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61mc637l&auto=0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句概括了中医养生的法则及中医的病理和医理,也是做人的硬道理。正气足了人就不会得病。无论防病、“治未病”还是“治已病”,皆依此理。其知道者,行之,足矣!即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养生才能强身。正气内存的前提,首先要心安、心正。因为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统领全身一切器官。如果心乱、心邪,则邪气必干。所以养生以调心、养心为主,即保持恬淡虚无之状,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对于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季寒暑的变化,保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节欲保精。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正气源自心
万病由心生,万病也由心治。“正气存内”意义深远,涵盖防病、治未病、治已病的整个过程。“治未病”的理念是人的“心”对自己的“身”关爱的结果,它不仅防病治病,而且必然导致人类从健康管理到生命管理的升华,使人的身心灵更加和谐。由于种种原因,由心治病还只能被极少数修行人实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宗教,其实都是在教人修行,而修行就是修心。
人生病其实并非绝对的坏事。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生病也是上天给人的礼物,其目的是让人因病而觉受、自省,找出病因,并以治病为方便法门,从治身病入手而自然过渡到治心病,这就会导致人主动改变自己的习性和观念。显然,这已经超越了现代医学的原理,却与中医原理不谋而合。
因为中医不仅是科学、医术,而且是超越科学、医术的道。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证明这个“道”的过程。科学是人造的知识体系,只是探索真理的方法之一,并非真理本身,所以它在总是滞后的、片面的、发展的。比如量子物理学、耗散结构论的出现,也只可部分揭示“治未病”的原理:疾病和痛苦都源自于气或能量的不足、不和谐或失去与大自然节律的和谐。这显然是科学进步的表现,但总体上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与中医达到的高度还相距很远。
按《黄帝内经》解释,古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依天道而活,故德高,德高则正气足,因为德为本,德高必寿高。也就是说,正气源自心,人只有心存正念,按天地阴阳法则调节生命,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起居,才能“形与神俱”,即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神由什么做主呢?《黄帝内经》曰: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请注意:不是由大脑,而是由心做主的!心安则身不病,这就是上古养生的法则:首先调心,防病在先。“德”字带心,修心即修德,修好心则体自安,故能长寿也!
人道、地道皆源自天道。此道不仅与佛法吻合,而且与基督教的教义吻合。《圣经》在约翰福音开篇有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并强调身体就是圣灵的殿堂,并非仅仅是个躯体,既然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人活着是要荣耀那个内在的神,也就是要合道。所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其三而为一的一,就是道。道家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由三开始,但皆源自一,一就是无极。心与道合,就是一。修心就是修道,合道,即合一,则万病不生。
自愈法与未病、已病
对病的理解和处理,古人就更高明了!《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因了知因果。这跟佛家的说法一样,故曰:菩萨修因不修果,凡人修果不修因。
中国古代著名医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都无一例外,大力倡导“治未病”。
战国时代的扁鹊说,像他这样治好危重病人的神医只能算下医。而他的两个哥哥才算上医和中医。因为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大家不知他事先就将隐患消除,所以他没名气;他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之时,大家以为他只能治些小毛病,所以他只在乡里有些名气;而他治病是在病情危重之时,人们看到他能治重病,觉得神奇,传来传去,名气就大了。当今社会,显然更崇拜治疗重病、起死回生的下医,却根本不知何谓上医。
汉代张仲景也是一位大力倡导治未病的医家。他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养生防病的原则是:“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只要遵纪守法,避免外伤,房事有节,饮食结构合理,身体健康没有虚损,疾病就没有入侵的机会。
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划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以此为标准将医生的水平进行了界定:“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显然,他与黄帝、岐伯、扁鹊的观点完全一致。他还告诫医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概括起来,中医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层含义。未病先防,即防患于未然,主动调摄养生,令正气存内,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防变,即强调因病而主动反省,修身养性,别让小病变大病;愈后防复,即病愈后仍然要主动修身养性,防止后遗症的产生和疾病复发。开发自愈力,就是复兴古人在《黄帝内经》中早已阐述的道:凡病皆是因果,所以要防患于未然,不仅要治未病和已病,而且要自己治,主动治,主动治病就得从根本上找原因,让得病、治病都成为主动改造自己身心灵的契机。
显然,自愈法是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医疗危机的唯一途径。只有自愈的医学才是经济上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公正的医学。从专业医师“治病”到人人“自愈”,蕴涵着深刻的变革,其核心是观念的变革,即从以被动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主动养生为中心。
而养生不仅包含了防病,而且涵盖了治病,但不是临时被动的治疗,而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主动行为。真正的变革,是将人类的医疗行为从被动转为主动,即从被动地交由医生治疗转向人人主动养生,也就是人人都成为自己的医生。要想达此目标,就必须有行之有效的疗法,而这个方法则非自愈法莫属!否则治未病、治已病都成为空谈和口号。显然,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医学革命,也是《黄帝内经》思想在当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黄帝内经》分上下两篇,上篇叫《素问》,就是朴素的知识问答,由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一问一答。朴素的问答,就是人人该懂的常识,亦即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常识。
生命由不同层级组成,人只有在身、心、灵三个层面和谐才能健康长寿。下篇叫《灵枢》,就是灵魂的枢纽,亦即经络。可以说,《素问》讲的是“治未病”,就是让人顺其自然地生活,调节好身心灵,让“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病就不会发生;而《灵枢》讲的是“治已病”,万一邪气入内,如何解决?疗法简单之极:打通经络即可!因为凡病皆体现为经络不通,只要打通经络,正气就上升,正气升则邪气降,直至阴阳平,阴阳平则百病消。打通经络的方法很多,但上古之人以外治法为主,药用在最后。所以《黄帝内经》极少讲到药,一共只讲了十三个常用药方。
目前我们所知的最佳疗法,就是自愈法。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