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赶车就会过家;会当人就能聚万灵。
文 | 来自山沟的大智慧
王凤仪说:从老东家那里懂得不少传统伦理
东家张某是先生的表兄,较先生长四十余岁。在少年时,因为避难,曾久住先生家。他知先生曾祖的故事甚详,得暇便讲给先生听。
常听表兄讲先生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读过书,而曾祖父尤有能文善书之名。乡镇商家,每当年末,都请他去给写春联。先生想到自己,一天学也未上过,可以说目不识丁,将来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呢?想到这里,非常惭愧,因而立志,无论怎么贫苦,有儿子非令他入学读书不可!
给张家做活,数年未曾误一日,活计又好,工资又低,应做的活计不用吩咐,所以东家(表兄)特别钦佩。张表兄是个读书人,每逢先生在院内工作时,他便在旁边给讲故事。如《庄子扇坟》、《吴保安弃家赎友》、《羊角哀舍命全交》等等,先生听得极感兴趣。后来先生明白“三纲”之道及劝世化人,舍命救杨柏等事,都是从这时听故事种下的因。
张东家又常对先生说:“会赶车就会过家;会当人就能聚万灵。”这几句话对先生后来为人处世的影响极大,成为先生的座右铭。
由于张表兄常讲一些历史故事,所以使先生对孝悌忠信仁义道德等伦理观念就更为加强了。有一次先生赶车去锦州给东家卖粮,卖烧饼的瞅着先生说,卖点烟钱酒钱吧。他的意思是背着东家,可以用马料换钱打酒买烟。别的车夫争着买卖,先生说,不会抽烟,也不会喝酒。心想,我出来时,东家信着我,我若干那种事,不但对不起东家,连马也对不起,不仁不义不信的事绝不做。
先生对周边的人和事都细心地观察,深入地思考。他曾说过:“我在年轻时,就知道清朝的气运要不久了,从哪里看呢?那时旗人(清代隶属八旗的人,特指满人)当兵的,吃了早饭出营就要到烟馆、酒馆茶馆妓馆去,午间到农家去找饭吃。我从他们腐败堕落的行为中,就看的很明白了。”
先生二十三岁与白守坤女士结婚。家境十分贫寒,结婚时,母亲只给他做一双套裤。表弟李全奎说:“姑母呀,你给我二哥结婚就这么办行吗?”姑母说:“我的儿子我信得着啊!”先生回家真没有一点说。
先生夫妇锐意兴家,所以力行勤俭。这时先生做一年工挣七十吊钱,但他有时拿七十二吊钱回家,怎么呢?他上工时带两双鞋,穿一双卖一双,就可以多得两吊钱,他们当时真是勤俭极了。
先生不仅孝敬父母,同时也深知妻子在家中的苦楚,所以能理解和体贴。尤其兄弟们在一起同居,妯娌之间难免发生一些矛盾,对这种现象如何处理呢?先生曾自述道:我在外做工,回家时,不用出声,妻子必定要告状,说这个不好,道那个不对,这时候无论怎样不乐意听,千万别阻拦她,一定让她把话都说出来,好要不说出来,把火拘在里边,准要有病。她要是五天说完,等八天后再问她:“家人既然都对不过你,你又怎样对家人了呢?你还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呢?”问一句就别问啦,再过两天再问,像用水浸润东西似的,渐渐地渗入,叫她自己悟,悟明白了算。凡是她说对方有多少对不过她的地处,正是她有多少对不过对方的地处,那是丝毫不错的。这是古人说的“夫妇有别”,就是各行其道啊。
二十三岁这年腊月初,母李太夫人逝世。母亲一生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对于宗族乡里非常优厚,临终之前,先生归来。母亲对他讲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村中哪个人心好,哪个人心坏,好的坏的又都得到什么样的后果。每家上三代的行为什么样,子孙结果什么样,都丝毫不差。这样讲述三天才逝去,终年五十一岁。先生从母亲的遗教中深深地领会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大道理。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