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
范玉刚,文学博士,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导,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十多项,出版《睿思与歧误一一海德格尔后期审美之思研究》《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艺美学话语重建研究》《欲望修辞与文化守夜》《文艺学的境遇及其范式转换》《西方美学专题十五讲》《文化强国战略视野中的文化产业研究》等专著10部,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人文杂志》《江海学刊》《嘹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文学批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动态等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42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50多篇。多次获得中央党校科研创新优秀奖,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教学优秀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旨在强化新时代文艺的使命担当,倡导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激励文艺家勇攀时代文艺高峰,使新时代文艺成为文化兴盛的表征,以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推动中华文化在迈向全球高位态的文化实践中成为世界主导文化形态之一,进而夯实文化强国的现实根基。高扬新时代文艺的社会功能,凸显文艺在育人铸魂、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中的价值,使新时代文艺成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境界,为世界进步和人类文明做更多贡献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是简单的工作部署,而是以政治家的情怀心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在战略层面思考新时代文艺何为——培养什么样的人、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展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与民族气象的功能。由此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问题导向在实践层面的三个维度,以及在理论层面对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的价值引领。在文艺实践层面,问题导向的立足点是中国经验-中国审美经验,落脚点是人民性——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旨在让人民有充分的文化获得感,以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理论的守正创新中,把重心落在“马克思主义问题性”上,以问题导向引领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建构,在内外勾连中强化文艺理论阐释现实的能力,在文明互鉴中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感召力。
一
新时代的历史语境及其问题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所谓新时代不是简单的时间延续的历史判断,而是一种重大政治判断、价值判断,旨在强调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价值意味,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理想,为人类文明作更多贡献,真正发展出引领人类文明跃升的能力,推动中华文化以高势能的全球主导文化形态之一,成为世界战略格局重组的文化基础。正是这种战略诉求,对新时代文艺及其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提出了要求,它显现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这就是“强起来”的价值意味在文艺领域的表现,使文艺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文化表征、文化旗帜,作为高势能文化的强力支撑,以复数的“世界文学”的引领者助力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导文化之一,为“一带一路”和世界人民的民心相通夯实精神文化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强有力的文化背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是一种立足于问题性上的意识自觉。因此,把握时代问题、有效回应重大时代之问,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关键。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马克思的价值传承、守护和创新发展的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性质深刻认知的理论自觉,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艺表达,它关乎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正是问题导向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与宣传上,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到“马克思主义问题性”上。“马克思主义问题性”是詹姆逊在论及马克思主义时指出的,指马克思主义所致力于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意识形态的本质问题,表象问题,等等,是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和文艺问题的理论应对和聚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自觉。{2}“马克思主义问题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要害,是对社会主义文艺根本问题的回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贯的问题导向。凸显问题性表征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力抓住了时代。“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3}新时代对中国文艺和文论学术体系建构提出了新要求,只有置身时代历史语境,契合国家需求和国家利益的拓展,在回归文艺理论自身问题域中,才能真正洞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问题导向的深刻用意和价值所指。
坚持“马克思主义问题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应时代重大之问中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之思的问题导向。近年来,在文艺研究领域为着纠偏强制阐释的弊端和新的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意识成为清理地基建构新的研究范式的逻辑起点,由问题意识到问题导向,再到问题性,体现了中国文论研究的深入。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等几个范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问题意识是对作为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反映和态度,是一种对问题理解的主观抽象,问题导向则是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构成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的逻辑骨架。坚持问题导向,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价值指向,将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归纳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有学者指出“人文社会科学是否能够取得有价值和有成效的学术创断,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更取决于什么是学术问题、从何处发现问题、怎么发现问题和怎样应答问题。”{4}学术问题是时代问题的学术表达,只有扎根时代语境,在问题域中说话,才能使学术问题立起来。曾经,因为不关乎现实问题的强制阐释以及理论话语的自我复制,制约了中国文艺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创新,没有紧紧抓住文艺研究的“中国问题”,使得学术研究难以有大的理论突破,也远逊于时代的波澜壮阔及其亿万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难以在学术问题上推进中国文艺理论的深入发展。通常,问题意识的逻辑高度和深度决定了认识的高度与深度。所谓问题导向就是在复杂问题丛中找到关乎时代根本的重大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具体到文艺领域,需要思考和悉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其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是什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位来讲,新时代主题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是贯穿其中的红线,它既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回应时代难题中对文艺的思考,同样是在根本点上以问题导向对时代之问的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其对文艺的高度重视除了家庭熏陶、个人旨趣和文化修养外,更多是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高度关注文艺,把文艺与时代和国运关联起来,把文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方位关联起来,把文艺与文化强国、文化兴盛关联起来,由此形成其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
二
新时代“文艺何为”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多的重大挑战、重大考验,就愈加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落实到文艺领域就是聚焦“新时代文艺何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5},新时代文艺需要彰显“强起来”的价值意味。“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6}这一判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崛起为文化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支撑,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表征。新时代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指向,一个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全面建设文化的新局面已经展开,文化引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迎来文化引领的新时代,文化经济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着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这意味着关注点将不仅仅是经济领域,而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注重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大众审美情趣、个人幸福感作为发展重心。发展不再单纯指经济发展,文化是发展的关键词,文化繁荣兴盛是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凸显,文化在保持经济活力和高质量生活品味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亟需文艺激发全民族的审美想象力、文化创造活力,亟需文艺引领社会新风尚、提高大众审美品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一个为人类文明做更多贡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蓬勃发展充满精气神的新时代亟需文艺的彰显。文艺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导形态要积极彰显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充分焕发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状态,使中国文艺发展出迈向世界高势能文化的实力和水平,在艺术卓越性追求中融入“世界文学”的合唱,使中国文艺在民心相通、价值共享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强有力的文化背书。因而,新时代文艺如何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社会功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问题导向的现实维度,旨在把解决问题的重心落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文以载道”的诗教传统上以振奋中国精神;新时代文艺如何在勇攀时代高峰中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问题导向的历史维度,旨在把解决问题的重心落在以文艺精品及其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以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文艺如何在迈向全球高势能文化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背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问题导向的世界维度,旨在把解决问题的重心落在文明互鉴中不断迈向全球的高位态,从而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问题导向的现实维度指向新时代文艺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多出文艺精品、弘扬中国精神、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目标,从而把文艺发展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阐明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然而,当下的文艺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还不能充分彰显新时代的内在吁求。文艺创作一度出现逃避崇高、虚无历史、拒写现实、颠覆传统、解构高尚价值的倾向。一个时期,创作者心态浮躁、精神粗鄙、价值贫乏、信仰缺失、魂无定所,囿于小我的个性化写作现象严重。某些创作者心中没有人民,笔下没有乾坤,既丧失艺术追求,也谈不上审美情趣;既忘记责任担当,也缺乏艺术理想。“浮躁”是最突出的表现,创作成为发财的手段,批评成了致富的工具。文艺上的浮躁折射的是社会的浮躁现象、思想的虚空和精神的自甘堕落。“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7}事实上,泛娱乐化产品霸屏之时,低俗的恶搞、庸俗的搞笑、媚俗的卖弄、拙劣的表演等无底线娱乐就会泛滥,以明星轻佻浅薄的戏谑提高收视率,靠娱乐八卦绯闻博人眼球,戏说历史、嘲讽英雄、宣扬暴力成为市场卖点,娱乐无底线。以“娱乐”抚慰身心是人类天性使然,是人的日常休闲生活的自然需求,但在资本裹挟下,二者结合为一种以资本为依托的文化产品,异化为迎合市场和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商品拜物教,完全忽略了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滋生了情色蔓延、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对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全然丧失审美本有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成为资本独舞的游戏。有网友评论:“满屏的漂亮皮囊却上不了精神品质和人文关怀的台面”,在娱乐自嗨中“娘炮”泛滥,“小鲜肉”的流行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大众文化偏离正常娱乐形式和娱乐范畴滑向价值空心化过程中,一个社会所应当的价值底线不断退守,滑向经济拜物教、人性的片面化、理想的功利化、审美的畸形化,助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不断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文艺能担当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吗?
这些追逐感官刺激的泛娱乐的大众文化就是康德批判的“快适的艺术”,它在“笑”与“轻”的浅薄中把消费者引向轻浮与虚空的境地。殊不知,真正笑的哲学,是指笑在文艺中“必须具备思想和艺术的含量,禁得起审美的考量”。{8}中外文学史上的那些名著,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莫泊桑的《项链》、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等,无不是在幽默与反讽中浸透着对时代和专制制度的鞭挞与反思,蕴含着一种对社会丑恶的否定和审美救赎。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如何笑,笑什么”不仅是艺术技巧问题,还是一个价值取向和审美品位问题。心中有大义,笔下才能有乾坤。艺术的使命担当决定其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市场,而是在市场培育中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提升大众的审美品位,以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文艺作品描绘时代的波澜壮阔,记录历史的狂飙突进,热忱讴歌祖国发展、社会进步、人民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9}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崛起的中国要为世界做更多贡献。“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0}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已成为赢得世界人民尊重的重要力量。人类历史表明,“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11}遗憾的是,在难得的历史条件与时代际遇面前,本该有所作为的文艺却哑然失声,无所适从,丧失了应有的提神聚气作用,忘记了时代使命和责任。文艺关乎时代大局、关乎人民的心声、关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关乎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问题导向的历史维度,显现于激励艺术家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新时代,文化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思潮之间的相互激荡更加剧烈。全球化舞台上的文化之争,是精品之争、价值之争,这为文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2}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一定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国文明型崛起依靠的是14亿人民的史诗般实践,这一切需要文艺在回应时代吁求中,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中华民族新史诗。今日之文艺,要有责任记录和书写壮阔的时代风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13}当今时代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大历史时期,新时代文艺创作要有大的历史视野和宏阔的世界眼光,要深刻理解自身所处的新方位、新定位,并以艺术精品对时代之问作出回答。
书写民族新史诗,要求作家艺术家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激浊扬清的担当,要敢于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处,立志为时代、为人民放歌。作家在书写时代征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抓住现实生活的细节和典型,从生活真实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经由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达到艺术真实;另一方面更要有化丑为美的艺术能力,既要在温情中给予人以精神的抚慰,更要在犀利剖解中给予人以思想之启迪。当代中国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给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文艺作品去写出“时代的欢乐与忧伤、困顿和振奋、渴望和豪情”“写出党领导人民奋斗前行的伟大精神”,{14}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问题导向的世界维度,彰显的是新时代文艺要在迈向全球高势能文化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背书的能力。全球化语境下,文艺精品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文艺越来越发挥着桥梁和沟通作用。随着中国全面崛起,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中国在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要为世界进步和人类文明做更多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种价值共享的新的文明理念。文艺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方式,是传播文明新理念的最佳载体。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外事活动都可以看到中国文艺的影子,如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就被境外媒体称为“天堂佳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世人更多地关注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文化厚度,极好地树立了中国的文化形象,发挥了“文化桥梁”的作用,有力地传播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化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5}全球化舞台上的文化之争,是精品之争、价值之争,这为文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学是砥砺精神的事业。文学作品追求以精神的力量征服人、感染人、塑造人,首先要求作家在内心深处对本民族的文化高度认同,建立强烈的文化自信。”{16}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并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在艺术追求上,“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17}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艺的自觉,新时代文艺要发展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背书的能力,这是中华文化迈向全球高势能文化的表征,新时代文艺要融入复数的“世界文艺”,在全球化舞台上积极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中共党史来看,鲜明的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文化领导权的现实保障,党的历届领导人在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都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18}正是明确的问题导向,决定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19}通过普及文艺鼓舞人民斗志,最大可能发挥文艺的鼓动作用,调动全国人民投身抗日大潮求得民族解放,需要极大发挥文艺的政治功能,这是时代的声音,毛泽东倾听了时代声音并回应了时代之问。邓小平在1979年10月30日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中同样彰显了问题导向。《祝词》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文艺要为时代主题——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任务,“这不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20}正是问题意识决定了文艺要在融入时代主潮中,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21}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2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价值导向,文艺在究元的意味上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乎中国文明型崛起,关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23}这种文化、文艺所孕育的共同的情感追求,不仅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而且在全球化舞台上以文艺的同台竞技实现价值共享、民心相通,从而更加丰富人类文明的内涵和形式,使人类文明更加精彩。只有立足时代语境才能悉心领会和深刻理解其价值所指,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最新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明白新时代文艺的使命担当,及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做文化背书的意义。
三
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
一定意义上,问题构成理论研究的逻辑骨架,问题切入现实或历史的深度,决定理论研究创新的思想深度及其价值意义大小。在文艺理论建构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的价值引导。“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24}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相应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深化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必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紧抓住时代及其主要矛盾,在回应时代之问中使理论接地气顺民意。一个时代的根本问题肯定会反映在社会主要矛盾上,所谓问题意识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思考。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5}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论研究深化的切入点。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相对于不平衡,某些领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中国文论要深入这些问题的肌理中进行思考,要把人民的需求以艺术及其批评的方式反映出来,充分显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文艺要能书写这个时代,文论要能充分阐释这个时代,有效言说这个时代。就现实性而言,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发展问题,这决定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实,无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是人民对切身利益诉求从物质、文化领域向政治、社会、生态、审美等领域的扩展和提升,而没有质的不同。无论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都是生产力水平从低到高的转变,而不是根本性质变,文艺要反映这种变化,在“变”与“不变”中彰显当代性,紧紧抓住时代问题,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的叙述起点。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其逻辑必然性,需要发挥理论言说的有效性。其一,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是由发展动力决定的,协调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着重解决过度不平衡即不协调和失衡问题,需要以文艺形式让人民有充分理解和认知。其二,发展不充分问题长期存在,不充分是绝对的,充分是相对的。对于一定历史阶段和人民需要而言,可以通过充分发展来解决发展和需要之间的矛盾,但相对于更高历史阶段和人民更高更丰富的需要,发展不充分问题还会凸显和呈现。因此,充分发展不是一劳永逸。这是时代问题的症结,它会作为问题意识反映在理论创新中,这是新时代深化中国文论的问题意识。
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深化中国文论研究,这对文论学术体系建构中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感觉、话语表达、批评范式等都提出了要求,必须在回应时代之问中使中国文论闪现出真理的力量。“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26}新时代中国文论要在“融通”意识下讲好中国学术故事,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学者指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问题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仅只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想象学术问题和从学者之间的互动中去拟构学术问题,而不善于也不愿意直面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文化实践去发现学术问题;另一方面,‘画地为牢’并‘驼鸟觅食’地在各自的学科辖区和材料内去爬梳学术问题,而忘却了解答‘人的问题’的根本目标,不愿与其他学科合作为了共同目标携手并进。问题意识淡漠的根源在于学者的意识问题。”{27}只有扎根新时代文艺实践,紧紧抓住时代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为逻辑指引,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才能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8}作为时代先声的文艺及其文艺理论要发挥时代风气的导向作用,在契合时代精神中紧紧抓住时代,才能在传承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抓住时代必须洞悉新时代最主要的社会变化,洞悉变化是把握时代本质的有效线索,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问题导向要洞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进行思考。对我们而言,只有立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才能真正把握改革开放40年的大势,真正领会改革开放40年的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尊重实践和历史发展趋势中实现理论创新。
立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时代中国文论学术体系建构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有的人把改革开放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开放。……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29}中国道路的成功,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裁剪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30}也就是说,中国理论一定要立足中国经验扎根中国实践,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有着稳定根基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建构,要遵循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其实,学术体系建构本身就内含了问题导向,所谓问题导向是指要有着清晰的问题所指,思想是时代的结晶,一个时代的思想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31},作为思想载体的学术话语自然要建立在对时代的把握上,同样需要文艺对重大时代之问作学理上的概括、提炼和回答。那就是在文艺发展上着重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中国发展的未来指向是什么?文艺发展如何助力人民的现实民生与社会文明提升?这些问题的清晰化、明确化,将为中国新时代文艺发展以及文艺理论创新及其学术体系建构产生深刻性影响,对文艺学学科建设如何面向中国经验、中国问题以及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成熟的中国文论研究学派夯实基础。
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2}[美]詹姆逊著、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3页。
{3}{2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第6页。
{4}{27}何明:《问题意识与意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特征、来源与应答》,《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
{5}{6}{7}{15}{17}{22}{23}{2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8}张江等:《别让笑声滑向低俗》,《人民日报》2014年11月7日。
{9}{10}{11}{12}{1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第16页、第7-8页、第7页、第13页。
{14}张江等:《写出时代的史诗》,《人民日报》2014年10月31日。
{16}张江等:《文化自信与文学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0月4日。
{18}{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页、第863页。
{20}{21}邓小平:《邓小平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41页、第209页。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26}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2月19日。
{29}习近平:《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人民大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576页。
{30}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9页。
{31}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ZD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刊于《文艺论坛》2019年第1期,本文为节选。)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
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编辑邮箱
孙 婵 | 影视、艺术评论
610757625@qq.com
马新亚 | 文学评论
602692733@qq.com
佘 晔 | 文学评论
874009234@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邮发代号 42 - 31 欢迎订阅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