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与语录-1-自述
简介
王树桐字凤仪,众称为王善人。祖籍河北省、密云县、石匣镇宣华社八甲,始祖王公富有,于顺治八年徙居热河省朝阳县南王家营子。
先生自述其族系道:
我家的祖先本系汉人,到朝阳后入蒙古籍,蒙古人不许我们祖先科考当官,受压迫极了。以后改建民国,下级社会人,只要守本分,就能享平等待遇,所以我乐极了!
到朝阳后,世世业农。始祖配谢氏,有盛德。先生自述道:
我守墓时便思索道,我家怎会有我这样一个人呢?从我父母起向上溯,一气溯到十世的老祖太太,知道她老吃素,有盛德,临死时告诉儿孙们,不许把她的灵柩和十世祖合葬,只因她老长期吃素,不能享公祭。直到现在,我们祭祀时,还要用荤素两种祭馔。
自高祖登侯公分居树林子,距王家营子约二里许。曾祖讳英,能文善书,名重一方。乡屯商家, 每当年末,必请他去给写春联,回来时,必多有些馈赠。久充差于蒙古地方,所以性习爱犬。先生道:
我曾祖爱狗,平日或过年过节,人吃什么狗也吃什么,我祖父说,一个狗呗,不大离就行吧。我曾祖因这事生了一顿气,生个砍头疮就死了,死年八十四岁。祖父德泽父亲清和,俱业农。世系表如下:
王凤仪先生(1864—193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间教育家,伦理道德宣传家,女子教育的开拓者。早年是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三十五岁那年,听大善士杨柏宣讲善书,因悟“贤人争罪,愚人争理”,而沉痛后悔自己的过错,身患十二年的疮痨,一夜之间豁然痊愈。感叹人世,男不尽忠孝,女不知贤淑,世俗风气难以挽回,立志劝化世人。同年十月,善士杨柏遭诬陷被铺入朝阳监狱,王凤仪效法“羊角哀舍命全交”故事,誓死前往朝阳府营救杨柏。行至途中,夜间忽然出现光明,好像白天一样,王凤仪豁然开悟,乃明性见性。三十八岁那年十月,父亲去世,王凤仪志夺古人守墓三年,三年守墓中洞悉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人,成效显著,创造了古今罕见的奇迹。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
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实行‘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王善人常说:‘人是什么性,就有什么命。木性人招难,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贫,水性人受气。(以上为五阴性)’又说:‘身界人主贱,心界人主贫,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贵。’说明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欲窥全貌,就请阅读本书。
介绍袁了凡、王凤仪两位大善人
于凌波
中国过去的农业社会,一般人对于‘善人’都十分尊敬。那个时代,在城市或农村的社会中,有著各种不同类型的善人。他们或修桥补路,或赈灾恤贫;或冬设粥厂、夏施茶水;或施棺木、施汤药,种种善行,不一而足。然而,时代进步到工商业社会,‘善人’这个名词在社会上消失了--像仁义道德,忠孝节义这些词汇被时代淘汰了似的。此时此地,如果对人说仁义道德、说诚信贞节、说温良恭俭,一定会被人视为异类、被讥为落伍、迂阔。当然,我不是说当代社会没有人行善,据我所知,默默行善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在整个社会来说,以农业社会的道德标准来看现代、以农业社会的惯用辞汇用于现代,一定会被人讥为不识时务。
像我这种不识时务的人、惯做些不识时务的事。在这个功利主义流行的社会中,我来介绍农业社会的善人,岂不是不识时务?但是我相信,也一定有人认同我这种旧观念,认为善人值得推重,值得介绍,也值得学习。我现在要介绍的两位善人,一位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袁了凡先生,一位是清末民初的王凤仪先生,现在先自袁了凡先生说起。
袁了凡先生名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他是嘉善县学生员,隆庆四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成进士。任宝坻知县七年,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未几倭(日本)兵袭击朝鲜,朝鲜向明庭乞援,经略宋应昌奏调了凡到军中参赞军事,兼督朝鲜兵。在朝鲜时,提督李如松部下杀平民以冒功,了凡力争,因之结怨,李如松乃引兵东去,倭兵袭击了凡,为了凡击退,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如松把责在推到了凡身上,劾他十大罪,明庭不察,了凡被罢职。他返回家乡,行善益切,活到七十四岁逝世。到明熹宗天启年间,追叙征倭之功,朝庭赠了凡官为尚宝司少卿。
了凡为生员时即好学问,对于法律、算学、兵政、水利之学,无不熟练,而通达古今之务。他在宝坻知县任内,孜孜为县民谋福利,他疏浚三岔河,筑堤防水;发动乡民沿海岸密植柳树,海水挟沙而上,遇柳树而淤积下来,久之成堤。他于农村疏治沟渠,督民耕种,圹地日辟,人民生活获得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则不富而好施,居家则诵经坐禅,日有定课,公私遽忙,而未尝暂辍。他的夫人十分贤惠,助他为善,某年冬要为儿子制冬袄,将买棉絮,了凡说:‘丝棉轻暖’,夫人曰:‘我岂不知,但丝贵棉贱,我以贵易贱,多做些棉衣分给穷人穿。’了凡喜曰:‘若如此,不患此子无禄。’他的儿子袁俨,后来亦成进士,官广东高要知县。
世所流传的《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晚年写的四篇训子文。民国初年,由于灵岩山印光大师的阐扬,流通日广。近年来,净空法师也提倡这本书,著有《了凡四训讲记》,录制有录音带及光碟片,流传世界各地。净空法师的皈依弟子们还组织了‘了凡弘法学会’,专门弘扬这本书,以期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至于这本书的内容与好处,各位读了便知。
另一位清末民初的善人王凤仪先生,名树桐,凤仪是他的字。热河省朝阳县人,父名清河,母亲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于清同治三年,家庭贫穷,从小为人放牛,长大为人做佣工。他天性奉亲孝顺,做人诚实,为人佣工,尽心尽力,决不偷懒。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后,未几母亲逝世,他迎请祖父到家中奉养,乡里人都称他孝顺。
他二十四岁患‘疮疾’缠绵不愈,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工作。光绪二十四年,王凤仪三十五岁,那年正月,在他内弟家听一位杨柏先生讲善书,讲的是《宣讲拾遗》,那是一本专讲‘忠孝节义,善恶报应’故事的书,他逾听逾有兴趣,以后常随杨柏听讲。有一天听讲‘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争执,后来儿子听了老家人薛保之劝,跪下认错,母亲承认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归于好。王凤仪听了感触颇深,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责:‘怪不得我生疮痨,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点)我就生气,我是愚人呀。’他一路责问自己:‘我专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对?看人不对我就生气,那怎算对?’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肤病竟疤了。
这以后,他经过了几个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决定以觉民化俗为己任,乃献身入宣讲善书的宣讲堂,他开始学识字,学善书格言,到各地为人讲病,劝人为善,度人化世。后来他想: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而教育须由家庭开始,于是他有了倡办女学的志愿。他叫他妻子白氏,先进入义县杂木林乡义塾受学。光绪三十三年,他开始试办女学,由他妻子充任教员,他自己办事理事务。第一所义学试办成功,翌年在锦州杨兴屯设立了第二所女学。不意未几引起界的误会,有人造谣称他是邪教,经朝阳县知事王乃斌明察暗访,了解他祗是热心办学,别无其他,一场风波始告平息。十年之后,各地仿效,民间办女学成为一种风气。到他六十岁以后,热河及东北数十县,办学讲道的风气大开,世人称他为王善人。
民国十八年,他到北京与领导万国道德会的江希张等人见面,众人推举他为禹国道德会宣道部主任。他回到东北后,积极推动万国道会的会务。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于民国二十六年夏历十月,七十四岁之年逝世。当代高僧如倓虚法师、定西法师、乐果法师等,都是王凤仪在宣讲堂讲善书时代的朋友。
台中的陈月娇居士来印经会找我,称要捐款印一本善书为她父亲祈福。她熟读《了凡四训语译》、和《王凤仪言行录》两本书,觉得内容都很好,一时难以取舍。我为满她心愿,在王凤仪言行录中选出嘉言录部分,编成《了凡四训语译·王凤仪嘉言录合刊》,她十分欢喜,我也有机会在此介绍这两位大善人的行谊。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