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科学城国际竞赛5家方案!|引领绿色发展新模式,构建世界级湖区科创中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城市规划 Author 辛勤的
导读
太湖科学城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引领绿色发展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和战略空间。
2020年8月组织启动了《太湖科学城战略规划与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
五家方案成果一览
1
号方案
智慧湖湾·科创山水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塔科玛法兰奇曼城市设计(Tekuma Frenchman Urban Design LLC)、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
全球视野的科创原点
知识引领的智慧湖湾
蓝绿交织的生态图景
山水人文的诗意人居
战略规划
规划构建以科学为中心,源流双核创新驱动的生态整合型科创新模式。赋能源创新动能,围绕四大知识创新研究领域,积极对接落地大科学装置,以此提高科创能级,建构苏沪同城,环湖引领的发展格局。建设多主体、多方式参与的科研平台,形成7类创新集群,建立流创新的全域分布。
▼源-流创新体系
规划形成一轴一带、双心八片,一环串城的整体空间结构。用地蓝绿空间比55%,高效复合,学研产空间形成岛链组织模式。
▼整体空间结构
创新突破传统空间,以山水科创环廊串联科创设施,形成科创山水。
▼景观结构
概念性城市设计
整体城市设计以水构建生态城市的结构,依托现状水系,形成一条贯穿科学城的科创山水走廊,在其中镶嵌科研实验组团。凸显水乡特色风貌,以科创园林为载体,承载国家级科研实验平台,形成南京大学、创客学苑、格致学苑、壹零学苑四个智慧核心。
设计着重分析了属于苏州的两种水与城市的空间原型:运河与园林。方案将这两种原型予以现代城市尺度的诠释,将其与科学城的三大圈层结构:思想空间、实验空间、转化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融合苏州文化和太湖山水的未来科技创新空间。
线性的科创街区将生活到智慧核心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设计中体现结构的部署性、空间的连接性和功能的共享性,生活和科研功能可以弹性灵活的进行自我调节。
围绕着水,融合了科技与文化的水岸空间为科学城塑造高品质的滨水生活,不论是湖岸、运河、湿地还是荷塘,都延续着独特的水乡城市肌理,塑造着苏州的未来。
▼城市设计整体鸟瞰图
专家点评
1、在两个规划范围所提出的“创新+生态”的发展模式,以及4大科学装置,4大学科和9类平台设想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性。
2、概念性城市设计范围及东侧科技城的空间布局理念和思路较有特点。以“水”为魂组织南北向特色空间,突出了科创宜人环境营造,文景交织,具有很好的创意性。科学社区作为单元的设想有启发性。
3、城市设计方案诠释出苏州传统的街巷、水乡布局以及建筑风貌,较好的融合苏州传统特色和现代感。微观空间环境具有较强的设计功底。
4、整体开发强度、建筑密度较为合理,尺度宜人。
2
号方案
江南科苑·领秀湖城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世界科学舞台上的中国新代言
永续创新的苏州智造新引擎
领秀山水的未来城市新典范
战略研判
规划态度及发展要求:同时关注科学需求的满足与城市责任的担当,打造既“专”又“融”的创新城区。
战略定位: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格局中专业化科学中心,助推苏州智造参与全球竞争的经济新引擎。
发展思路:专业化双创新——在原始创新方面,聚焦基础研究平台搭建,实现科学功能的积累;在集成创新方面,立足苏州产业发展,以应用型成果转化研究为主,实现发展动能的加速。
发展理念:资源共享、自我完善的“科学链条”。
▼从“科学链条”到“一特色、三中心”的总体功能布局
总体结构策略
▼从苏州传统“四角山水”营城格局获得启发,形成“一带一廊,两轴四苑”总体结构。
1、城市尺度,山水围苑,创建咫尺自然的创新城区。以苑来诠释山水格局和城乡格局。
2、片区尺度,市坊聚园,创建聚融共享的创新社区。
小聚大融:兼顾科学人群与一般人群对城市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城市综合服务沿“市”分布,专业化科学服务向“坊”内聚集;
干线分离:交通型干路从坊外围经过,连接区域快速交通;生活型路网结合水网布置,打造水街交织的特色活力;
活力链接:通过复合轴线强化科学交流和功能连通。
捷运链接:构建科学专属APM线路与BMW综合体,实现智慧捷运全覆盖。
3、街区尺度,合和生院,功能定制的创新街区。以不同院落承载科学平台功能。
核心区城市设计
以庄里山为核心,划分科学园与百岛园两大片区。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科学园是太湖东岸区域创新轴线的端头与高潮。它将以科学绿脊为核心,通过四坊一岛承载核心科学功能。
百岛园是再现江南烟火的未来水乡。通过前街后河的空间组织模式,分坊画岛、逐水而栖、曲埠环城,打造水游线、水生活、水消费和水技术。
专家点评
1、总体内容比较全面,在科学技术相关内容上考虑较多。方案基于科学链条,提出创新联盟和大科创走廊的构建,总体思路基本清晰。
2、方案对山水环境格局和区位特色把握和认识较好。提出的空间场所的设计理念及手法具有参考价值。
3
号方案
湖山科秀·水岛园境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赫勒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Heller Manus Inc.)、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
长三角世界级科创城市群的枢纽型载体
以新工科、新装置、新模式为支撑的山水园林型国家科学城
战略规划
太湖科学城战略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科创城市群的枢纽型载体,以新工科、新装置、新模式为支撑的山水园林型国家科学城。本次规划研究聚焦四大领域,建设六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全国一流前沿交叉研究高地;同时完善科学服务和城市服务两大配套功能体系。
▼以新工科、新装置、新模式为支撑的山水园林型国家科学城
规划空间策略为“双环共生”,构建以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一流高校为科学城核心环,产业转化、城市服务和生态空间为科学城外围环。规划通过生态底、科创链、服务轴、居住楔、慢行廊“五位一体”的总体构思,整体形成“轴带引动、三核驱动、四区联动”的空间结构。耦合科技创新链,规划形成十大产业组团。
▼“双环共生”的空间发展目标
未来构建“城在水畔,水在城中”的湖岸—乡野—城区的三级城乡图景。
▼四山一湖生态单元:一核六脉的山水生态本底
▼规划总平面图
概念性城市设计
湖山科秀,水岛园境是城市设计的主题——
湖山:借景湖岸山脉,融合半城蓝绿空间,营造多栖安全生境。
科秀:倡导科学秀美,构建科学智创单元,推进教育科学研究。
水岛:凸显水城岛链,创建水巷城市格局,促进岛状簇群发展。
园境:彰显园林境界,强化绿色水境通廊,塑造多样风貌节点。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通过联系,开放,生长三大空间策略实现设计主题,即融水,亲水,理水,联系水道绿廊构建完整的蓝绿生态网状骨架;营造开放科研大学和田园,公园,博园等多样的开放空间界面;以三个核心空间节点为增长极,以点带面链接五大岛状功能簇群共同发展,最终形成生境,城境,智境三境合一的山水园林型国家科学城。
▼交互平台园鸟瞰图
▼生医科创园鸟瞰图
以空间纽带和功能纽带形成山水之结,寓意知识结绳起源,象征苏绣编织艺术。产业布局强调以基础科学为核心,以新工科、新装置、新模式为支撑。
▼创新服务节点
▼活力TOD园
专家点评
1、方案总体对任务书响应度好,内容全面系统、逻辑性强,突出了科学城内涵。对科学城的战略定位、案例借鉴、目标远景、功能体系、支撑要素等研究比较深入,对科学城操作的路径、机制及政策研究等具有参考价值。
2、方案较系统完整分析了国家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产业根植性的视角。定位和功能符合苏州设定科学城的现实。
3、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均衡、结构清晰。规划形成了“链一圈”结构,提出环太湖科技核心引擎定位,“链一圈”功能和空间结构的藕合关系符合逻辑,且对战略研究的结论做出了较好回应。
4、立足生态本底、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由大尺度到中小尺度逐级传导的空间布局体现了生态优先思想。形态规划和设计结合利用现状,注重湖山、科学、水岛、园境的理念表达。
5、概念性城市设计范围内的内容安排紧凑、多元、综合,适合在短时间内同时启动建设,较快形成效果。
6、总体开发强度较为适宜。
4
号方案
环栖湖岸·创融山水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瑞典Mandaworks建筑规划事务所(MANDAWORKS Aktiebolag)联合体
“江南文明Ⅳ--太湖科学城”——
苏州自主创新的源泉、江南文明新形态
中国培育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
战略规划
以文明演化-科学革命-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作为战略构架的起点,以新的文明形态孕育未来科学,吸引和培育世界范围的科学人材。
以“体用相生:一端市场引致,一端科学探索”为总体科创战略,延展太湖山水意境,构建起于太湖,启领城市的自然-人文艺术-科学探索-市场引致的总体空间结构。
▼自然-人文艺术-科学探索-市场引致的总体空间结构
充分尊重科技研发的需求,打造四大交叉领域、三大科创要素体系,六大复合组团模式,探索能够容纳未来的空间。
▼科创产业体系
▼科创产业六大复合组团布局
探索一种体现文明沿承与演化的,容纳未来的空间。构建复育荒野和山林,双面感知太湖山水的生态格局和城市景观体系。
▼科学园林体
概念性城市设计
以“环栖湖岸,创融山水”为设计愿景,提出了“链接、激活、融入”三大设计策略。延续战略规划,通过水绿网络划分组团,形成“三核,四极,五廊,八社群”的创新网络结构。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面向学科产业、科创功能、人文艺术,布局三类科创产业集群
重点塑造太湖科学中心、知识一体化社区、科学服务中心、人文艺术科学园林、创新研发科学园林等地段与风貌片区。
▼太湖科学中心
一体化知识社区以南大等高校为核心,创新空间与科研空间紧密耦合,形成科研资源外溢的知识经济集群。
▼知识一体化中心
演绎以诗意栖居和自我塑造为特征的城市生活方式,用科学活动塑造城市特征,用城市文化滋养科学活动,用人文艺术丰富科学城内涵,将运动融入科学生活日常,用人文场所聚合引力中心。
▼人文场所
专家点评
1、方案总体响应度较好。方案认真研究了科学城的发展路径,对上位及周边规划的研究比较到位,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构建科研集群,规划设计路径和成果比较整体、系统。
2、方案在立意和理念分析上有一定创意,提出从跟随式到自主式理念,强调南大校友经济圈的打造。方案较深挖掘城乡及文化,提出人文艺术、体育健身、传统村镇再利用以及城乡融合等内容,注重文化和生活对科学研究的滋养作用。
3、方案显示较为丰富的设计经验,对尺度、街区、活力、复合等概念有较深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4、现状场地自然要素和脉络分析较充分,通过生态敏感性研究识别出潜力空间较为科学。
5
号方案
智慧的中枢·科学的园林
楷亚锐衡设计规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CallisonRTKL)、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
长三角世界级创新集群智慧中枢
世界级湖区对外交往的风景湾区
凸显新时代苏州气质的科学园林
环太湖科创文化生态带链接高地
战略规划
太湖科学城作为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规划的目标在于创造国际一流、集生态人文智慧为一体的科学载体。规划期能同时具有宏观视野并传承苏州城市韵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能吸引尖端人才、有效发展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科学城。
▼规划总平面图
十二大战略目标:
构建科学城产研网络,打造智慧中枢
1 科学-研发-实践联动,循环造血;
2 东西两翼,分翼发展;
3 因势利导,分工协同;
重构科学城生态网络,营造风景湾区
4 依托现状山水塑生态廊道,构建风景画卷;
5 构建5分钟至水绿,10分钟入山水,15分钟融太湖的生态网络;
6 打造融合生态、科学、休闲旅游的风景湖岸;
构建中国范式科学城空间,彰显科学园林的文化内涵
7 提供多元创新交流与生活环境,吸引人才;
8 多维度营造科学园林的山水意境,丰富空间;
9 彰显园林生活的文化内涵;
构筑全域多维网络,建构链接高地
10 强化战略要素的功能联系;
11 提升区域外交往便捷程度;
12 提升区域内城市空间链接。
概念性城市设计
核心区空间规划构想:一山两翼、各司其职;依循水系、连山通湖;东湖西岛、各具特色;科学单元、以人为本;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产城合一、分工协同;规划科旅、完善科普。
东科创基地,科学城研、学、产相结合的重要联通环节;
西未来科学引擎,培育源头创新功能,面向未来的发展。
▼科创TOWN CENTER
▼科学文化走廊
▼未来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学创智天地
专家点评
1、方案对苏州太湖科学城特点有一定的研究,在后续规划设计中得到一定响应。方案提出的“智慧中枢,风景湾区,科学园林,链接高地”理念较合理。应用型基础研究的定位较适宜。
2、方案对环境营造,风貌特色,重要节点设计理念较有创意。对场地特点、地域文化、自然生态都给予了充分尊重,并试图营造出具有园林文化气质的场景,塑造出太湖科学城独特的形象和特色。
3、对智慧住区的强调及其深化有特色,对南大校区的东部和西部的功能和空间布局研究和设计得较深入透彻,既符合太湖科学城有序开发建设的要求,空间形态的设计也较好地创造了节点特色,能与南大校区相得益彰,与东侧产业区有机联系。
4、对开发量、高度尺度的把握较好。对开发时序,特别是近期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的可实施性。
方案评审会
2020年12月26日,“太湖科学城战略规划与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方案评审会在苏州市举行。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会副理事长王建国教授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评审委员包括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杨保军总经济师,学会常务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杨新海教授,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王富海董事长,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徐克明总规划师,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邓东副总规划师,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黄瑶副院长。苏州高新区管委会领导,苏州市、区相关部门和公司主要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方案评审会会场
评审委员认真审阅文本、观摩展板,听取了五家团队的方案汇报,并进行了充分的评议和讨论,最后通过投票确定了方案排名。总体认为,此次提交的五个方案对太湖科学城的未来发展、产业愿景、功能定位等有了新的思考,借鉴了国内外科学城的成功经验,系统性地分析并提出了战略规划和城市设计策略,方案思路清晰、各有特色,达到了征集目的。评审委员及参会领导还对本次方案征集组织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本次征集活动组织公正、高效、专业,充分体现了学会组织此类活动的丰富经验和水准。
评委讨论、观看展板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