这一题材(1966届全班52人)的纪实作品中国没有第二本;内蒙古沙之白说,迫不及待读,自然想起1966年,止不住热泪盈眶,选题好,写得好;常州李业勤则写了12篇《读后感》,12000多字;在读大学生钟毓瑶问外公缪荣株,书上写的都是真的?


纪念恢复高考40年


(《1966年我们读高三》尚有约200本,需要者与高泰东联系,手机:13951179686)


文图转载微信公号新三届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这一代

王毅:诸位拿起笔来,不负此生坎坷

陈剑:共和国四大特殊群体

陈剑:国之骄子老五届,

被时代折腾的一代 

陈剑:命运多舛老三届,

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陈剑:工农兵学员,

负重前行可大任

陈剑:社会中坚新三届,

批判意识逐渐弱化

《人民日报》发文:
纪念恢复高考的峥嵘岁月
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钱江:78级大学生怎样走进大学
钱江:独具特色77、78级大学生
邓小平最不满意高考政审条件繁琐
1977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王立东:珍重,我的“新三届”
余世存: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喜剧
顾则徐:"新三届"学者的生命悲剧
"新三届"走出1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人民大学新三届:
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许士华:新三届大学生之歌
百余省部级大老虎 三成"新三届"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