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微史记丨葛剑雄:无论崖山前后,都是中国

葛剑雄 新三界 2021-04-26

  

  学者简历

本文作者


葛剑雄,1945年出生于浙江吴兴,1964年高中毕业后接受师资培训,1965年上海市古田中学教师,1978年10月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83年在职获博士学位,1981年12月留校工作,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校务委员、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


原题

无论崖山前后, 都是中国




作者:葛剑雄



公元1279年3月19日(宋帝昺祥兴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二月癸未),宋、元在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海中)海上决战,宋军溃败,主将张世杰退守中军。日暮,海面风雨大作,浓雾迷漫,张世杰派船来接宋帝出逃。丞相陆秀夫估计已无法脱身,先令妻子投海,然后对九岁的小皇帝赵昺说:“国事如此,陛下当为国死。”背着他跳海殉国。


七天后,海面浮起十万余尸体,有人发现一具穿着黄色衣服、系着玉玺的幼尸,元将张弘范据此宣布了赵昺的死讯。消息传出,完全绝望的杨太后投海自杀。张世杰被地方豪强劫持回广东,停泊在海陵山(今广东阳江市海陵岛),陆续有些溃散的部众驾船来会合,与张世杰商议返回广东。


此时风暴又起,将士劝张世杰弃舟登岸,他说:“无能为力了。”张世杰登上舵楼,焚香祈求:“我为赵家已尽了全力,一位君主死了,又立了一位,如今又死了。我之所以不死,是想万一敌兵退了另立一位赵氏后裔继承香火。现在又刮那么大的风,难道是天意吗?”风浪越来越大,张世杰落水身亡。


至此,南宋的残余势力已经全部灭于元朝。
一年后的元至元十七年,被俘的宋将张钰在安西以弓弦自缢。此前张钰曾为宋朝固守合州,元将给他送去劝降书:“君之为臣,不亲于宋之子孙;合州为州,不大于宋之天下。”(你不过是宋朝的臣子,不比皇室的子孙更亲;合州不过是一个州,不比宋朝的江山更重要)但张钰不为所动,直到部将叛变降元,自己力竭被俘。
另一位宋朝的忠臣文天祥,于宋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兵所俘。他坚贞不屈,以各种方法自杀,或有意激怒元方求死。被押抵大都(今北京)之初,文天祥仍求速死,但言辞中已不否认元朝的既成地位,在自称“南朝宰相”“亡国之人”时,称元朝平章阿合马为“北朝宰相”。
此后,文天祥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据《宋史·文天祥传》,在答复王积翁传达元世祖的谕旨时,他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如果说《宋史》系元朝官修而不足信,王积翁有可能故意淡化文天祥的对抗态度,那么邓光荐所作《文丞相传》的说法应该更可信,《文丞相传》中文天祥的回复是:“数十年于兹,一死自分,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但除了没有让他当道士及今后备顾问二事外,承认元朝已经取代宋朝的态度是一致的。



而且,在文天祥被俘前,他的弟弟文璧已在惠州降元,以后出任临江路总管。据说文天祥在写给三弟的信中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明确了三兄弟的分工。实际上,文氏家族的确是靠文璧赡养的,文天祥被杀后,欧阳夫人由文璧供养,承继文天祥香火的也是文璧之子。
这更说明,根据文天祥的价值观念,他是宋朝的臣子,并出任过宋朝的丞相,宋朝亡了就应该殉难,至少不能投降元朝当它的官。但他承认元朝取代宋朝的事实,包括他的弟弟、妻子在内的其他人可以当元朝的顺民,甚至出仕。也就是说,在文天祥心目中,这是一场改朝换代,北朝战胜南朝,新朝取代前朝。
另外一位宋朝的孤忠的基本态度与文天祥相同。
曾经担任宋江西招谕使的谢枋得,曾五次拒绝元朝征召。在答复那些奉命征召的官员时,谢枋得说得很明白:“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枋得所以不死者,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世之人有呼我为宋通臣者亦可,呼我为大元游惰民者亦可,呼我为宋顽民者亦可,呼我为皇帝逸民者亦可。”“且问诸公,容一谢某,听其为大元闲民,于大元治道何损?杀一谢某,成其为大宋死节,于大元何益?”
也就是说,他承认宋朝已亡,元朝已立,只要元朝不逼他出来做官,愿意当一名顺民,不会有什么反抗的举动。但元福建参知政事魏天祐逼他北行,他最终只能在大都绝食而死。
态度最坚决的是郑思肖,在宋亡后他依然使用德祐的年号,表明他不承认元朝,希望能等到宋朝的“中兴”。但到“德祐九年”,即文天祥死后次年,他也不再用具体的年份记录,证明他对复国已完全绝望,实际已不得不接受元朝存在的事实。不过,像郑思肖这样的人在宋遗民中亦属绝无仅有。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元朝已经拥有宋朝全境,除非逃亡越南或海外,宋朝遗民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即使他们心中不承认元朝。另一方面,宋朝从一开始就没有能统一传统的中国范围,早于习惯了与“北朝”相处,并且实际上已经将它们看成中国的一部分。
宋朝与辽、金的关系,如果从名义上说,宋朝往往居于次位,如不得不称金朝皇帝为“大金叔皇帝”,而自称“大宋侄皇帝”。宣和二年(1120年)宋朝与金朝结盟灭辽,绍定五年(1232年)与蒙古联合灭金,都已将对方视为盟国或敌国。
所以,在宋朝的忠臣和遗民的心目中,只会是崖山以后无宋朝,却不会是崖山以后无中国。
那么,崖山以后的元朝和元朝以降的各朝,是否还是中国呢?
首先我们得确定中国的定义。
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两字的证据,是见于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从铭文的内容和上下文可以断定,这里的“中国”是指周武王灭商前的商朝都城,即商王所居。自然,在周灭商后,周朝首都就成了新的“中国”。显然,那时的中国,是指在众多的国中居于中心、中央的国,地位最高、最重要的国,当然非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所居都城莫属。
但从东周开始,随着周天子及其权威的不断丧失以至名存实亡,随着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和疆域的扩大,到战国后期,各诸侯国已无不以中国自居。到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中国就成了秦朝的代名词,并且为以后各朝所继承,直到清朝。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成了国号的简称和国家的名称。
在分裂时期,凡是以正统自居的或以统一为目标的政权,包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政权,或占有部分中原地区的政权,都自称中国,而称其他政权为岛夷、索虏、戎狄、僣伪。但在统一恢复后,所有原来的政权中被统一的范围都会被当作中国。如唐朝同时修《北史》《南史》,元朝《宋史》《辽史》《金史》并修,以后都已列入正史。
蒙古政权刚与金朝对峙时,自然不会被金朝承认为中国,它自己也未必以中国自许。到与南宋对峙时,蒙古已经灭了金朝,占有传统的中原和中国的大部分。特别是以“大哉乾元”得名建立元朝后,蒙古统治者已经以中国皇帝自居,以本朝为中国。就是南宋,也已视元朝为北朝,承认它为中国的北方部分。到元朝灭南宋,成了传统的中国范围里的唯一政权,无疑是中国的延续。就是文天祥、谢枋得等至死忠于宋朝的人,也是将元朝视为当初最终灭了南朝的北朝,而不是否定它的中国地位。
所以,就疆域而言,元朝是从安史之乱以后,第一次大致恢复了唐朝的疆域,尽管今新疆的大部分还在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之下,西界没有到达唐朝极盛时一度控制的阿姆河流域和锡尔河流域,但北方和东北都超过唐朝的疆界,对吐蕃的征服也使西藏从此归入中国,元朝疆域达到了中国史上空前的辽阔,远超出了以往的中国范围。在此范围内已经没有第二个政权,要说元朝不是中国,那天下还有中国吗?明朝的中国法统从哪里来?
如果将中国视为民族概念和文化概念,的确主要是指自西周以降就聚居在中原地区的诸夏、华夏,以后的汉族及其文化,而周边的非华夏、非汉族(少数民族)被视为夷狄,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它们的文化自然不属中国文化。华夏坚持“夷夏之辨”“夷夏大防”是重要的原则,并一再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随着华夏人口的不断扩展,非华夏人口的持续内迁,华夏或汉族的概念早已不是纯粹的血统标准,而成了对地域或文化的承认,即凡是定居在中国范围或者被扩大到中国范围内的人,无论以什么方式接受了中国文化的人,都属于中国。

当成吉思汗及其部族还活动于蒙古高原时,当蒙古军队在华北攻城略地后又退回蒙古高原时,他们在中原的汉、女真、契丹、党项等的心目中自然不属中国,他们也没有将自己当作中国。但当忽必烈家族与他的蒙古部族成了中原的主人,并且基本在传统的中国定居后,蒙古人在元朝拥有比其他民族更高的地位或更大的特权,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不得不接受他们为中国。
而当蒙古人最终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时,连他们自己也以成为中国人为荣了。尽管这一过程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即使自觉坚持蒙古文化的人,只要在元朝覆灭后还留在明朝境内,他们的后人也不得不接受主流文化,最终被“中国”化。
东汉以后,大批匈奴、羌、氐、鲜卑等族人南下或内迁,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各地,还形成了他们的聚居区。三国期间,今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内蒙古南部已经成了“羌胡”的聚居区,东汉与曹魏已经放弃对那里的统治,撤销了行政机构。
西晋初年,关中的“羌胡”已超过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匈奴已成为山西北部的主要人口,辽东成了鲜卑的基地。此后的“十六国”中,由非华夏(汉)族所建占14个,在战乱中产生数百万非华夏流动人口。但在总人口中,非华夏各族始终处于少数,并且随着他们不断融入华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日益降低。从十六国中第一个政权建立起,“五胡”各族的首领无不以本族与华夏的共主自居,几乎完全模仿以往的中原政权,移植或引进华夏的传统制度。
有的政权虽然实行“一国两制”,在称王登基的同时还保留着部族制度,但随着政权的持续和统治区的扩大,特别是当它们的主体脱离了原来的部族聚居区后,部族制度不可避免地趋于解体。到北魏孝文帝主动南迁洛阳,实施全面汉化后,尽管出现过多次局部的反复,鲜卑等族的“中国化”已成定局。
东晋与南朝前期,南方政权与民众都将北方视为异域,称北方的非华夏人为“索虏”。但北方政权逐渐以中国自居,反将南方人称为“岛夷”。随着交往的增加,双方有识之士都已承认对方为同类,有时还会做出很高的评价。如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元颢归洛阳,失败后陈庆之只身逃归南方。尽管当时北魏国力大衰,洛阳远非全盛时可比,还是出乎陈庆之意料,他在南归后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始知登泰山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经过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期间的迁徙、争斗和融合,到隋朝重新统一时,定居于隋朝范围内的各族,基本都已自认和被认为华夏(汉)一族,尽管其中一部分人的“胡人”渊源或特征还很明显,他们自己也不隐讳。在唐朝,突厥、沙陀、高丽、昭武九姓、回鹘、吐蕃、靺鞨、契丹等族人口不断迁入,其中的部族首领和杰出人物还被委以重任,授予高位,或者赐以李姓。血统的界限早已破除,相貌的差异也不再成为障碍。唐太宗确定《北史》《南史》并修,就已肯定北朝、南朝都属中国。
皇甫湜在《东晋元魏正闰论》中更从理论上明确:“所以为中国者,礼义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义也。岂系于地哉?”陈黯在《华心》中说得更明白:“以地言之,则有华夷也。以教言,亦有华夷乎?夫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乎察其趣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
从蒙古改国号大元到元顺帝逃离大都凡98年,蒙古人进入华夏文化区的时间也不过100多年,还来不及完全接受中国“礼义”,也不是都具有“华心”。但已经发生变化,并越来越向“礼义”和“华心”接近,却是不争的事实。如元初的皇帝还自觉地同时保持蒙古大汗的身份,但以后就逐渐以皇帝为主了。
元朝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明朝谥为顺帝)逃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后,已经失去了对全国范围特别是汉族地区的统治权,照理最多只能称蒙古大汗了,但他还是要当元朝皇帝,继续使用至正年号,死后被谥为惠宗。此后又传了两代,才不得不放弃大元国号、年号这套“礼义”,重新当蒙古部族首领。
如果将中国作为一个制度概念,那么从蒙古入主中原开始就基本接受和继承了以往各朝的制度。到了元朝,在原金、宋统治区和汉人地区实行的制度并无实质性的变化,但更趋于专制集权,权力更集中于蒙古人、色目人,从宋朝的文治、吏治倒退,并影响到此后的明朝、清朝。此外,从治理一个疆域辽阔、合农牧为一体的大国需要出发,元朝的制度也有创新,如行省制度,以后为明、清、民国所沿用,直到今天。
从中国这一名称出现至今3100余年间,它所代表的疆域逐渐扩大和稳定,也有过分裂、缩小和局部的丧失;它所容纳的民族与文化(就总体而言,略同于文明)越来越多样和丰富,总的趋势是共存和融合,也有过冲突和变异;它所形成的制度日渐系统完善,也受到过破坏,出现过倒退,但无论如何,中国是始终延续的,从未中断。从秦朝至清朝,无论是膺天命还是应人心,统一还是分裂,入主中原还是开拓境外,起义还是叛乱,禅让还是篡夺,一部《二十四史》已经全覆盖。总之,无论崖山前后,都是中国。

葛剑雄专题

中国在边疆问题上吃了哪些暗亏?

怎样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葛剑雄:魔都上海的前世今生

“放卫星”与饿肚皮的无奈青春

从“学生政审”看政治运动的无情

葛剑雄:我的1978,
上海人大代表复旦考研记
葛剑雄:时代性的人性扭曲
有人认为传播“阴谋论”对中国有利
我们告别了双重人格的时代吗?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老编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微史记

王毅:为什么对付敌族要"辱其妻女"
王毅:民族自大神话膨胀与幻灭的历史教训
王毅: 义和团运动蒙昧性的文化根源
及其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顾土:中国穿和服的名人都是谁?
顾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鲁迅怒怼的“三一八”,究竟谁是主使?
陈湘安:历史研究中的文明尺度
吴思:德国人如何对待历史
哈晓斯:一个川兵与一座城
孝庄皇后与多尔衮真的有一腿?
胡尉新:明朝是被跳蚤灭掉的
李零:什么是中国?你的常识可能不靠谱
余英时:大清为何斗不过民国?
左春和:知识分子应与屈原有个了断
茅海建:清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把清朝这个饥饿、恐怖的时代
歌颂为“盛世”是可耻的!
萧功秦:华夏国家起源新论
我的祖先是如何从非洲蹭到中国来的
苏轼的两难:王安石司马光,你选谁?
马雅: 朝觐天房——郑和狂想曲
马雅:李鸿章究竟有无 “谋反”之心
马雅:从辛弃疾的悲情看宋朝的国运
马雅:新编渔父与屈原
龚自珍传奇:落红不是无情物
马雅:淝水之战:好运的谢安
司马迁被“去势”的真正原因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