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测评】《东方快车谋杀案》:好与坏都像白墙上的蚊子血

2017-11-11 Pi 架空



不算这部,《东快》已经改编了1部电影、1部日剧、1部英剧、1部电视电影,翻拍难度可想而知。考虑到这点,可以给它个“还行”的评价,但“不行”的地方也得说道说道。





阿婆又一部改编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上映了。

 

故事不多说,侦探波洛登上东方快车,并遭遇谋杀案,最后的凶手和动机令波洛和观众哑然。看过原著小说或其他改编版的无需再述,没看过的,最大悬念我们最好还是别剧透。

 

今天主要是和完成观影的人聊聊它的得与失,不了解这个故事的嘛……也不妨一看,排个雷或者有个心理准备。



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东快》此前以多种形式改编过——

 

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代表作《十二怒汉》)执导,阿尔伯特·芬尼、劳伦·白考尔和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电影,该片获得了1975年的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2001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了《东快》的电视电影版,将背景设定在了现代。2010年英剧《大侦探波洛》中包含了《东快》的故事,其结尾波洛掷地有声的一席话让人经久难忘。2015年日剧版播出,故事经过本土化,搬到了日本的昭和初年。

 

这其中,1974年版最为经典,豆瓣评分最高,8.3分,在烂番茄则有91%新鲜度的极高评价。

 

新版在各大评分网站都反响不佳,IMDb6.7分,豆瓣7.1分,烂番茄和MTC最严格,分别是65%新鲜度和53分。

 

总的来说,甚是平庸。可把各方面都单拿出来看,不论是亮点还是问题都颇为突出。

 

从制作班底到风格画面,没一个掉链子的。

看看它的海报,就能猜到大众对它的期待。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它也的确实现了这份期待。

 

首先,演员都是大咖。

 

肯尼思·布拉纳,导演、主角波洛的扮演者。这位国际大奖拿到手软的全能型影视人,最大的特色是莎翁剧出身,浪漫主义色彩和莎翁舞台剧古典美是他的个性标签和过人之处。

 

佩内洛普·克鲁兹,号称“西班牙野玫瑰”,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早已是她囊中之物。

 

米歇尔·菲佛、朱迪·丹奇、黛西·雷德利……这些名字在国内不见得如雷贯耳,但哪一个单拎出来不能挑大梁?

 

而在国内知名度最高的约翰尼·德普,在本片三分之一处就开始没了台词。

 

被封为经典的1974版,也是大咖云集,本片在演员表现上却丝毫不见败相。十二个人,各有各的过往,各有各的苦楚,仔细观察,你会在他们的表情上见到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心态表现。



然后,拍摄也有可取之处。

 

波洛收集各人证词时,交叠剪辑,不新鲜,但是效果拔群,一扫前半段的沉闷,氛围顿时紧张起来。

 

发现雷切特尸体时,自上而下90°垂直的俯视拍法;凶手在逼仄的车厢内冲死者捅刀时,黑白的回忆色调和拥挤的窒息感。这些都算不得多高明,也有人认为还能发挥得更好,但确实完成了基本任务,把故事那种幽暗深邃的气质借镜头表现了出来。

 

最值得说的是,本片视觉享受极佳。

 

用了65mm胶片拍摄,烧钱,但是意味着画面信息量大;为了真实感造了个雪山;服装、器具、车厢装潢,都极尽精巧之能事。结果就是画面美不胜收。不夸张地说,光是冲它的道具和几个风光无限的画面,都值回票价。

 

最后波洛提出“两个可能”的经典场面,采用了《最后的晚餐》式的构图,赋予这个充满救赎意味的故事以宗教仪式感,沉重又庄重。

 


还有些意料外的惊喜——莎翁式浪漫色彩。

 

肯爵是以演莎翁剧闻名的。浪漫,情感浓郁,这些特质将结局对公正的拷问,加注了更多人性的温情和光辉。米歇尔·菲佛也不负众望,以令人揪心的表演将情感传达出屏幕。这一点,是败笔,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题的深刻,更让推理粉感到作品气质违和,换个角度看却也是点睛,让17版《东快》成为一个作品,而不是一个复制品。

 

更何况,经典IP的翻拍,尤其是以凶手身份与作案动机为看点的悬疑作品,其挑战性不可不作为评价的考量因素。这不是为其他翻拍的烂片开脱,想想啊,考研英语一的60分,和考研英语二的60分,是一回事吗?


吃力不讨好,定位不准或是主因

从以上各点中,都能看出制作团队为本片卯足了劲,可仍然招致不少骂声,这些挑剔主要来自于部分原著粉和把它当新故事看的观众。

 

一句话解释就是:对原著粉没吸引力,对不了解故事的观众没说服力。

 

先说部分原著粉不满。

 

《东快》的翻拍,是一件很容易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个故事的流传度,哪怕是在国内而非英国本土,也是多数人早就了解案件谜底的,更不用说一些死忠粉连对话都能抢答。

 

旧作翻拍,要想被人记住,或是吸引老读者、老观众走进电影院,必须得搞出点花样来,结果就是用力过猛。

 

最不能让原著粉接受的,是人设OOC(Out of Character),也就是和原著人设大相径庭。

 

波洛这位侦探,在推理界的地位名列前茅,他身上有英国绅士的老派优雅,也有高智商人群特有的孤高魅力,用原著中描述他的话就是,破案只需要“在安乐椅里坐着动动灰色脑细胞”,沉稳冷静溢出纸面。

 

1974版波洛

 

但是,有多少人被他初见家庭教师玛丽·德贝汉的一番“演绎推理”,跳戏到福尔摩斯?有多少人在这个原著中没有感情戏、性格疏淡的波洛,数次怀抱爱人照片时惊掉下巴?

 

豆瓣和知乎上对此的吐槽不胜枚举,我们不多赘述,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改编,并非大过。

 

原著粉别急。

 

想想《神探夏洛克》,好像也没什么原著粉声讨诸如多出来的“反社会”人设。你说他ooc吗?当然算,但是一系列编剧新加上去的属性,与剧情发展、人物选择是密切相关的。

 

看到17版《东快》中波洛痴汉般对着照片诉衷肠时,不纠结于ooc的观众思路是这样的:这份情感必然会对后续剧情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吧,比如危急关头念及爱人开个挂什么的。

 

虽然狗血,倒也合理。

 

结果却是,被阿巴斯诺特医生袭击时,是列车公司董事兼好友的布克出手相救;破案遇到困难时,还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开谜题。这凭空多出来的人设毫无存在的必要啊!

 

2017版波洛,粉丝吐槽“不够胖”

 

比起人设的画蛇添足,更为最要命的是,推理的逻辑链不完整、不细致。

 

阿婆粉丝的爱,基本来源于对波洛的喜欢,和其推理的细致、耐心。

 

但是本片的节奏异常奇怪。前半部分,慢得让人昏昏欲睡,后半部分赶进度一般,十二个人快速审问一波,波洛快速头脑风暴一发,最后急不可耐冲向高潮,令人感觉信息量的密度很不均衡。

 

比如,1974版中,开头讲述了多年前美国的阿姆斯特朗案,这起案件与东方快车上的命案高度相关,让人有个准备,却又不至于剧透真凶。2017版中,开头却是一个与东快案件毫无关联的原创案件,1小时45分钟的电影(未算片尾滚动幕),用5分钟讲述,目的只是强化波洛强迫症和非黑即白的设定,最后,从真凶和阿姆斯特朗案的联系,和所有谜底一起端出来,是怕人最后几分钟睡着吗?

 

还有,凶案发生后,一个穿红色和式睡衣的女人跑了过去是怎么回事?凶手杀人为什么要事先给死者发警告信?故事中有许多这样匪夷所思的情节,这些都是用来制造迷雾,干扰波洛调查方向的。2017版在推理的真实性上没有问题,问题是,原作中,波洛先是指出了每一个证词的不合理之处,然后佐以这些混淆点,再加上凶手和阿姆斯特朗案的联系,让凶手无可辩驳的,17版的着急,让结尾只剩混淆点和联系,而最关键的证词矛盾却没指出来,凶手居然就认罪了。

 

除此之外,这些干扰是为什么而做的?原因是波洛的出现让凶手措手不及。不了解故事的话,多少人能从电影的含糊叙事中立刻想明白这点?

 

可能是编剧默认了大家都对故事来龙去脉很清楚了,殊不知推理作品,最后令真凶认罪的关键是强有力的证据。

 

当波洛的人格魅力和缜密的推理都沦为精美画面的陪衬,阵容再大,制作再好,也不过是一锅不好吃的花胶鱼翅。

 


这就带来下一个问题了。

 

对一无所知的观众不友好。


不排除有这样一群观众,且还不占少数——既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任何一版改编。

 

我们有人去的场里,还有人在开场前问:我们看的是什么片子来着?什么快车?

 

这类观众,好不容易熬过了前半截的温吞,精神没打足呢,推理就火急火燎开始了,以至于影院灯一亮,他们一脸懵逼:什么什么?那个死者的死亡时间什么意思?混淆?怎么混淆的?

 

知道凶手是谁,也看得懂为什么杀人,但如果最后不像原著一样在揭晓谜底时指出来的话,根本想不起来和案子有关联,也就无从体会阿婆的缜密。

 

豆瓣短评:“没读过原著的人大概会看得一头雾水。”

 

原作中,则处处都是伏笔。

 

和波洛相识的董事在开头感叹,一群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凑到一辆车上多么奇妙。

 

明明是旅游淡季,火车却意外地满员。

 

素不相识的人的证词,都不合常理地为彼此提供了不在场证明。

 

这些全都是波洛破案的关键。不仅文中提,最后揭穿凶手谎言时,也提到了这些是如何帮他破案的。

 

本片说了吗?说了,可是因为节奏的问题,根本不给没做功课的观众注意的机会,以至于如前文所说,不强调证词的矛盾点,只指出凶手和阿姆斯特朗案的关系,指望观众自己留心?观众早就被前半段的节奏搞得神游天外了啊。

 

这么下来,你跟这些观众说,大咖们演技多赏心悦目,画面美得令人窒息?

 

可闭嘴吧。

 

但,本片最大的问题,我们    不认为是人设和推理链。

 

而是定位不明。

 

人设,可以理解。改编的东西,应该一定程度上允许设定的变动,比如2010版《东快》,比如《大话西游》,不喜欢的人有,但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拍得急,也可以理解。怕熟悉情节的观众找不到看点。

 

改编,尤其是推理作品的改编,一定意味着有一部分人早就知道凶手和动机,而这恰恰是推理作品最核心的看点。

 

但是,不能因为担心这个,而忽略那些不了解故事的观众。

 

17版《东快》,既没有把它当做一个全新的改编,魄力十足放开手脚地赋予它新作的生命力,也没有把它当做完全致敬阿婆的情怀翻拍作。更甚,因为它天然的缺陷——多数人对故事太耳熟能详,而无法当一个单纯的推理故事来拍,以案件谜底为卖点。

 

结果是,原著粉没讨好,不熟悉故事的观众没照顾到。

 

于是,会给好评的就剩三类人:

 

不求甚解的吃瓜群众:喔,结局好炸裂啊,居然凶手是ta!动机好炸裂啊,好感动!

 

情怀粉:给阿婆打call!

 

技术粉:哎呀这个咖的表演,哎呀这个画面,这个戏剧味!

 

哪一种人都没错,但凑到一起,就出来了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尴尬评价。

 

 

最后,如果你问我们值不值得看,我们会说:先看自己是哪一类观众。

 

电影迷、情怀粉、纯看个热闹的,它绝对不会浪费你两个小时时间。原著粉(主要是波洛粉),想看个精彩推理故事的新观众,你需要考虑一下了。




热文推荐



矮人:与精灵可能同祖宗,为什么形象差那么多?


他是微软程序员,用15篇科幻小说征服了全世界

《雷神3》:果然系列最佳,然而”漫威癌“已放弃治疗

《龙珠超》:鸟山明晚节不保几成定局

如果可以选,你想做喰种还是亚人?



架空

奇幻|科幻|悬疑|惊悚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