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禀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本善良 2020-09-18


 点击上方"你本善良"可关注我们

你本善良,缘何多病,皆因吃了五毒丸.

古人说:百病由心生!

善人说:怒恨怨恼烦,人生五毒丸,吃半丸就生病,吃一丸就要命。

一是遗传因素。通常的理解是父母生理上的某些特征可从子女身上体现出来。然而,子女的性格与气禀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遗素的道理,就少有人重视了。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仅举一例,可见一斑。


  张某,女,她的大女儿,气质特殊,个性愚鲁,好生闷气,哭起来没完。三、四岁时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时,她常常无缘无故,偷偷地狠劲掐人一把,掐得别的小孩哇哇大哭,而她却悄悄的跑掉了。父母常因此向人家赔礼道歉。对孩子虽严加管教,但毫无效果。好像在孩了的心灵中,有长期的积愤没有发泄出去似的。上学以后,性情仍是那样愚顽。有时冬季雪天,她心不顺,便站在雪地里哭,母亲把她拽进屋里,然后她仍回到原处去哭,直到哭够为止。二十岁以后,竟成精神病患者了,严重时,欲持刀行凶,时轻时重,长期不愈。


  这孩子为什么有这样性格和禀性,并酿成如此严重后果?只要看看她父母前期生活中的“表演”就清楚了。她父亲原来由农村进入城市,熏染上一些浮薄之习,便逐渐看不中自己的妻子了,夫妻反目,常闹纠纷,竟发展到对妻子拳脚相加,严重时,打得妻子昏厥倒地,不省人事。以后又闹离婚,离婚后又复婚,如此反复折腾,人为的灾难气氛,笼罩着整个破碎的家庭。妻子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了。


  殊不知,这些精神上的折磨,正是这个女孩先天生成的整个阶段,无形中为女儿注入了顽劣恶浊的气质,竟而毁了她的一生。但他们夫妻重归于好之后,所生的几个子女,心身均正常。


  从上述例子来看,一个人的性格与气禀性的形成,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先天的遗传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了。这个道理涉及“胎教”。凤仪先生说,讲“母教”不如先讲“教母”,其意义就在此。(可详见本书“胎教”部分)。

 

  二是环境熏陶。环境的熏陶是每个人气禀性形成另一个重要原因,其道理是明显的。古人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一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可影响他一生的气质、禀性、品质、情操、能力、作为,等等。


  如生长在富豪家庭的子弟,生长在官宦家庭的子弟,由于父母到处受崇敬,受奉承,子以父荣,因而孩子也有自我高贵感,不好管教;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子弟,多能吃苦、耐劳,有朴素的性格;生长在不和睦的家庭,父母常相吵骂,孩子也必然好说粗言秽语。上学以后,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们尤为重要。总之,环境对人的感染力是直接的,是最强的。因此,孩子的成长,其气质禀性无不打上环境熏陶的烙印。

 

  三是宿世业因。宿世的业因是指气禀性形成的较远的根源。即今生的气禀性,是由前生的不良习性和罪业形成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气禀性,是前生的罪业与习气在今生的赋性中的反映。凤仪先生说:“前生的习性就是今生的禀性,今生的习性就是来生的禀性”。这一提法与佛家“业力”的论点是一致的。


  关于业力问题,我国著名大学者梁启超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一文中有一段颇为精辟的解释,摘录如下:

  “业梵的名字,音译为‘羯磨’。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反映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运。仅就支配命运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停止活动。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是‘色身’(物质所构成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而聚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个人造业,并不因物质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的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


  很明显,禀性是业力的具体反映,所以它的根子是很深的,禀性是天性的大敌,是人的罪根,不仅搅得人们生活不安宁,且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常常弄得人们痛苦不堪。因此,化除禀性,便是拔出人的罪根,是凤仪先生“性理学说”的关键。那么怎样能化除禀性呢?先生常说“找好处”(找他人的优点),“认不是”(认识自己错误),认因果(认清对方犯错误的根源),便是“化性”的关键。

========== END ==========

投稿邮箱: 53283977@qq.com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你本善良

jrbch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国学传统文化,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性理疗,讲病治病,佛法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历史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