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动性”的主要根源

你本善良 2020-09-18


 点击上方"你本善良"可关注我们

你本善良,缘何多病,皆因吃了五毒丸.

古人说:百病由心生!

善人说:怒恨怨恼烦,人生五毒丸,吃半丸就生病,吃一丸就要命。


(1) 遗传因素

  
    通常的理解是父母生理上的某些特征可从子女身上体现出来。然而,子女的性格与气禀性,在很大程度来自于遗传因素的道理,就少有人重视了。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仅举两例,可见一斑。
  
    例一:张某,女,她的大女儿,气质特殊,个性愚鲁,好生闷气,哭起来没完。三、四岁时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她常常无缘无故,偷偷地狠劲掐人一把,掐得别的小孩哇哇大哭,而她却悄悄地跑掉了。父母常常因此向人家赔礼道歉。对孩子虽严加管教,但毫无效果。好象在孩子的心灵中,有长期的积愤没有发泄出去似的。上学以后,性情仍是那样愚顽,有时冬季雪天,她心不顺,便站在雪地里哭,母亲把她拽进屋里,然后她仍回到原处去哭,直到哭够为止。二十岁以后竟成为精神病患者了,严重时,欲持刀行凶,时轻时重,长期不愈。
  
    这孩子为什么有这样性格和禀性,并酿成如此严重后果?只要看看她父母前期生活中的“表演”就清楚了。她父亲原来由农村进入城市,熏染上一些浮薄之习,乃逐渐看不中自己的妻子了,夫妻反目,常闹纠纷,竟发展到对妻子拳脚相加,严重时,打得妻子昏厥倒地,不省人事。以后又闹离婚,离婚后又复婚,如此反复折腾,人为的灾难,笼罩着整个破碎的家庭,妻子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了。殊不知,这些精神上的折磨,正是女孩先天生成的整个阶段,竟为女儿注入了顽劣恶浊的气质,竟而毁了她的一生。但他们夫妻重归于好之后,所生的几个子女,心身均正常。(只是儿子很任性)
  
    例二:孙某,男,他的次子,自幼聪明沉稳,心细多疑,读小学时考试名列前茅。进入初中后,话语逐渐减少,喜离群索居,后来竟发展为抑郁寡欢,闷闷不乐的性格了。进入工厂工作后,过分小心谨慎,有时总考虑别人对他有意见,喜欢独处。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不知要考虑几天几夜。由于狐疑的心理作祟,常常无中生有,烦恼重重,满腹怨气。例如,他的饭盒出锅后,有时别人顺便给他带回来,他竟一口不动,准备带回家去,求人化验一下,惟恐别人给下毒药。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到医院就医。他所认定的事都能找出“原因”和“理由”。精神一旦受到刺激,症状便明显加重。他的这种气质与禀性和先天因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据他父亲回忆,次子先天在母腹形成阶段,适值一九五一年开始的反贪污运动。他父亲当时在某银行任会计,和他一起工作的股长、主管会计等都被隔离审查。因此他虽然知道自己无任何经济问题,但也惶恐不安,成天低头不语,精神上十分紧张,致使妻子也随之日夜不宁,忧虑重重,一旦丈夫下班晚归,她便惊恐万状,痛苦不堪,妊娠期曾因此患病多日。翌年,次子出世。其后来读书、工作时的气质与禀性,不正是他出生前父母精神状态的反映吗。然而孙家另外四个孩子的性格都很正常。从上述二例来看,一个人的性格与禀性的形成,其根源来自先天的遗传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了。这个道理涉及“胎教”,凤仪先生说,讲“母教”不如先讲“教母”,其意义就在此。
  
    (2) 环境熏陶
  
    环境的熏陶是每个人气禀性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道理是明显的。
  
    古人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一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可影响他一生的气质、禀性、品质、情操、能力、作为等等。如生长在富豪家庭的子弟,生长在官宦家庭的子弟,由于父母到处受崇敬,受奉承,子以父荣,因而孩子也有自我高贵感,不好管教;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子弟,多能吃苦,耐劳,有朴素的性格;生长在不和睦的家庭,父母常相吵骂,孩子也必然会说粗言秽语。上学以后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们尤为重要。总之,环境对人的感染是直接的,是最强的。因此,孩子的成长,其气质禀性无不打上环境熏陶的烙印。先生所讲的“教性教命”之说正是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
  
    (3) 宿世业因
  
    宿世的业因是指气禀性形成的较远的根源,即今生的气禀性,是由前生的不良习性与罪业形成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气禀性,是前生的罪业与习气,在今生的赋性中的反映。先生说:“前生的习性就是今生的禀性,今生的习性就是来生的禀性”。这一提法与佛家“业力”的论点是一致的。关于业力问题,我国大学者梁启超先生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一文中有一段颇为详尽的解释,摘录如下:“业梵的名字,音译为’羯磨’。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


                活动反映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运。仅就支配命运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停止活动,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是’色身’(物质所构成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而聚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造业,并不因物质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
  
    业的形象究竟怎么样呢?诸君听说那些收藏宜兴茶壶的人的话吗?茶壶越旧越好,旧茶壶而向来所泡都是好茶则更好。为什么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发生一次变化。茶吃完了,茶叶倒出去,洗得干干净净,表面看来什么都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如此泡过二次三次乃至几十次,每次渍一点,每次渍一点,久而久之,便不放茶叶,拿开水冲进去,不到一会,居然有色有味,可以当茶喝。吃鸦片烟的人亦然,他们最讲究用旧枪旧斗,非此不过瘾,因为旧枪旧斗渍有无穷的烟精。这种茶精烟精,用佛家语,便可说是‘茶业烟业’……”
  
    很明显,禀性是业力的具体反映,所以它的根子是很深的,禀性是天性的大敌,是人的罪根,不仅搅得人们生活不得安宁,且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常常弄得人们痛苦不堪。因此化除禀性,便是拔出人的罪根,是凤仪先生“性理学说”的关键。那么怎样能化除气禀性呢?先生常说“找好处(找他人优点)认不是(认识自己错误)”便是“化性”的捷径


========== END ==========

投稿邮箱: 53283977@qq.com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你本善良

jrbch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国学传统文化,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性理疗,讲病治病,佛法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历史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