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言行录-59-整风俗

你本善良 2020-09-18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王善人71

 

整风俗

 

  王善人说:“世间最苦的是寡妇,古时丈夫死了,女人以守节为贤,那也不合道,有该守的,有不该守的,若是公婆年老,无人侍奉,儿女年幼,无人抚养,或是性好清静,可以守节。如果公婆年壮,又有叔伯,再没儿女,自己又年轻,可以不守。要是舍不得富贵,那是守财。改嫁怕受苦的,叫做守身。如果整天苦恼,疾病缠身,就是守苦啦!必须行道,才算守节。”




倡立安老所

 

  王善人曾说:“我在早年迎养我爷爷时,就深知世上唯有老年人是最苦的,所以我才那样对待我爷爷。我常想——怎样能让老人养生,心性又能安静,实现‘老者安之’的古训呢?我七十一岁那年,终于找到了办法。这年七月王占惠照我的办法,在怀德县范家屯成立了第一处安老所。王占惠学古人‘王华买老子’办安老所,这正是借假修真。”


  此风一开,不到三年就有陶复初在郑家屯、张子嘉在昌图县和沈阳、四平、铁岭等地方,成立了六十多处安老所。此后做公益,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一些老人有了安身之处。尤其是那些无子女的孤苦老人,生活有了着落,而且每天利用早晚课的时间研究性命之学,并可做一些轻微的劳动,活动筋骨。饮食起居,衣服洗涤,都是尽义务的专人负责。


  王善人又说:“安老所的老人,长期闲居,日久成了废人了。我想将来每隔二十里设一处安老所。每处预备三五间房子,安排立业人,一面过家,种一两晌地,一面办安老所。来了老人就住下,吃家常便饭。假如一个月伙食费是三元钱,一宿两餐就给一角钱。安老的人有活计就做一点,附近的住户有活计,也可帮助去做。乐意走就走,乐意住就住。在这处这样,到那处也这样,所花的钱数,也是在家过活的那些费用;所处的环境也和在家一样。这样做虽然出去千里,也还象在家一样,不正是天下为家吗?安老所里的办事人,也是悠然自得,来一位老人,也就象家人一样看待。有舍米或舍被褥的,也可以收下。能这样,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行时时之方便,做种种之善功,这才叫做立业世界啊!”还说:“专依靠善东们施舍,终有供给不起的那一天,不是常道;要象一般旅行家那样,花若干钱,也不是常道。假设这些老人都是立业人,有立业手折,到处可以支款,足够自给。照这样说,既不累人,也不累己,这是至平至常的道。”还说:“至于村中有难苦的老人,也叫他们入安老所。拿不起伙费,由村民向各家求援,四、五十元一年就够了,使他不去行乞要饭,功德才大呢!我想要重安世界,另立人根,为整个世界作打算,所以计划的都是常道啊!我今后专救老人,我走着办,这是又缩回来,正是归根复命。比如夏至之后,天气就要往回缩了,天气渐短,循环不已,气数才不穷啊!”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