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性命双修,从身体到心灵的养生之道

你本善良 2020-09-18

 点击上方"你本善良"可关注我们

你本善良,缘何多病,皆因吃了五毒丸.

古人说:百病由心生!

善人说:怒恨怨恼烦,人生五毒丸,吃半丸就生病,吃一丸就要命。



道教讲究的“ 性命双修” 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追求身心和谐。既要有心灵上的健康,也要有身体上的健康。


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的一大疑难,迄今未获妥善解决。


当前,现象学、医学、生命科学已在此领域取得长足进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身心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甚至很难严格划分身心的界限。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使国人没有走上身心对立的错误道路,这典型地体现在道家养生上:它既推崇精神的修为,又不忽视形体的修炼,两者相辅相成,无一偏废。因此,道家养生与现代科学的前沿存在相合之处,以身体作为心理的物质基础,注重身、心间的良性互动。


人生活在身心的内外往复之间。然而除道家(教)外,以往的各家哲学或宗教常偏重心灵,而忽视、轻视甚至贬低身体的意义。民国学者梁漱溟先生年近不惑方晓悟,道家在人类生活中自有其真价值,并谓之“身学”:“道家为学所重在人身,趋向于此身之灵通而造乎其运用自如之境。”道家(教)的确格外看重身体,并善于从身体入手来解决身心问题。身是心的物质载体,身为本,心为上。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自古以来的道家传统智慧。《黄帝内经》指出,心理活动是由身体产生的,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还主张脏腑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


身体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状态,甚至人生命运。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之所以能凭借顽强意志创造奇迹,正是其意志所属的脏腑核心功能健全。体若不健,心必难宁,这在生活和科学上已不断被证实。


若无好身体,无论如何开朗,也会意志消沉;再怎么努力,终究一空。有人认为,作为脑力工作者,肢体发达与否无所谓。其实,就连教书这类似乎不用体力的活,也同样需要健康的体魄,如此才能带来平和的心态。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物质或能量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们有时会闪出一些邪恶的念头?这是因为其背后有种负面的能量,或所谓邪气,若将邪气清除出去,邪念自然就没了。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身心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生存焦虑。对于这类身心疾病,西方医学已难于应付。面对诸多心理问题,现代心理学亦颇感棘手。


其实,许多心理疾病不只是由主观因素所致,很多是由生理问题引发。像抑郁症,就多由身体的失序而导致心绪的紊乱。因此,除了心病治心、身病治身的老路之外,心病由治身入手,身病由治心入手,或者身心同时兼治,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传统心学养生从最高的统一原则出发,先建立一个心性形上学以提升人的境界,进而通过心力来调节身体。道家则在融摄心学的同时,注重从下向上的身学路径,以实现由身体到心灵的升华。


这两种路径分别适用于世上“境随心转”和“心随境转”的两类人,但前者极其难得,后者则占绝大多数。后者的身学路径与现代思维模式颇为一致。


就现代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区别,美国哲学家丹尼特比喻是吊车型,前者是举重机型。


心学与身学正好对应以上两种思维模式,它们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对立统一,互为其根,最终目标都是提升身心和谐的境界。其结果虽一致,过程却不同——吊车型思维往往需要做过多假设,这就导致其路径往往并不顺畅;举重机型思维则从身体的本质需求出发,由低到高地逐步推进(如精气神依次转化),不需要做太多假设,这就导致其技术更为牢靠,道路更为通畅。


道家养生,是一种在身心和谐的基础上,与自然、社会融洽相处的健康生活方式。它理念先进,同时兼具现代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在当代呈现出新的活力。


========== END ==========

投稿邮箱: 53283977@qq.com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你本善良

jrbch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国学传统文化,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性理疗,讲病治病,佛法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历史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