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的喜悦

你本善良 2020-09-18

 点击上方"你本善良"可关注我们

你本善良,缘何多病,皆因吃了五毒丸.

古人说:百病由心生!

善人说:怒恨怨恼烦,人生五毒丸,吃半丸就生病,吃一丸就要命。

  人做事的动机有三种,灵性、心理、和物质。物质动机往往是,我不好,你好,所以我要好,在这里,人们往往用头脑;心理动机往往是,你好,我要更好,人们往往用情绪;灵性动机,是我要我好,你好,世界也好,人们往往用直觉灵感。只有灵性动机是不会左右为难的,灵性动机会带给你内心最大的安定。所以说定能生慧,但慧也能生定,所以要定慧双修。根据灵性动机生活,会感觉到神圣感的增加,会越来越活出你的神圣自我。


  用灵性动机活出神圣自我,同时就会有更多觉察、观照。而如果不是灵性动机,人会贬低自己,也会降低自己的觉知。你活着的重点是,了解你自己——了解心,爱。


  如此,所有的问题都将解决。你的念头是种子,你的生活只是它的开花。善念,开出玫瑰;恶念,变成肿瘤。请记住这心性的定律。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是一个孤立的人,如果你现在身边总有人在依赖你,你需要考虑的是:是不是你的孤立造成了他们的依赖?你真的享受这种局面吗?或者,其实你也很像依赖他人?而在关系中,依赖与孤立可以相互转化。当转化发生时,关系中的双方都获得了更大的成长。


  如果你造一座房子需要学过建筑,如果你给人看病需要学过医学,如果你要开飞机需要先学过如何开飞机,如果你造原子弹需要学过造原子弹的过程,那为什么你从来没有学过怎么过你的生命,就开始过你的生命,


  如果我们的养育者,就是我们的父母,可以允许我们的灵魂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可以允许我们可以体验自己内在的感觉,我们就可以保有和内在灵性的连接。就像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萨提亚所说的,如果你可以让一个小孩子有一下五种自由,小孩子就能保有自己的灵性, 第一,有看和听他自己所看所听的,而不是父母认为他们应该看和听的自由; 第二,有让小孩子想他们所想的,而不是想父母认为应该想的自由; 第三,有让小孩子感受他们所感受的,而不是感受父母觉得应该感受的; 第四,要他们所要的,而不是父母认为他们应该要的; 第五,想象他们所想象的,而不是父母,认为他们应该想象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亲自的经验,尊重自己的内心来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命和使命。



  人之所以有缺点是因为他没有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对他没需求他就没缺点了。他没有办法满足你的需要,你才觉得有缺点,有缺点就会吵架。你脑子里有一个直尺,她脑子里的是三角板,然后你让他变成直尺,他让你变成三角板,我听过关于爱一个最美的表达,就是我不需要你变成任何别的人的样子,我只希望你是你。你所有的快乐、悲伤、烦恼、痛苦都是我爱的,因为那都是你。


  帮助你重新回到合一状态,重新让自己的人生开始流动。开始变得容易。开始有更多的快乐和成功。 如何做呢?就是觉察,我们原来有合一的状态,但是后来分裂了,我们就看不到,感觉不到那个合一的完整了,合一状态就像光明,分裂就像黑暗。怎么样回到合一,我们不需要去对抗分裂,不需要对抗那个黑暗,只需要把光明放进去就可以了。只要看清我们是怎样分裂的,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情绪,信念,行为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怎样的所思所想的习惯,造成了我们内心的分裂状态,只要能够看穿、看透、看破这些心灵运作,我们自然就可以回到合一的状态。你的内在光明就是你的觉察。生命中所有问题,只是因为觉察力还不够,如何让一个人深刻觉察和改变自己,并且获得自己以后生命中以自己为师,自我觉察,觉醒,觉悟的能力?如何探索心灵里的阴阳能量?如何探索心灵里的五行能量?如何探索一个人的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灵性意识?一个人通过自我觉察,自我探索生命才会飞跃式的蜕变和成长!


  “正如道家所认为的阴阳之道,在我们身上,也同时并存着两种此消彼长,互相支持而又制约的力量:控制与放下。


  控制是阳刚的力量,它代表了供给,向上,操控。


  放下则是阴柔的代表,它意味着放下,感觉,退却,消极,静止。


  让我们来回顾自己是如何与这两种力量相处的吧:当我们还是胎儿的时候,在母亲的子宫里,我们不需要控制就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那个时候的我们是全然的阴(放下),我们不需要任何的控制就可以得到全部的满足。然而,好景不常,从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刻开始,我们从一个胎儿变成婴儿,婴儿不得不向这个世界敞开他全部的需求。可遗憾的是,受到种种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局限,世界并不能完全无条件地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于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们不断寻找,尝试着操控这个世界的方法:我们开始哭,闹,笑,讨好……我们用各种手段来控制环境,满足自身的需求。


  当我们开始这样做时,我们就开始学习与掌握控制这种阳刚的力量。于是,阴和阳同时在我们的内心存在着,我们开始成为一体的两面,而生命不再是母体中单纯的唯一,它开始呈现出一体的多面性。


  可惜的是,社会或环境往往会让我们更加地走向控制,控制让我们不去经验我们的感觉。一方面,我们控制别人:父母,爱人,孩子,同事……另一方面,我们也控制自己:我们的身体,情绪。


  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情绪都当成自己之外的东西,物化地看待它们,并用各种手段来操控它们。


  于是,我们变成了自己的异乡人。我们的身体,心灵,变成了我们之外的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受到父母,世界很好的照顾,外在世界也能够理解我们的感受的话,或者我们经常能和我们的感受沟通,联结,允许我们去感受我们的感受的话,我们就可以在阴阳--即控制和放下的能量之间更好地感受自己,取得很好的平衡。


  可惜的是,往往由于我们的父母他们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再加上父母生活的压力与疏忽,很难向小孩子提供一个既能充分感受自己的感受,同时又能发展自己操控能力的环境。


  所以,成长中,我们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地学会了控制这种向上,操控,供给的能量。而放下(即感受自己)这种阴柔的能量却越来越弱。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是受到威胁的情况:从小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结果我们敞开的时间越长,则痛苦越剧烈。


  痛苦让我们不去感觉自己的感觉,痛苦让我们只能去操控和控制。我们越不能控制外界,我们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的力量就越大。我们就越痛苦;我们越痛苦,我们就越去操控自己的身体,情绪……我们进去一个坏的循环里。


  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法则告诉我们:在宇宙中,能量是不能被控制和消灭的,我们在这个地方把它按下去,它就一定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冒出来。情绪需要接触和转化。


  所以当我们长大,受到社会价值观,家庭的教导:哭是不好的(男儿有泪不轻弹),有情绪是不好的,于是更加强了我们需要控制的思维惯性;


  我们控制自己的爱人,家人,要他/她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人;


  我们控制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期望……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回来看看我们的内心,看看自己是不是陷入到一定要控制环境来让自己觉得安全,需要有更多的物质才能让自己快乐。我们对物质上瘾:吸烟,吸毒……是不是需要躲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才能感觉自己真实的存在,感觉舒服?


  当你把这些力量放在外界的条件时,我们称之为“外界权能”:你必须要怎样,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安全,有力量,而当你跟自己相处或离开那些角色时,或者不去吸毒,不贪食,不去苦苦求得财富……你就会觉得人生一点意义都没有。



  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找回我们内在的力量。


  西方科学关注有濒死体验的人,在死前看到的就是他人生中最留恋的片段。当他们被挽救回来后,他们都提供一段相似的经历:在濒死的刹那,他们的人生经验像电影一幕幕浮现。而他们记起来的是,是生命中最深刻的经验:那些最深刻的悲伤,那些最喜悦的时刻,那些最让人激动的瞬间,那些让人落泪的片段……


  有人经常问:自己生命价值在哪里?


  也许是时候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了,让我们好好地去与当下相处,与自己的感受相处,与自己的身体相处。我们需要像潜水一样,潜入到自己的生命,心灵的深处,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有重量。


  这一刻,我想你跟我一起做一个想像:想像把自己的灵魂放在一个盒子里,在濒死那一刻,我们自己去称一称这一刻灵魂的重量。


  请自问:这个盒子里的灵魂是丰富多彩还是苍白无力?是值得落泪,还是穿越生命后的喜悦?是麻醉假装让自己轻松?还是……


  借这样的一个假想与自我反省,让我们得到一个机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如果再回到现在这个时刻,也可以考察一下自己的心:你的身体就是你的空房子,你看到了自己多少时候是为了逃避自己的悲伤,愤怒而去成为一个工作狂,成为一个上瘾着,情绪失控的人?多少时候,人们夜夜笙歌,置自己的身体,健康于不顾,只是因为害怕与自己独处?那些谈恋爱上瘾的人,那些沉溺于亲密关系中,必须要让人陪的人,他们内心的房子与灵魂的重量又是怎样的?


  《道德经》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交感,万物生焉”。 


  中国强调中庸。我们认为,阴与阳的平衡的中庸状态就需要我们把自己阴柔的能量也找回来:那就是感受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我们懂得去经验自己孤独,悲伤,痛苦的能力。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和情感,允许自己去经历这些情绪和情感。让自己是坚强的同时,也允许自己偶尔是脆弱的。让自己是快乐的,也允许自己偶尔是悲伤的。让自己是平静的,也允许自己偶尔是可以愤怒的。


  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有白天黑夜,生老病死,人生也因为有这样的丰富,方能让我们觉得此生并不虚度。当人生老去,经历变故时,我们不是一定要假装自己坚强,事情不存在,我们也不需要假装自己永远年轻貌美,不会老去……我们可以好好地跟这个片刻相处,去经验,去体验。


  带着我们的控制和放下,让阴与阳自然地在我们身体与心中流动吧。经历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深度的,丰厚的人生。”


========== END ==========

投稿邮箱: 53283977@qq.com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你本善良

jrbch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国学传统文化,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性理疗,讲病治病,佛法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历史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