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

你本善良 2020-09-18


 点击上方"你本善良"可关注我们

你本善良,缘何多病,皆因吃了五毒丸.

古人说:百病由心生!

善人说:怒恨怨恼烦,人生五毒丸,吃半丸就生病,吃一丸就要命。

志界—四大界

  志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先生说:“志界的本性如如不动,光明澄澈,无人无我,一切无说,无为无不为的”。太上忘情,至人无心,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心中只有众人,而无自己,毫无气火与阴私。其心愿是托起世上的愚人,使之成佛。志界纯阳无阴(非生理上的阴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达到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圣佛境界。故曰志界是佛国。

 

  因为志界具有大智慧,看破一切,达透因果,所以“如如不动”。他从不为自己打算,不为外境所转移,无我相,无人相。看见众人好,他发欢喜心,看见众人有过错,他发慈悲心,绝不怨人,没有贪妄之心,所以才说“纯阳无阴”,“一切无说”。

 

  志界对后天的财势名利毫无作为,从形象上看,是无为的,但在先天上,却有无穷的能量,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志界包涵非常广泛。凡是超出气数、了生脱死者;都可归入志界。志界即是佛界。志界的究竟,便是佛果的圆成。当然,志界里还可分许多层次。不过,能经常以志为人的,可称为“志界人”,但距“志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佛家有一句名言,叫作“人成即佛成”。先生主张,伦常道有缺陷,人道不圆满,是绝达不到志界的。所以先生一贯教人以“尽伦立命,死心化性”为成圣成佛的必由之路。志界是三界合一升华的结果。

 

  先生说:“志诚感佛”。志是成佛的根,志真诚了,自然与佛相通。这是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有亲自体验的。他三十五岁救杨柏时,大彻大悟,守坟时,诸佛诸祖都来相会,正是志诚的感通。

 

  “志界无心”做了好事,并没有存我要做好事的念头,正是无心为善的“善”,因而无求人知或求报酬之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志界人的本色,但并不为了“成仁”而杀身,也不是为了“取义”而舍生,认为这是分内的事,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说以志行事是真的。所谓真就真在“无心”上。

 

  “世界没好就是我没好”是先生常用以自责的。这正是认世界的“不是”。他以拯救世人为己任,这是志界的胸怀,是大慈大悲的体现。菩萨从不责备世人过,见世人有过错,他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先生说:“达到认不是的真处就是佛国”。便是此意。

 

  先生说:“佛居在低处”。因为志界是托底的,所以常常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先生为了潜心求道,考察民情,寻觅知音,曾乞讨访道。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世人,以乞食为生。《金刚经》开宗明义便让我们知道“世尊乞食于舍卫大城”。这是有力地说明了真正学道,修道者,必须“矮到底、穷到底”(尤其是要从内心里),要和荣华富贵名利地位的思想彻底绝裂,常常和下层社会人打交道,“托起愚人”。这乃是志界的一大特色。所以先生说:“我翻世界(彻底改造社会)以李永成(最愚笨的人)打底。”

 

  志界人是“太上忘情”。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冷漠无情,不关心他人。但他所关心的是全面的,是关心他人的心性,不单纯关心人身界,而是关心人的三界(性、心、身),所以往往不易被人感觉到。

 

  人生处在极度艰难的时候,甚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进也不能,退也不成的境地,惟一出路,便是用“志”。定在志上,巍巍不动,内心有正确的主宰,毫无妄贪妄求之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正义坚持到底,不动摇、不退转。如此方能显出志界人的价值。所以先生说:“志是擎天柱,志是降魔杵”。

 

  生死别离是世人最大的痛苦,但又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而志界人对此却看得很平淡,处之泰然,认为这是大自然之规律。再美满的家庭和好的夫妻,总是有离别的一天,世上没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况且用“生死一如”因果规律的观点来看,生死聚散是有一定因缘的,是正常现象。有生必有死,而死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实际上,宇宙大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何必啼号哭泣,痛不欲生!所以志界人能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其处世的心理和生活情态,往往与常人相反,故不易被人们所理解。

 

  先生说:“真到志界,半点气火也没有,只剩真乐了”。这是“去习性、化禀性,止宿命,了阴命”,不断拨阴取阳,提高精神境界的结果。

 

  世俗之乐是着意在“有”字上,“有”必然有得有失。而志界之乐是落实在“无”字上,一切皆无,与世界合一,当然就没有得失了。世俗之乐正因为“有”,有财产、有名利、有地位,有权势等等,心上的压力重重,患得患失,所以乐后必苦。而志界人的心里,不仅无权无位,无财无势,连“我”都无,“本来无一物”,当然也就无任何挂碍了,无挂碍,自会清净圆明,永葆其乐。孔子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正是体现了志界人的真乐。

 

  “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真,就是佛了。”是先生教导后学们学道学佛的基本纲领。换言之,即是存志界心,说志界话,行志界事,就是志界了。当然不是像说的那么简单,必须经过刻苦的修学与磨练,严格的要求与考验,使自己的生命造就成为佛的样子,自然就是佛了。这主要说明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必须达到相当高的精神境界,才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死后成佛,必须活着的时候,就达到佛的境界,不求死后成佛,也必然是佛了。如果生前仍然贪恋尘缘,烦恼未断,因果不了,尽管你下过什么样的“功夫”,妄想死后成佛,那是自欺欺人,断难如愿的。

 

  古往今来,人类发展史中,总有一些超常的觉者,他们不仅是做人的榜样,更为人类踩出一条通往超凡入圣的途径。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他们是志界的典范。先生说:“五教的圣人,没有不是拿志当人的。像孔子困于拜蔡,仍然坦然自如,弦歌不辍,正是用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日复活,仍救世人;释迦牟尼过去世被人割解肢体,还是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神,各教主不都是相同的吗。我常说五教一家,正是说他们的精神是相同的啊!”

 

  凤仪学说,初读起一,似乎理论广博,却语言浅俗,然而通读起来,可发现其学说确是有完整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可使人臻于至善。那么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在学习本篇时,便可领悟,其核心就是四大界中的“志”。这个“志”不仅是目的,同时也包涵着原则、途径和方法,是先生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随地用“志”来衡量自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先生说:“我平常是自守用志,待人用意”。

========== END ==========

投稿邮箱: 53283977@qq.com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你本善良

jrbch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国学传统文化,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性理疗,讲病治病,佛法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历史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