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人为何教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你本善良 2020-09-18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首先是让我们“明明德”的。这个明德,本善的人性,通常并不彰显。前面我们说了,解决问题要从因上着手,大家没有不认同的,这是明德的作用。


但是真正遇到问题了,比如医生在检查疾病的时候,你看他是找病的因还是找病的果呢?有几个是坚持正本清源的呢?说明我们凡人脑子里面有太多的垃圾。学大学之道,目的就在于清除这些垃圾。那么,这些垃圾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障碍了我们本善的人性呢?是利益,是欲望,是贪嗔痴的习气。老祖宗说,利令智昏。一语道破天机。为什么会先污染后治理?先污染是为了眼前利益,后治理还是为了眼前利益,只要眼前利益看不破,治理也治不到哪里去,只是比不治理好一点罢了。


“明明德”之后就是“亲民”。宋儒将“亲民”解释成“新民”,也好,但是没有必要。“亲民”本身就说得通。“亲”就是亲近,“民”是指的所有的人。我们可以跟所有的人打交道,可以亲近所有的人,可以影响所有的人,而不被别人影响。


但这里要搞清楚,一定要在“明明德”以后才能“亲民”。熟悉《弟子规》的同学知道,《弟子规》不是教我们“亲民”,而是教我们“亲仁”,一定要亲近仁德的人。


用佛家话说,就是“亲近善知识”。要知道,仁德的人、善知识在这个社会上是极少的。《弟子规》告诉我们,“流俗众,仁者希。”一般的人我们不能够亲近他们。那应该怎么样呢?对于一般的人,孔老夫子告诉我们,要“敬而远之”。


《论语》里面讲“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务民之义”,一些注本解释得比较复杂,在我看来很简单:“务民”就是为社会大众做事,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要义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敬鬼神而远之”,要像对鬼神的态度一样。首先你要礼敬他,对所有的人我们都要尊重他们,不可以傲慢,一定要敬;但是又要远,不要受他的影响,因为他是俗人,没有学经典,不是善知识。《弟子规》告诉我们,“非圣书,屏勿视”,不是圣贤书不能看。即便看了,也不要受它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在什么时候可以“亲民”呢?“明明德”以后,也就是我们已经觉悟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有能力了,可以不必跟人保持距离,可以和光同尘了。平时我们要注意对人尊重,但是内心里面要保持距离,不要受他的影响,不要受他的污染。


“明明德”以后不仅可以“亲民”,而且应该“亲民”,因为你亲民了才能治国平天下。但“明明德”之前不行。我们古人教孩子打基础的时候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窗外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没有能力去处理它,想也是胡思乱想。圣贤书还没有读懂,我们怎么能明白呢?但是现在人不一样,啥都不懂,但是就喜欢关心国家大事,动不动就要游行。明明是国家外交部门要处理的事,我们非要去掺和一下。一会儿到日本使馆去抗议,一会儿要到法国使馆去抗议,其实是给国家添乱。


我们在基层,许多信息根本就不了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老祖宗的教诫。我们自己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掉,为国家做事要看国家是不是需要,是不是在召唤。“父母呼,应勿缓”,“国家呼,应勿缓”,没呼的时候不要乱应。我们自己要先“明明德”,以后才能出来做事。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