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因果”:了因果,断循环!
文 |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
欲生真土必认因果,即认识到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没有无因之果,有因才有果。我们今天所得到的一切果,都是来自一定的因,只不过是有的因尚未被我们发现而已。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不生怨气而生出“信实土”来。
每个人当前所遇到的果,当来自一定的因;现在所造的因,必然导致未来的果。干了损人利己的坏事,不仅要遭到众人的谴责,而且严重者会引来更大的恶果。做了好事,受到众人的赞扬,同时自己也感到心安理得,会产生一种自得之乐。这不都是人所共见的因和果吗!
干了坏事,反而得到好的果;干了好事,反而得到坏的果,这也是偶见的事实。但这种现象,虽然产生一定的“欺骗性”,然而其结果往往是暂短的。古人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话有两层涵义,一是只要行好事,前程一定是错不了的;另一种涵义是不要考虑行好事,是否得到好报。其实应认识到做好事是天经地义,只有这样做,才够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否则便是“假人”了。有的人为非做歹,无恶不做,即或没得到恶果,这只是暂时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从长远来看,他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至于做了许多有功于世,有德于人的人,尚未见好报,这就看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了。从目前利益来看,他似乎没得到“好报”,然而考诸历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当时虽未得好报,但千古不朽,流芳百世,这不是更大的好报吗!至于存有求好报之心而为善者,严格说来,都是伪善(因未得好报而后悔)。弄清这个道理,才能坚定当好人、做好事的信心。信属土,万物土中生。佛家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正是告诉我们信字在品德修养中的重要意义。
再从人我关系上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更要了解他人,要知道他人的心理和性理的变化规律。一个人的气质平和,品行端方,或者素性邪恶,品质不良,溯其根源,皆非偶然。从现实人们能觉察到的原因来讲,多与个人生成的先天因素以及后天环境的熏陶有密切的关系。这正是由于昔日的因,方产生今日果。知道这个原因之后,对有罪过的人,只可设法帮助他,改变他,而不可一味地怨他恨他。因为不能由于你的怨和恨,他就能改恶向善的。所以单纯的怨人恨人,也正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人我之间的关系复杂,思想感情的变化微妙。比如我恨他,岂不知他早已经对我不满意了;你对他冷眼相看,但又哪知他早已对你白眼相加了;你背地里说他的坏话,又哪知他背地也同样讲你的坏话呢。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不都是明显的因和果吗?假如你能翻过来,不与之纠缠搅扰,而能“以德报怨”,不接收他的阴面信息,便是跳出了这个恶性循环圈了,这叫“了因果,断循环”。不受它的摆布,即是“认因果”的效用。
心胸豁达,宽厚待人,虽然对方与你有宿怨,但你对他发出怜悯之心,以诚相待,终于会感化他,使其怨气自消(指一般人际关系)。这便是你的太和之阳气,投到他的心中,而产生阳面效果了。如阳光照化了冰雪一样,这正是消因果。真土的景象是兼收并蓄,含垢纳污,能涵养万物的。正如《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们的一举一动,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的因,都可产生一定的果。甚至一生心,一动念,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果、如影随形,事实昭然。这个道理,可由古今文献的许多记载与当今的现实所证实。《中庸》(《四书》之一)说:“君子慎其独也。”(要从心念上下功夫)便是说明这个道理。这正是告诉人们要从“因”上下功夫。
凤仪先生说:“人各有前因,才生出来不同的果。你明白因果,才能不怨。把环境中一切人和一切事,都认为是宿世的因缘,自不外怨了。”故说:“认因果生真土。”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