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出版
《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
近日一本名为《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的书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朋友圈转发火热。当然我还是比较淡定的点开了链接,原因是我很早就知道该书的作者——宁强教授。姑且先不聊这本书是什么,还是先聊聊宁强教授本人吧。宁强老师早年长期工作于敦煌研究院,后来远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常年在国外任教。回国后受聘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等职,但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位艺术家。可能很多人就会问为什么?那就要从2017年许说起。敦煌画家高山先生在朋友圈转发了几组饶有“敦煌”味道的水墨画,如果你看过敦煌壁画肯定会不假思索的有如下反应,“这不是敦煌元素吗?”“他为什么要这样画敦煌壁画?”“画还可以这样画?”当时印象非常深刻,私信高山老师“为什么这样风格的绘画能办如此规模的展览,而且这么多人去看?”当然高山老师的回答可以说也是很有意思,他说“这里面有秘密”随后一个“偷笑”的表情包。这个时候我就已经在开始关注宁强老师。
第一次“连线”是在微博,我私信他,没想到宁强老师回复了我,哈哈哈,没错,对于他的“佛教超现实主义”我是连续语音“轰炸”,之后呢就加了微信,一直保持着联系。第一次的见面就是在敦煌。他有一场讲座,我是接待人,随行宁强老师的人很多,除了杜永卫老师(现酒泉市美协主席)之外其他我都不认识。上去主动做了介绍,宁强老师与我握手笑着说“小伙子很精神嘛”。这晚,他做了一场关于“敦煌艺术”与“当代艺术”创作的讲座。基于宁老师的启发,我创作一幅作品,内容是一群孩子拿着气球在天空骑着自行车,周围是敦煌早期的山水。当时创作的意图是在试图表达“敦煌当代艺术创作”中应该保持孩子般的天真和想象。结果多少日后,一美院教授看了我的作品说,你这人物的造型也太随意的了。那么后来呢?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我随后就怒转研究艺术理论了,尽管咱可是曾获得全国高校艺术展银奖的人。其实当时并没有太多的理解,但后来慢慢才觉得,那晚的讲座从某种意义上在悄悄改变着我对敦煌艺术和艺术史研究的更深理解和研究的思路问题,当然这也的确是我后来慢慢思考到的。从宁强老师的作品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那幅《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这幅画确实似乎在传递着某些信息或者一些宁老师的社会思考。后来宁强老师在兰州办画展,叫我去帮忙。闲聊的时候才知道那幅画已经被收藏家10万收藏了,虽然是遗憾,但也看到了他几乎全部的宝贝作品。就宁强老师的创造历程,我没能和他有深谈(如果时机成熟,期待以后吧),但宁强老师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自己作品的阐述“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标题直接就叫做‘敦煌艺术精神’,为什么呢?因为举办这个展览,它是对当前当代美术状况的一个回应,或者是一个反思。当代中国美术它面临很大的困扰,一个是国际资本撤出以后,当代美术该向何处去,大家都很困扰。我的思考是,我们必须要走向传统,我们必须要回归我们的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办这样一次大展‘敦煌艺术精神’。因为敦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敦煌是我们民族艺术的源头......敦煌画展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画展,它更是针对我们当代中国美术这样一种让人担忧的现状来的,你看我们现在中国当代美术,它出现了很多让人困扰的现象,你比如像长时间的模仿抄袭,缺乏创意这样一些现象,那么这个展览,每一件作品都是全新的、创造性的,而且是有来源的、有学术支撑的......”宁强老师这段自述应该节省了许多我粗浅的“艺术评论”。至于美术界和艺术批评界我想应该会有一定的思考,但艺术家应该也要有艺术家实实在在的回应,仅此而已。
再者,大概是2018年左右吧,他的几位研究生来敦煌我带他们去看石窟,其中有位同学的硕士论文是写第323窟,她给我说宁老师对她的要求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的态度来写一篇硕士论文......后来我和宁老师一起考察敦煌石窟,尤其是上北区石窟的那个早晨,不知道保安从哪里找了一个很长的梯子,没有任何保护要爬上近两层楼高的洞窟,反正我心里当时是犯嘀咕的。接过宁老师的军用水壶,就看到他已经爬了上去......回到开头《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这本书,全书分六章十九节,已然是融合西方艺术史注重社会历史背景研究和中国传统艺术家擅长风格分析的特色,对敦煌艺术进行集中的介绍和讨论,这与他在国外的任教密不可分。《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不仅贡献了新材料,而且提出解决了新问题,运用了新方法,的确是一本严肃而又优美的书。宁老师还着手写作并出版三卷本的《讲给孩子的中国艺术史》,虽然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但还是没忍住买了一套,读完后心里是比较复杂的,坐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嘴里说了三遍“功德无量”,而后脑中就浮现了诸如以下的关键词;“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五四精神”、“鲁迅”、“革命者”、“孤独行走的人”...
——康敏 2020.7.3于师大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敦煌:一个艺术圣地的诞生
I—1. 发现敦煌:学术救国的苦难历程
I—2. 解析敦煌:石窟艺术的结构分析
I—3. 描述敦煌: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敦煌艺术的起源与分期
II—1. 莫高窟诞生前的敦煌艺术
II—2. 第一个洞窟开凿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
II—3. 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融合:敦煌早期艺术(366~580)
III—1. 北凉:佛教艺术与地方社会史
III—2. 北魏:敦煌艺术风格模式的形成
III—3. 西魏:西域与南朝艺术的冲撞激荡
III—4. 北周:新风格与新思潮
III—5. 小结:敦煌早期洞窟的供养人与艺术家
第四章 繁荣:敦煌盛期艺术(581~780)
IV—1. 隋代:统一帝国中的敦煌艺术
IV—2. 初唐:敦煌模式与艺术创新
IV—3. 盛唐:唐风吹拂玉门关
第五章 世俗:敦煌中期艺术(781~1031)
V—1. 中唐:藏人统治下的敦煌艺术
V—2. 晚唐:世俗力量对宗教艺术的影响
V—3. 五代、宋:曹氏画院及其作品
第六章 异彩:敦煌晚期艺术(1036~1372)
VI—1. 西夏:党项佛教艺术的革新
VI—2. 元代:蒙古供养人与密教艺术
附录 敦煌艺术中的基本形象
内文展示
—作者简介—
宁强: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著名画家。哈佛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密西根大学、康尼狄格学院。回国后,受聘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导,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专长是敦煌 • 西域佛教艺术、亚洲文明史、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研究等。
文物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
◎
版权声明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宗教艺术考古研究》
致力宗教,美学,考古学,敦煌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