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联全国最高奖项!电院学子再摘创“芯“之星
8月2至4日,“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决赛在武汉圆满收官,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学子李婕妤、邵琳、苏坤摘得最高奖项创“芯“之星,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五次获得大赛最高奖项。
电院微纳电子学系共有4支队伍进入决赛,除了获得创“芯”之星的队伍以外,其余3支队伍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新思企业专项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何卫锋、绳伟光、陈铭易、魏浩4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序列 | 参赛学生 | 指导教师 | 获得奖项 |
1 | 李婕妤 邵琳 苏坤 | 何卫锋 绳伟光 | 创“芯”之星 |
2 | 高卓 郝禹植 谭鸿剑 | 陈铭易 魏浩 | 全国一等奖 |
3 | 刘悦凯 陈开泉 金逸辰 | 祁亮 | 全国二等奖 |
4 | 曲义洋 朱天堃 刘增达 | 吴校生 | 新思企业专项二等奖 |
创“芯“之星作品介绍
队伍名称:SLS队
队伍成员:
李婕妤(硕博连读四年级),邵琳(硕士二年级),苏坤(大四毕业)
作品名称:
面向边缘设备的高能效专用加速引擎
作品介绍:
随着5G和物联网应用的发展,边缘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和算力需求不断增长。在此情况下,将计算任务分配给边缘端设备来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数据的传输量和响应时间,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然而,大部分边缘端设备的电池容量有限,其硬件芯片的功耗和能效成为其待机工作时间的瓶颈。
本作品面向边缘端设备的高能效计算需求,研究并提出了面向宽工作电压的时序裕量片上推测与自适应压缩、电荷域两相模拟计算两项技术,并开发了相应的高能效原型芯片。在第一项技术中,通过动态感知并推测电路的运行时时序裕量,实现了对芯片悲观时序裕量的自适应压缩。加速引擎原型芯片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将电路性能提升4.2倍、能效提升19.3%。在第二项技术中,通过采用基于电荷域的两相模拟计算策略,有效降低了数模转换开销。原型芯片测试结果表明电路能效提升高达10.7倍。
基于本作品的相关成果,已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6篇,包括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会议ISSCC和顶级期刊JSSC,同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且,本作品的成果受到了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已先后与归芯科技、华为2012实验室网络芯片部门、华为武汉研究所等优秀企业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合作。目前,相关合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参赛作品所提出的两项高能效关键技术
参赛作品总结
全国总决赛答辩现场
SLS团队与指导老师的合影
赛事简介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作为集成电路领域专业赛事,汇聚全国顶尖高校研究生团队以及学业界各方资深嘉宾、评委,为参赛成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创新实践机会与能力展示舞台。
本次创芯大赛全国共有142所高校、889支队伍、3352名师生参赛,决赛共有51所高校的171支队伍入围,实现全国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全覆盖。其中,40支队伍荣获二等奖,16支队伍获得一等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3支队伍荣获本届创芯大赛最高奖“创芯之星”。截至目前,上海交通大学6次参加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其中5次荣获创“芯”之星荣誉称号,获得一等奖共22个,充分体现了微纳电子学系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多年来,电院微纳电子学系面向集成电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产教融合、研教贯通的理念,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训练、突出产教协同育人,全方位培养具有责任担当、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集成电路卓越人才。
点亮“在看”,点赞电院优秀创新实践团队!
来源丨微纳电子学系
文稿丨童晓慧
编辑 | 王睿
责任编辑 | 张悦
2、电院学森计划暑期挑战营圆满落幕!3、电院樊昕昱、何祖源课题组在计算重构光谱测量技术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