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辛:身心轻安

你本善良 2020-09-18


推荐序:本文字数大概10000,我并不知道你要读多久。我第一次阅读时就很喜欢。我们总说身心灵是一体的,而在李辛老师的很多文章里,内容的起点是身体,随后清晰指出了身心疾病或不适背后的心理和灵性状态,甚至群体同性和集体意识,并提供大量成功案例,平实而接地气,这正是身心灵一体的实证。


这和这几年来我们做身心灵工作的经验和感受一致。最开始我们偏向在心灵和灵性这个维度去做“人的发展和进化”的工作。后来发现运动,身体的疏通,功法对心灵成长有明显的助益,于是在课程中也逐渐增加了这类练习。这篇文章从中医的角度来谈人的发展,思路就更完整了。


花了2天时间编辑,在这过程中,我把每段话过了几遍,又回到李辛老师的空间去看连载的全文,更多细微的感受产生了。能感觉到,有些句子对我来说还只是句子,有些话能打到身上,有些话打在心上。很多句子,都是金句。


这篇文章内质丰富。建议收藏。今天正好看到路新宇医师的文章《把心安下来,疾病就有它的去路》,讲到他某天身体不适,随手翻了《王凤仪启示录》,不久身体排出大量痰。后来猜测是早晨看的某一句话,感动了他或打动了他,一瞬间让心明了,所以当心明了的那一刹那,脏腑功能就回归了,身体自动调整。


从今天开始我要猫冬了,做做无用之事。更新不定时。我已经在平台里安放了很多内容,关注本平台后点击底下导航栏就能查看,或查看历史消息。


我心安处,天清地宁,祝福你,祝福我自己!

赛娅于云南大理

单一刻板化的生活模式

还有一个是最近的案子,后来她的好转跟学太极有关系,夫妻俩都是有抑郁症,先生是电脑公司高管,她是银行高管。

先生差不多在五年前进入抑郁的状态,但他很明智,停下来休息,给自己空间,然后锻炼身体。先生的抑郁症原因,实际上是进入了一种单一刻板化的生活模式。他从小一直是第一名,三好学生,一直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比如作为心理医生跟他对话的时候,我常常有点挫败感,我说的很多东西不起作用,这有点像我给他一杯茶,他完全没看见,因为他一直在看着这支录音笔。他只看只听只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非常单一的视角。

所以当他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其实身后就有太多的东西被忽略掉了,而这些被他忽略掉的东西,把他又拉了下来。这是老天的安排,让我们的生命能够更均匀调和,更脚踏实地一些。

他太太是另外一种情况,性格很好,脸圆圆的很柔和,非常顺从。但是呢,她有大量的情感力量,又非常清晰,我在跟她对话的时候,她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我奇怪,作为一个银行高管,为什么她会那么畏缩,而且在对话过程中,她大部分时间有一种微微的恐惧状态。

我说,我直接问你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回答,是有关你的隐私。你小时候跟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他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吗?

她开始流眼泪,她说,我的爸爸永远都是很强悍的,我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他很少把自己的内心显现出来,对她从小就有很多的要求,带着负面的心态要求女儿,她从小就是很小心地待在家里,跟他相处时的心理状态是,别有哪句话惹到他,他会跳起来。就是这个模式,深深地印入了她内心的程序。

我就开玩笑说,所以你找了个差不多的老公,只是脾气好一点,但是相同的部分是,只听只说只想只接受只交流他愿意交流的。所以,她内心和思想中堆积了大量的东西无法流通。

你们学过《伤寒论》,这是什么状态?还记得吗?太阴,壅滞。所以她的体型也是这样的,脸也是这样的。

我通过跟她对话,跟她先生对话,让她和她先生对话,我教她如何能够真实的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把心里话说出来很重要,哪怕对方一开始会不习惯,会有点不高兴,你自己要先适应,允许别人不高兴的这种感觉,对于始终不敢表达自己的人来说,敢于让别人不高兴是需要的。因为真实比虚假更重要。

她会定期给我写信,过了大概有一个多月,她又给我写信。她的状态基本上出来了。这么一个内在的程序,她转化了。这个程序不转化,你再给她吃中药、扎针灸,其实没有太多意义。

运动与阳气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她听了我的建议,来练拳。为什么很重要?练了拳之后,她就有阳气了。她原来的那个状态,即使我激发她,即使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她还是害怕,她没有这股勇气,勇气是依靠阳气支持的,但她练了拳之后,她有这个气了。身心是一体的,有了这个气之后,她才有可能突破她旧有的模式。

我过去治疗抑郁症的经验,就是要求他们必须要有定量的体育运动,跑步,最好是武术。我原来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第一次我跟病人说你要运动,第二次她来了,我很清楚她没有运动,我会跟她说,如果你还是没有运动,就不要挂我的号了。我对病人这方面蛮严厉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好得非常快。

这个经验是怎么来的呢?1999年,我的老师李慧吉先生和师母武成教授,他们夫妻俩都是中国心身医学学科的创始人,他们是中医,也跨界。当时师母所在的天津中医研究院的附属医院有一个中国唯一的心身内科,有大量的心理生理的失调案例。

我在实习的时候,发现那里有大量的抑郁症患者。当时诊所的模式是先做量表,电脑上做完量表就会有个诊断,诊断完了之后,会有心理咨询交流,然后主要以汤药治疗,但我感觉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

后来我跟老师关系熟了,他也信任我,我说老师啊,那边有一个空房间,能不能让我来做一些辅助治疗?这样还能够增加科室的收入。

怎么把这个小房间用起来呢?里面有两张床,我就买了一些艾灸盒子,再要了一口电炒锅和十斤盐,还有五个棉布袋子,病人来了之后,我“咣咣咣”地给他炒盐,炒了盐之后给他热敷。这个收入比开汤药收入还要高一点,其实也就二三十块,在当时算蛮高的了,而且这么一个实习的机会,让我发现这些辅助治疗的效果真是非常好。

后来老师又给我机会,可以开一些方子,那就我开一些《伤寒论》里面助阳气的药。抑郁症,阳虚和痰湿的很多,焦虑症有不少是厥阴状态,抑郁症阶段阳气还没有耗得很厉害,焦虑症耗得很严重。

在中医来看,焦虑症和躁郁综合症属于同一类,那个火苗啊,其实已经在晃动了,油已经没有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呢,其实是重新在聚能的阶段,聚到一定时候呢,就开始狂躁了,然后狂躁完了,消耗完了,又从暂时的阳明、少阳、太阳,“哐当”掉到厥阴了,躁郁就是这么一个两极摇摆的状态。

我发现,这个跟文化的差异也有关系,这也是心理学很关注的。同样处于低能量的状态,社会文化中追求完美的人群,更容易得躁郁症。要努力,要表现得很好,给生活安排了大量的社交。

在我的病人里,我发现有一批生活基础好的,但是性格偏强,意志力也过强的人也容易得躁郁综合症,因为他必须坚持撑着,最后就耗光了。像我这种意志力不那么强的,一般到抑郁症就可以了。很有意思。

我讲这些例子,意思就说,一个心理医生,一个医生面对所谓的抑郁症,入手的方法有各种可能性,千万不要只从一个方向去考虑。


完整意义上的心理治疗

最后一个案例,2013年,我在瑞士,去参加一个国际年会,给那里的自然医学的医生们做一个主题演讲。我的好朋友在哥伦比亚医疗中心做医生,那里和这里(黄山平源堂)很像,也是全玻璃的,是瑞士最大的一个自然医学中心,它也有测脉轮能量的。

当时那位病人找我的朋友看了大概有6个月,主要是扎针灸和吃中药,但是改善不明显,我朋友就事先征得病人的同意,问他愿不愿跟一个中国来的医生聊一聊。我们当时预计聊1个小时。

那位病人是一个40岁左右的先生,体型有点像钟老师,稍小一些,练合气道的,身体非常好,很壮实,他还是摄影师,非常敏感,意志力很强。他坐在那里,能感觉他的力量很强,他可能没有学中国的太极功夫,学太极的会柔一点。

他的主要问题是睡不着觉,而且每天半夜会大量出汗。我们《伤寒论》学过的吧?夜半为阖,出汗是身体能量过高的排泄反应。他头痛,人际和广场焦虑,还有轻微的幽闭恐惧,就是到了人太多的和单独在狭小空间的时候他都会很紧张,喘不过气来。他的感情生活很不稳定,跟女朋友的交流好像总是不能深入,他说每次到了大概6个月左右的时候,关系好像就会断掉,双方无法再深入下去了。

这些相,在显示出什么问题呢?他的身体很强,但是他已经很久没有去练武术,很久没有运动了,身体里大量的能量无法正常流通,情感方面也有大量的能量无法正常流通,然后他跟我的交流,他跟女朋友的交流,都只是属于表层交流,表层交流是需要的,但只有表层交流,就会有大量的问题堆在身心的内部处理不了。

这个大家有体会吧?我们的家庭当中总是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了已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但永远都解决不了,大家都在讨论或者甚至已经不讨论了,这些东西厚厚地积累着,这其实往往是整个家族相关人员生病的很大原因。所以,不是光是做好人就行,要做一个明智的、勇敢表达的、勇于澄清的人。

他跟女朋友的交流不能深入,后来再往前问,他从小跟他的家庭也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所以他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能正常跟社会交流的能力。但身体很好,情感很强,练过武术,现在又不练了,能量都闷在里边,然后,他又是在西方,一个崇尚独立的社会文化。

我跟他开玩笑,我说你要是生活在过去的印第安部落或者是西藏,你的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或者要是到墨西哥也没有问题。什么意思呢?因为他是在瑞士,那个环境太nice了,太好了,每个人都彬彬有礼,他的很多东西都不能表达出来。

要是他如果在我小时候呆过的贵州那一类的地方生活,心里有不满就和人打得鼻青脸肿的话,可能打一个月也就好了。或者他骂骂粗口,喝完啤酒把它砸了,这个看似粗鲁的言行,在某种意义上,会有利于某一类文明人在某一阶段的身心健康。

现代的文明有时候会产生大量的这类问题,他们从小都是很小心,说话声音小一点,那边有个女士要来了,我先等一等,让她先进去。喝汤的时候别出声,要是烫了嘴也得优雅的微笑别吓到旁人…所以,很多部分都压抑得太厉害了。

然后,我当时感到,跟他谈话的时候,他内在的进攻性很强,无形中就把他在生活中的很多压抑和不满,打了过来。这个在心理学叫作投射。

做心理医生会碰到各种投射,有时候有些病人,尤其是女病人,会把他/她在情感上,或者对父亲,或者对母亲的这种没有完成的爱恋转移到医生身上。我的一些同事因此坠入爱河。这是不幸的事件。

其实家庭成员也是这样。人往往会把他在生活中没有处理完的东西,转移到家人身上。而且,往往是转移到最善良、最弱的那个人。

所以,后来我发现用语言交流无法帮到他理解到这些,我稍微有些不耐烦了,他也准备要走了。但是我对自己说,再尝试最后一个机会。我不再说服他了。

我跟他说,我跟你讲的所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废话,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些只是语言。如果你有兴趣,我们一起来打坐,也许你能体会到一些东西,这有点像你过去学的合气道。

我敢说这些话,我有这个信心,他练过合气道,他知道这个东西。所以,我就提了这个邀请。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他坐下来了。我跟克劳蒂娜很高兴,我们俩会心地对了一下眼。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

打坐的头十来分钟,感觉空间的冲突力量很大,他的内心很不平静。我跟他说,内心很不平静没有关系,不要去控制它,试着退后一点,看看自己有多不平静,不要去控制这个不平静,而只是看着自己,看着自己的压力有多大,像旁观一样。

他突然就静下来了。然后,我说,我们就在这个状态里再坐十分钟,也不用去维持它,就体会一下现在的感觉。

又坐了十分钟。再出来的时候,他的眼神、表情,已经不一样了,他其实已经出来了。这二十分钟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而不是去说服他。

打坐结束后,我告诉他,这个是真正的你,非常敏感,又很平静。然后呢,我告诉,你需要跟外界交流,但是呢,你一直没有能够跟外界交流,这么多年积累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压在里边的时候呢,晚上就变成了你的汗,白天变成了你的焦虑和恐惧。然后,在比如和女友交往到了六个月左右,需要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呢,你这个力量就打到她身上了,人家就受不了。

他好像明白了。

第一次,我是13年1月份见到他的,等到6月份我再去的时候,我们又见了一面。他的状态非常好,他新交往的女朋友是个中医,他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全球性的慈善组织做摄影师。

他此前说过,想做一些公益性的事业,他觉得他在商业当中不太适合,所以在此之前就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而且,他找不到摄影师的工作。

但是,当他的内心,回到他的原点的时候,他的生活好像就开始以他真正的愿望为中心展开,开始重新建立。而当生活以他为中心开始重新建立的时候,他的身、心、意,跟外界是一种自然有序的交流状态,这就是良性循环。所以,原来的那些问题自然解决了。这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很有意思。

活在角色中的现代人

我们现代人,用脑、用意识太多了。如果一个人能有像小孩子那种不过度隐藏和遮掩的状态,就会离自己内心近一些,就容易接纳和知道自己的痛苦和软弱。

一旦开始接纳自己软弱、无知、恐惧、傻不拉几、被人误解或者轻视,离自己的内心的原点近一点了,活得真实一些了,这样就不会一直在某种状态中沉溺,成为某个固定象限的社会人的状态。

从社会心理学来说,在1978年之前的中国,整个社会文化包括艺术,都过于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比如那个时候,无论是无产阶级、工人、农民,都陷入某种固定的象限中。这个无形的社会规范也会影响限制人的发展和认知。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有点奇怪,发现有不少人,比如在咖啡厅或者餐厅,进行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谈话,让人感觉他们的表达方式像是在上演舞台剧,后来发现,在别的城市,别的地方,也有不少人是这样的,他们的言语、手势、表情和使用的声调,不像是私人谈话,更像做给旁人看,说给旁人听。就像进入某个新闻发言人或者某个电影电视的角色。

这是为什么?在无意识当中,很多人习得了很多社会化的、媒体的、后天的某种表达方式,这是是识神的作用。当这个部分太强的时候,他离自己的内心就比较远了,身心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做个安心的、朴素的农民其实比较健康,离自己比较近。有一些做了官或者做了教授的人,等他退下来之后,心身状态就不行了。因为他已经习惯于某种固定的象限了。

一个身心正常的人,他的神与气,是均匀的,像一个圆球,内和外,上和下,是均匀的。如果有轻微的心理问题或轻微的生理问题,自己能够慢慢化掉。

神气的封闭与偏力的显现

所有心身疾病的第一阶段,是内在开始有一些封闭了。

比如说,我们学了中医,会害怕风、寒、湿,因为如果这些能量太强烈,会伤害到我们。但其实,当我们眉头一皱,心里一紧,风寒还没影响到我们,神气就已经封闭了。

所以,在中医来看,不管你是抑郁症或焦虑症,是心脏病或者感冒,哪怕是癌症,只要最内在的这一层的封闭能打开,它就能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痊愈。

这一层的打开,一定要运动。不同的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时候,对有些封闭久了,或者这层封闭太坚固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力量,把它破出来,这个时候学一些武术,比如咏春,对着木人桩“沟通”一下,就很合适。

把积压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个对现代人太需要了。比如你是一个一直不敢表达自己的人,可以先练习打沙袋,打到一定时候,你就有某种突破的力量了。

也许只是一点点的进步,但是可能你下一次再去餐厅,你就敢把话说出来了:“请给我一杯咖啡好吗?不要加牛奶。”有些人在餐厅都不敢说自己想要什么,那他在更重要的问题上,就更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自己了,所以要练这个东西。

或者当你送别人一朵花,别人没收,而你心里有了某种程度的在意,那一刻,我们已经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封闭,而且不仅是表面封闭,内在也封闭了。而这种状态总是会不断累积,到了某个高点,就抑郁症来说,生命力已经没有出路了。

从神的原因来说,有自杀倾向或者有自杀行为的,有的是内在的原因,他觉得很痛苦,意志薄弱,不想活了;还有是因为其它的力量,古代叫邪鬼,西方叫邪灵,当人生命力不够的时候,保护自己的能量层就薄弱了,其他的力量就乘虚而入,他可能会听到某种建议:向前走吧,前面是广阔的蓝天,就可以解脱。我碰到过这样的病人。那真是很可怕。

所以一个人不能让自己的能量太低,太低的时候会失控。不只是抑郁症的自杀行为,到了这个时候,各种负面程序会启动,肿瘤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听众:老师,那个被环境遗留的负面能量击倒的事,我也碰到过,是不是有一部分所谓精英分子,他心里其实是没有根的?

李辛:前两年有文化学家在探讨一个论题,讨论关于某类人的悲情性格,这种悲情,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或者是整个时代的记忆。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比如我们现在用的所有程序,搜狗输入法的词汇等等,都是从整个数据库里下载的。

情绪、念头、记忆也是如此,我们的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也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的,而是所有人共同参与和共享的。

当一个人的不够的时候,也就是阳气封藏不够的时候,他就容易在高兴的时候过于高兴,悲伤的时候过于悲伤,碰到什么事情都会过。

整个人类的很多风俗有它的作用,古代叫做圣人设教,圣人制定了某些风俗,比如说过年、祭祖、清明节等等,可能大家没有去想背后的道理,其实是让我们内心有一个根。

因为,作为一个平常人或者世俗人来说,需要一个身份认同,这虽然从佛法来说只是一个虚幻的相,但是呢,对于凡人来说需要这么一个相。

如果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一些比较精微深入的东西,会体会到“天下一家”、“赤子之心”,生活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是“我的痛苦”、“我的需要”。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尝试跟世界更大的部分去交流,我们就可能不只是从我们认定的某个局限的根上去吸取养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养料。


这是一个两面的东西,作为国家,或者作为民族,作为团体,会希望有某种很强烈的内聚力。但当这个力量过强的时候呢,会形成各自孤立的、对抗的形态:这是我们的,这是你们的。

但凡有这样想法的人,他生命的根其实是很单薄的,他的生命力养分的来源途径很单一。中东的问题就是这个情况,本来是一个老祖宗,现在却无法沟通,因为长期的恐惧和匮乏,加上痛苦和仇恨形成的恶性循环。

因为关注心理学,有时候我会不定期看看网上大小事件下面的评论,通过评论我能了解到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想法。我常常看到莫名其妙的攻击性的评论,这样的人正在把平时累积的愤怒和不平的力量投射在别人的问题上,长期在这种情况下的人,非常容易得心理问题。

在生理上,这样的人心身不平衡,容易处在过虚、过实或两者夹杂的状态,容易朝某些我们都害怕的健康问题发展,更容易得心脑血管病、肝病、肿瘤等等,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偏执的力量在不同的容器中变化,个人的心身状态就是不同的容器。

从厥阴到少阳、阳明

听众:我在想您刚才讲的银行高管的例子,她能做到高管,肯定不能用那种唯唯诺诺的方式,必须是干练、利索的状态,让她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我的问题是,在精神能量这方面,比如夫妻之间,是什么使得某一方一直处于弱势的状态,从一个企业高管,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家庭主妇?

李辛:我相信她在公司里,会有一个正常的职业表现,她属于在特定模式下出现的唯唯诺诺。

比方,我在她面前是老师和医生,这在社会角色中,是一种权威代表。而父亲,往往是家庭角色中的权威代表,他是第一个原始意象,是原型。结婚后,丈夫也是同一类原型。她父亲的原型在她从小的原型塑造中被定型成那种类型,所以,只要面对她心理中的权威代表,她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种亲密关系,或者家庭关系当中,这种一方面压倒性的优势,是常见的。在心理学或者社会问题中有一些非常著名的观点,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愿意做被虐的一方?施虐这一方还可以理解,他能找到一种快感和权威感。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进入一种被虐的角色呢?而且这个角色会一直重复出现。

我原来有个心理病人就是这样,她换了三四个男朋友,都是同一类的,都会虐待她。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图象,一颗正常的树,如果从幼小开始是在正常的环境和土地上生长的,它的根和枝叶是往各个方向长的。但是如果它长在了一堵墙的边上,或者石头缝里的话,它的一部分生长能力会被挡住。人也是这样,在某些极端环境下,会形成某一种特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固化后,即使换了一个环境,也很难改变。

因为它原本有的的部分被剥夺了,外在的剥夺、恐惧和严酷的环境会导致内在的封闭。而内在的封闭模式固化之后,会使他在生命能量很低的时候,不想去寻找出路了,他只是解决存活的问题。最终会进入一种固定的外在应对模式,而且不需要、不接受别的东西了,别的东西对他来说可能反而是一种恐惧。

有的人,即使很有钱,但是他到了五星级饭店还是会很紧张,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过去遗留的东西在起作用。而在亲密关系当中,有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她/他会放弃那些能给她/他带来幸福的人,而要去接受那些磨难……当真正美好的东西,真正能够给予他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他反而会躲开。

为什么耶稣基督会被钉死?为什么圣女贞德被烧死?这其实也是两个对待。某些圣人,已经完全超越了道德和好坏,而大多数的凡人,还习惯在自己的狭窄世界中去判定道德和好坏。

当一个民族在某一阶段太苦难之后,有些真正美好的东西,会在某个阶段被拒绝。那是整个民族的厥阴阶段,同济大学哲学系的柯小刚教授,他也研读《伤寒论》,在他的《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里,他谈到了这个观点,大意是:经过60年的起起伏伏,现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少阳阶段,如果这个阶段能够慢慢稳定发展下去,中国真的会伟大复兴,进入阳明阶段。

这可能会是个很长的过程,以中国这个伟大的民族,这么深厚的文化和土地,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消化过去100年的苦难,它会成为我们未来的养分。

失去行动能力

听众:我接触的抑郁案例不是很多,但其中有这么一位令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表象是一味拖延,比如,今天的事情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这个月拖下个月,不管大小事情,一概往后拖。他的女朋友连续抱怨了三年,三年之后他彻底垮掉了。我有一些病人甚至已经到了严重的精神病的状态。这个是不是整体能力出了问题?

李辛:这个叫失去行动能力。

关于生命,关于人,因为有这么多的学科,所以会有各种解释。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他就是阳气不足了。从经典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的,也很有意思,比如从荣格或者弗洛伊德这一派来看,人的潜意识和人的本能会趋使他去做对他最有帮助的选择,这位老兄他一直在拖延和放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他的生命本能可能想告诉他:不要再做这些无谓的世俗的事了,你需要回来,回到自己。但如果他的意识,没有一个明晰的觉察,会形成一种内和外的冲突,他的意识来自于社会的要求:需要去做事,但可能真实的他并不想去做事。这是拖延的一个可能性

听众:他的外表非常体面,五官端正,相貌堂堂,理着一个佛教的光头,带着七圈佛珠,他以这么一种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可能是他的内心想朝另外一个方向走,但是还得天天出入五星饭店。

李辛:这些相是心理学分析的重要材料,他以普通人认为的修行人的一个相,出入五星酒店,这是一种冲突,也代表内和外的冲突。

带七圈佛珠,从意象上来说,他虽然在拖延世俗的事情,还没有找到他真实的、内心的生命原点,还没有根。所以只好暂时去找一些外相来加固,来建立他暂时的一个身份认同,所以他要挂那么多佛珠,是一个学佛的、修行的外相。

大家有兴趣可以学一学心理分析,跟中医的思维是很像的,非常有意思。

如果他有缘分碰到一位他信任的禅宗师父,在合适的时候,把他漂亮衣服剥掉,头上浇一勺狗尿,然后去扫猪圈,可能他有机会醒过来。不用那么挣扎的既要给自己的表面增加这么多证明符号,又出入五星级饭店。

他的两个挣扎都是向外的挣扎,把这些外相都给他打掉,他可能会回来。或者用森田正马的方法,让他在床上躺三天,穿特别一般的衣服,然后搬砖头,挖泥坑……

作为一个现代人、社会人,很难愿意让自己去做这些没有意义没有收益的事情,但对于精神快要垮掉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当你在做一些没有意义和完全没有目的的事情的时候,是你有机会在内心消化那些东西的时候。


观察、面对和接受自己内心的软弱、痛苦

听众:我是今天过来才知道讲抑郁症,我想可能离我挺远的,但是您刚刚分析的很多症状,有一些我有。比如我有时候会焦躁,有时候会失眠。昨天晚上我睡得特别好,特别静,可能是整个气场和环境的问题,这个地方很安静。

我的问题是,是不是大多数人都需要动和静的练习?动嘛,比如跟着老师去练练武术;静嘛,比如打打坐、静静心,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达到平衡。我并没有抑郁症,但当我想要缓解精神压力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通过这种方法?

李辛:对。但这些部分其实还是一个表面的东西,当一个人如果已经快到抑郁症,或者正在这列车上的时候,他需要考虑一些更深入的东西。

今天,我们一直反复提到的是:要更深入或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自己。这里面重要的一点是:要去观察、面对和接受自己内心的软弱、痛苦还有不安。这一点非常重要。

作为心理医生,会碰到比较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包括心理医生自己也是这样,举个例子: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一群人一起吃饭,而这一群人又不是能够深层交流的关系,是普通业务上、事业上的关系,在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地方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害怕冷场,有些人承担了暖场的任务,或者是领导交给他的任务:挨个敬酒,说些笑话,哪怕是一些黄色笑话,要把这个气氛给掀起来。

九几年,我在北京时注意到,很多人吃饭,特别害怕冷场,还有联欢会,歌舞会的主持人也最怕这种感觉,他们或者所有人觉得,这种场合必须要把自己撑起来才是正常的。有很多相声演员,一上来就把自己提到强行蹦出来的欢乐状态……这成为一种交际和某些场合必备的能力,其实是一种不太正常的整体社会心理模式,糟糕的是,有些人平时也把这个当成必须要做到的模式。什么意思呢?大家害怕面对真实。

当我们稍微有一点点软弱和不高兴的时候,会认为:我不应该是这样的!有个电影叫《变相怪杰》,对吧?其实他已经有点软弱,或者有点不开心了,就“Oh!No!”然后保持某一种被认定是“对”的状态。

要非常小心这个习惯。这种习惯,会让我们的身心需要把气阖回去的时候,强行拔出来。


听众:现在的成功学是这样的吗?

李辛:对某些处在需要打开阶段的人会有一些帮助,但对那些需要往回阖,但还撑在那里的人是非常危险的指导。

第二种情况是,现在有很多虚拟的体验,比如,因为某些原因,你还没有条件交女友,可以选择别的方式,会有女孩子或者假冒者在网上和你甜蜜聊天……还有养个电子宠物,这些都是在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从相对真实的状态转移到虚幻的连结中。

当一个人习惯用这种转移,而且习惯处在虚幻中的时候,他会离他的真实越来越远。当一个人离他的内心越来越远的时候,他早晚会崩溃的,不管他在外面建造多少“雄伟宏大”的东西。

听众: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窗口来解决。

李辛:是的,所以觉知是一切的开始。所以,当我的很多朋友,包括一些心理病人,觉得心理学很好,想去学习的时候,我往往会和他们说,其实你不需要学这些东西,这又是一些新的分类系统。

心理学在西方来说是最大的玄学,它的科学性一直像中国的中医一样,受到争议。不同的心理学派在创造不同的分类系统和不同的标签。所以,不如去学习传统文化的觉知,一切都在其中。


听众:老师您对艾灸怎么看。

李辛:我花过很多时间学习和训练,有一些体会。艾灸能补阳气,对寒湿体质的人比较合适。在古代来说,艾灸能够杀鬼邪,所以精神类疾病,或者中邪的患者,用艾灸效果是很好的,灸在哪里还要看具体情况。

听众:我家小朋友一开始有眨眼睛的问题,西医说是“抽动症”,我觉得他心理上没有问题,是生理上的问题——寒气。出去旅游的时候受寒了,回来以后,我带他去中医那里看病,看病吃汤药都没有,请道医给他吃汤药也没用。然后我带孩子去找常熟的杨老师艾灸了五天,身体也好了,心情也好了。

当人急的时候呢,比如试过艾灸有效,就拼命艾灸,会变成一有问题,马上艾灸,人好像会陷入一种习惯模式来应对。

李辛:对,这个就是要去觉察自己的,因为这个过程,就是让猫得到奶酪,最后也让猫掉到坑里的东西。


本文内容摘自李辛的空间

连载文章《一个中医眼中的精神健康》

配图来源:李辛老师qq空间,泼辣修图社区

李辛医师简介

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多年中医临床与教学经验,立足传统经典,学习历代各家所长,取验于临床。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展临床医师技能提升教育工作。


现任上海自道-熙和堂诊所顾问,北京东源文际医疗顾问,瑞士自然医学工作者协会(ASCA)继续教育讲师,法国蓝之树学会理事。      

 

【著作】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作者李辛、Dr. Claudine. merer,2013年,瑞士)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作者李辛,2015年,立品图书) 

 

【组织编译出版】

瑞士针灸无国界主席 雅克.皮亚鲁(仁表)著作

《古典针灸入门》 (立品图书, 2010)

《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光钻》(立品图书,将于2017出版)

 

 【组织编缉出版】

道家龙门派 张至顺道长 著作

《炁体源流》(立品图书,2013) 

《米晶子济世良方》 (立品图书,2013)


谢谢你的阅读,祝福喜悦自在!

心有灵犀,必有回响。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