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性理疗病法五毒学说之“怒毒”研究

你本善良 2020-09-19


性理疗病法五毒学说之“怒毒”研究

 


性理疗病法五毒学说之“怒毒”研究

研究生:贾洪昶 导师:刘力红教授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引言...................................4

正文...................................5

1性理疗病法简介........................5

1.1学习性理疗病法的意义................5

1.1.1性理疗病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5

1.1.2性理疗病法对现代心身医学的意义....7

1.2性理疗病法之“阴阳五行观”..........8

1.2.1传统之阴阳五行观..................8

1.2.2性理疗病法之阴阳观................9

1.2.3性理疗病法之五行观................10

2性理疗病法之“五毒学说”.............13

2.1“五毒”的各自特点...................14

2.2“五毒”与“七情”的比较.............16

2.3五毒致病首先“伤心”................18

2.4五毒伤脏规律........................20

3五毒之“怒毒”概述....................21

3.1“怒毒”的定义.......................21

3.2“怒毒”的含义及五行理论依据.........22

3.3“怒毒”的特点.......................23

3.4 五毒之“怒”与七情之“怒”的区别...23

4五行性之木性.........................24

4.1五行性之木性人.....................25

4.2阳木与阴木的特点...................25

4.3五行性之木性人的特点分析...........26

5性理疗病法在肝病中的应用.............28

5.1“怒毒伤肝”.........................28

5.1.1肝的生理特征......................29

5.1.2“怒毒伤肝”之机制.................29

5.2化解“怒毒”之法....................31

5.2.1认不是,找好处....................31

5.2.2 喜乐.............................32

5.2.3仁德..............................33

5.2.3.1仁养肝..........................33

5.3性理疗病对治“怒毒”之法与中医

  “七情相胜”制怒之法的区别..........34

5.4性理疗病法对肝病的愈后调理.........35

5.4.1去“习性”,化“禀性”............36

5.4.2去私欲之心,存公德之心............36

5.4.3尽伦立命,各司其位................37

5.4.4不怨人............................38

5.4.5培养仁爱喜乐之心..................39

5.5“怒伤肝”相关病例分析...............40

结语..................................44

参考文献..............................46

综述..................................52

致谢..................................5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8

作者声明..............................59

 

一、 中文摘要

二、 引言

三、 正文

     1.“怒伤肝”相关病例分析

四、 结语

 

中文摘要

 

目的:“五毒学说”是性理疗病法病因学说的核心内容,学习和研究五毒学说是运用此法疗病的前提和基础,怒毒为五毒之一,属不良情志,是导致肝病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学习研究历代中医文献、现代身心医学,结合传统文化、王凤仪先生相关著作相关内容探讨“怒毒”的内涵、致病规律及对治之法。

 

方法:(1)研究王凤仪先生相关著作及近代学者对性理疗病法的研究成果,从源头上探讨“怒毒”的产生、致病规律、对治之法等相关内容;(2)从传统文化、中医文献及现代身心医学中寻求与本论文的相关论据;(3)结合采集的病历论证“怒毒”致病规律。

 

结果:通过相关文献研究理清性理疗病五毒之怒毒的定义、内涵、五行理论依托,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临床病例的方法得出“怒伤肝”、“仁养肝”机理以及性理疗病法对于肝病愈后调理原则和方法。

 

结论:性理疗病法源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儒家思想,怒毒为五毒之一,是导致情志疾病的重要原因,历来为医家们所重视;本文通过对怒毒定义、内涵、五行含义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说明怒毒是导致肝病的主因,同时通过对“怒伤肝”和“仁养肝”机理的阐述得出治疗因怒所致肝病的原则与方法,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治疗肝病新思路,以期提高临床效果。

 

关键词:性理疗病;五毒;怒毒;王凤仪

 


引言

 

性理疗病法属非药物疗法,是治疗心因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侧重于伦理道德的讲述,强调做人之道,将伦理道德与身心健康联系起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使人从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心身和谐,生命进入良性循环。五毒学说是性理疗病法病因学的核心内容,该法认为五毒是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如能通过转变心态,肃清五毒,则为愈病的直接途径,怒毒为五毒之一,是导致肝病的重要病因,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怒毒的含义、致病机理以及对治之法,并通过病例分析的方法,验证此法愈病的神奇效果。

 

正文

 

1 性理疗病法简介

 

性理疗病法发明者王凤仪先生,系清末民初热河省(今辽宁省)朝阳县人氏,是近代的民间教育家、伦理道德宣讲家、女子教育的奠基者。先生生逢乱世,地处偏远,家境贫寒,未曾读书,然天性善良忠厚,在家能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出外做工能尽忠职守,可谓“忠孝两全”,被当地人尊称为“公道人”,后世誉为“儒家慧能”。先生平素沉言寡笑,好沉思,愤世嫉俗。因怨恨村中之人大都不行忠孝仁义之道,而患十二年疮痨,几乎丧命,后因听讲善书《三娘教子》顿开茅塞,有感于“古人争罪,今人争理”,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因此自明病因,心中顿悔,十二年之疮痨一夜而愈。后其父殁,为之守墓三年,洞明性天,发明性理疗病法。该法系王凤仪先生在笃忠孝尽伦常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凤仪先生认为内心之怨恨等不良情绪为致病之病因,如人能真诚悔过,转变心性,去除其不良情志,则为愈病之直接方法,该法始创于清末,推广于民初,为东北及华北许多群众所接受和欢迎。其愈病之显著,疗效之神奇,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其道理合乎儒家及中医经典理论,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贡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1学习性理疗病法的意义

 

1.1.1性理疗病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天地孕生万物,万事万物都有其生存的规律和法则,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人是万物之一,为万物之灵,是万物中灵性最高的生物,其生存要遵守宇宙自然的法则才能顺利走完人生之路。而人又与其他生物不同,有其独特的人性特点,不仅是一个个体生命,还表现其复杂的社会关系,那么对于人体健康的认识就不能光停留在躯体层面还应注重人的心理层面;要想获得身心的健康,就要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以及按照天地之德的要求来调节自己,《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健康的概念也拓展为涵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在内的心身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心身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日趋多发之疾病,人们逐渐认识到精神因素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界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以,寻求防治心身疾病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下社会,对人们来说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王凤仪哲学思想应是契机之法,虽说古来的孔孟儒教也旨在教人正心修身。但其文简而意深,对于文化层次低的人来说,不容易读懂;佛家教化众生的方法主要是因果轮回理论,现代人受无神论的影响,其普及受到影响,王凤仪先生宣讲的伦理道德,用平直的语言娓娓道来,浅显易懂,并且把人的疾病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相对于儒家的伦常说及佛家的因果轮回说,更容易使人们接受。在王凤仪先生在世时,此道可谓风靡一时,所教化之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在当时提高全民思想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当代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王凤仪哲学思想应是当机之法,符合现代的社会需求。

 

接受过此法治疗痊愈的患者都有这样的感觉,不仅身体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自己的心态彻底改变,由原来的悲观失望恼怒变为乐观积极愉悦,能用良好的心态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家庭社会关系,树立起积极人生观,家庭观,世界观,因此家庭和乐,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安定才有社会的安定,凤仪先生提倡修身立德从家庭伦理道德入手,认为把自己修治好了,天下就太平了,与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孙思邈提出的“上医治国”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加强学习和弘扬性理疗病法对于当代领导人提倡“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1.2性理疗病法对现代心身医学的意义

 

天人合一理论是中医重要特点之一,正常情况下,机体都在不断与天地万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保持其与天地万物的平衡与协调,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素问·气交变大论》对医者的要求是“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纵观疾病由来,亦是由于机体与天地人三者失和所致,医者所做的就是消除机体与天地人失和所导致的病理状态,使之与天地人相和,从而使病者恢复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居住之环境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体质及疾病谱也随之改变。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多数人生活清苦,思想单纯,社会活动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患病者多以外感六淫及饮食失节所致的疾病多见,情志疾病相对较少;当今之社会,多数人锦衣玉食,居住环境舒适,人们的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与人失和导致的心身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日趋多发之疾病,人们逐渐认识到精神因素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翻阅历代医案,中医经典著作,多以机体感受六淫后生理病理变化的论述较多;而有关情志疾病的相关论述较少,如《内经》对于情志疾病的诊疗,只给了一些原则,后世的医家以此墨守陈规,无较大的建树和发展,因此寻求防治心身疾病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性理疗病法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秉承儒家思想精华,暗合中医经典理论,其疗效神奇,特别对于心因性疾病疗效显著,其治疗疾病无需药物,属于非药物疗法,对于生活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及缺医少药困难地区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性理疗病法治疗疾病从人的社会性出发,从“心”入手,找出导致与人失和的事件,分析引起不良情绪的根源,加之医者的合理劝说,使病人认识到不良情绪对机体健康的危害,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根源,通过反省认不是的方法,使其心态改变,最终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激发机体正气,发动气机,排除体内病邪,同时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谐人际关系,杜绝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其道理合乎中医理论,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贡献,弥补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情志疗法之不足,为诊疗疾病开辟了新途径。

 

2 性理疗病法之“五毒学说”

 

“五毒学说”是“性理疗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法病因学说的核心理论,“五毒”即怒、恨、怨、恼、烦五种不良情志的简称,是五行性人之阴面,又称为“五阴质”。王凤仪先生将五毒与人体脏腑经络疾病相对应,即:阴木人好怒,怒毒导致肝胆系统疾病;阴火性人好恨,恨毒导致心小肠系统疾病;阴土性人好怨,怨毒导致脾胃系统疾病;阴金性人好恼,恼毒导致肺与大肠系统疾病,阴水性人好烦,烦毒导致肾与膀胱系统疾病。五毒学说认为五毒是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是性理疗病法病因学说特色所在。

 

人未生之前,状同先天,精神内守,无欲无求,出生以后,道落后天,神出气移,九窍俱开,故有六根之累,产生饮食、男女之大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之欲望日益膨胀,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易产生不遂之事,此时如果君火通明,不被外物所累,心不为之所动,则心境平和,则不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医理真传·内伤说》曰“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如君火不明,则禀性当家,心离“中道”,则产生怨、恨、恼、怒、烦等消极情绪,王凤仪先生称之为“五毒”“五阴质”。

 

王凤仪先生发现“五毒”的产生与家庭成员、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不良处理方式有密切关系;不单是怒、恨、怨、恼、烦,凡是影响到心,使心不处于恬淡虚无状态的消极情志都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诸如悲伤、疑虑、忧郁等负面情绪;不良情志直接影响人体气机的运行,使原本流畅的气机偏离正常的轨道,出现气机的逆乱或阻滞,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按照中医病因学的分类方法,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称之为“三因学说”。外因主要是指外感六淫、戾气,内因是指情志失常、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等因素,房事、金刃、虫兽所伤,遗传因素等为不内外因;陈无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和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长性,动之则从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及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为不内外因。”五毒为人之不良情绪,为上述三因学说所述之内因致病范畴,与中医的七情致病学说有相通之处,两者可谓是殊途同归。七情致病是指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直接损伤机体脏腑精气,从而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五毒致病学说不仅继承此观点,更重要的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侧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剖析导致五毒的根源,将机体五脏六腑疾病的病因归结为“五毒”,因此五毒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中情志致病学说的深化和补充。

 

2.1“五毒”的各自特点

 

五毒等不良情志的产生多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求之事未能如愿或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所产生,根据个人修养和性情的不同,不良情绪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或怨或烦或恨或恼或怒或者表现为其他不良情志。在五毒中,怨为五毒之首,是引起其他四毒的基础情绪,其余四毒均是由怨毒而导致的。性理疗病法用五行的分类方法,分别冠以不同的阴阳五行属性,即五毒为五阴质,是人性格阴面的表现,五行归属分别为怨属土,恨属火,恼属金,怒属木,烦属水。

 

怒的表现是(1)受人压制,到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竞气得浑身发抖,一旦爆发便燃起怒火,甚至一试决斗,后悔莫及。(2)人之所为,违背己意,大发脾气。(3)见事不合理,出于气愤,打抱不平。(4)不满情感,发泄于外,有时火冒三丈,暴躁如雷,不考虑后果。(5)怒的特点,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往往干出无法挽回的蠢事。可见人发怒往往是由于我执太深,不能满足己意,愿望受阻、行为受挫所造成的情绪体验。

 

恨的表现是(1)个人的利益被伤害,气愤得不到发泄时的心情。(2)内心潜藏着不满意,伺机报复:满足不了私欲,便耿耿于怀。(3)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有触动,便引起愤恨的火焰。(4)愈得不到发泄,埋藏在心底的祸源愈强烈,一旦爆发,便可酿成大祸。(5)恨的特点,隐而后发,一发便易引起狂涛巨浪,往往存有预谋。恨的发生往往是不能满足自己的私欲或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可由怨生恨。怨的表现(1)受欺辱或受压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状态。(2)事情没做好,受斥责,内心委屈。(3)吃亏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4)事不顺心,埋怨别人。(5)怨的特点,含而不露,隐而不发,不伤他人,伤自己。

 

怨是对人或事物的不满,是基础的不良情绪,性理疗病认为“怨”是五毒之首,其余四毒均是在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机体发生疾病的关键因素。《王凤仪年谱与语录》曰:“不怨人伦常不受伤,绝不会生病。”

 

恼的表现(1)对环境不满意,但又难以摆脱的心理状态。(2)看不上的人,还躲不开,孤芳自赏,“患人之不已知”。(3)琐事缠身,挠挠不休;或事不遂心,说不出,道不明,出于自我折磨的心境,(4)处事虚伪,但又露了破绽时的心情。(5)恼的特点,多出于嫉妒,好表现小动作。恼为烦闷,心里不快的心理状态,多为对人、事物、环境的不满意,处于进退两难的心境,往往是发怒的前奏,性理疗病法认为恼多为嫉妒所引起。

 

烦的表现(1)窝囊苦闷,自卑退缩的心境。(2)随不上大流,别人嫌他慢,他反嫌别人急。(3)不合群,人家看他无能,他自己烦闷,他最不喜欢看不对他心的人。(4)性缓慢,失机后时,好后悔,犹豫不定。(5)烦的特点,自我封闭,好后悔,犹豫不定。烦有时表现为焦躁不安,心绪不宁的情绪,多为个人价值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或所求之事不遂所导致的负面情绪。

 

2.2“五毒”与“七情”的比较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于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七情在五行和五脏学说的体系中,属配有一定的困难,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悲胜怒”、“肺在志为忧”的论述,可将悲忧同归于一种情志状态,属肺。惊恐为害怕,同属于肾,这样将七情合并成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如张景岳云:“世有所为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这样在五行和五脏学说体系形成了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七情与五志,后人称为情志。因此,情志与七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涵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概括,七情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七种情志。中医心理学认为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的表现,是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在机体能调节的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和耐受能力,使人体的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如大喜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忧思伤脾,过度惊恐伤肾等。五毒与七情均属人之情绪范畴,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上述可知七情有生理和病理两者情况,《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之未发为心态处于恬淡虚无的定静状态;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为七情之生理情况;发而太过或不及,太过即暴、过、久、多的情志刺激,不及为五脏精气不足,所派生之五志未能发泄于外,反伤五脏,太过、不及两者,为七情之病理状态,成为不良的致病情志因素;而五毒则无生理与病理之分,完全属于不良的情绪状态,轻者使人的心态失衡,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使不立即发生疾病,也会成为疾病的重要诱因,为疾病产生埋下伏笔,《灵枢·贼风》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重者不仅使伦常乖乱,而且导致一系列的重大疾病的发生。《王凤仪嘉言录·三性》曰:“能化去禀性(怨恨恼怒烦),天性就圆满了,不能化的,一触即发.闹得家宅不安。又叫做五毒,令人害病死亡。”从危害程度来说五毒的危害比七情致病所导致的后果,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治疗疾病的方法上来说,传统中医对于情志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五行相克”的理论,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儒门事亲》中说:“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忧),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并在卷七内伤门记载很多病案,如项关令之妻,病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后得一子。对于五毒致病的治疗,性理疗病法有着很完善的治疗体系,此法对于五毒所致疾病的治疗多采用拨阴取阳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可分为自身受克和受他人所克两种情况,自身受克的治疗,采用拨阴取阳和化克为生的法则;自身受克亦分为自性受克和自性五行相克两种情况,如阴木性人我见太深,不服人,好抗上,出言顶撞,好生怒气,对于自身来讲可导致肝胆系统疾病;如要好病就要从阴木转为阳木,生出仁爱、慈悲之心,行持日久则肝胆疾病就会痊愈。如果自身为阴水阴土性人,阴土性人,呆板固执,见识狭窄,遇事看不开,好怨人,不听劝说。一遇失意之事,便抑郁不乐,忧愁烦恼,不明原因,只是一味生回头气,越忆越悔恨,阴气下凝,必伤肾脏,这便是“土克水”,自身易患腰腿疼痛及肾系疾病,缠绵难愈。如欲好病,必须生出真金,找他人的好处,生出义气金,能包容人,转化为“土生金,金生水”,转克为生,疾病自可痊愈。若是本人被他人所克,就要用推转五行的方法,使自己转到克制对方的五行阳面,是其自身不受对方所克,如“我是温柔文静或缓慢迟钝的水性,他是咬定死理,固执不通的土性,我为了避免他的克,就要走到慈心仁爱的木性上去,这样就不受他的克了。”

 

总之,七情与五毒均为人之情绪表现,中医认为七情是人体脏腑精气所化,是脏腑功能的体现,七情致病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侧重于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的变化;而五毒为人的不良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对机体造成危害,产生疾病,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并且在治疗上更注重寻找产生五毒的根源,通过医者的开导,使病患自明病因,自我治疗,此法不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时和谐人际关系,理顺伦常关系,使患者身心健康,性理疗病法更加侧重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出发阐述五毒的产生,是对中医情志学说的补充和深化。

 

2.3五毒致病首先“伤心”

 

脏腑之中,心对情志活动的产生、变化影响最为重要。《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控制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各种情志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曰:“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提出“君火以明”,君火即心君之火,是神明之火,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是心的主要功能之一,君火以明,就是描写心主神明的生理特点;明者照也,照临四方曰明,心主神明的特征犹如日月清明透彻,普照四方,万物得日月精华滋养,才可生长壮老,以演其生命规律。按照道家的理论人之心神有元神与识神之别,元神为人之主人翁,出于太极,无欲无求,具清静灵明之性,识神为后天之心,私妄之想,七情六欲之心。人在出生以后,道落后天,元神与识神两者同居于心舍,有修证功夫的人,二六时中内观其心,潜其私欲,澄其心神,则元神清明,心无杂念搅扰,眼耳鼻舌身意六欲则不妄动,由此而深入,身心融合,合二为一,体悟真我,寿蔽天地,与道和真,而为真人。对于一般人而言,多为识神主事,心念变化不已,识神主事则元神被蒙蔽,七情六欲,昼夜耗散,元神耗散已尽,身形尽坏,则生命走向尽头。君火以明的状态就是指元神主事之时,内心空明,恬淡虚无,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无七情六欲之扰,从而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身心康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对于一般人来说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易产生情感、利益的得失,加之当今之社会物欲炽盛,竞争激烈,人心不古,人际关系复杂,容易产生不遂之事,怨恨恼怒等不良情绪亦随之而产生,如果此时君火通明,元神主事,不为物欲所牵及情感牵绊,则不会产生不良情绪,如果此时心神被物欲和情欲搅扰,则心神失明,识神扰心,就会产生怨恨恼怒等不良情志,如果此时不知悔悟,深陷物欲及情欲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使原有五毒的程度加重,最终引起机体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身心俱疲,脏腑功能受损,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此时在别人劝说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五毒的危害性,能幡然悔悟,返观内省,使“心”重新回到“通明”的状态,元神复明,五毒消除,气机和顺,阴阳调和,使身心重新回到和谐健康状态。

 

2.4五毒伤脏规律

 

五毒为人的消极情绪,是导致疾病和社会关系失和的重要原因,为五行性人之阴面表现,王凤仪先生根据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出五毒致病的伤脏规律,即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并且提出对治五毒的相应措施。

 

1)怒伤肝的病状: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胁肋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沉重,四肢麻木以及中风等,便是受阴木之害。要想好病,必须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

 

2)恨伤心的病状:阴火内存,恨多伤心,心跳心慌,头晕目眩,惊怖不眠,甚者神经错乱,癫狂谵语,喑哑疔疮,这是受阴火之害。要想愈病,必须化阴火为阳火,以辞让为心,责己达时。

 

3)怨伤脾的病状:阴土内存,怨气伤脾,脾胃虚弱,膨闷胀饱。胃寒腹痛,上吐下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重则噎嗝转食,有伤元气,或气淤气窒。要想愈病,必须化阴土为阳土,明因果,生信实,法自然。

 

4)恼伤肺的病状:阴金内存,好恼伤肺,气喘咳嗽,肺结核咯血,甚则肺癌以及各种肺经疾病,这便是受阴金之害,要想愈病,必须化阴金为阳金,生出义气,遇事多想人之好处。

 

5)烦伤肾的病状:阴水内存,多烦伤肾,腰酸腿痛腹痛,虚痿肾亏,好生闷气,气落转寒,患疝气郁结等病。欲好病,必须化阴水为阳水,多认不是,拨阴取阳。要有处知之明,生出柔和智慧。

 

3 五毒之“怒毒”概述

 

3.1“怒毒”的定义

 

现代心理学结合现代情绪理论的有关怒的内容,认为怒是指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情绪体验,可定义怒为愿望受阻而导致的紧张、带有敌意的情绪及相应的表情行为与生理变化。中医心理学认为,怒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属正常的生理活动范畴,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只有强烈、突然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越了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并根据怒的表达方式不同将怒分为暴怒和郁怒两种类型,同时根据怒伤肝后出现的症状不同分为大怒伤肝证候和郁怒伤肝证候。王凤仪先生认为“怒”为阴木性人的主要特点,为“五毒”之一,是导致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此与中医心理学提出的“怒伤肝”观点一致;在《王凤仪年谱与语录》论木性一文中,对阴木性人的性格与气质,怒毒所导致的临床表现及对治之法进行了详细论述,“阴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性多偏见,执拗顽硬,高傲自大,不易接近····好抗上,气量窄小,不耐激触,难成事功,平生遇事多难,常不如意,因之怒气填胸,愈形乖戾。”“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胁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沉重,四肢麻木以及中风等,这便是受阴木之害。要想愈病,必须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根据中医理论大怒或郁怒不解,既可引起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又可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临床上可见胁肋疼痛,脘腹膨闷,头晕目眩,四肢麻痹,甚则中风昏厥等一系列肝经病症。根据上述王凤仪先生对“怒毒”导致病症描述及中医怒伤肝证候分析,可以看出“怒毒”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为上述中医心理学中大怒伤肝证候和郁怒伤肝证候范畴,性理疗病法所讨论的“怒毒”当为上述中医心理学所说超越机体生理调节范围的致病之“怒”。现代心身医学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人体长期处于“怒”的状态,机体心理应激状态启动,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失调,可导致肝脏缺血、缺氧、肝糖原耗竭,肝细胞自溶、坏死,由此亦可证明性理疗病法提出“怒毒伤肝”观点的科学性。

 

3.2“怒毒”的含义及五行理论依据

 

“怒”为五毒之一,属于七情与五志的范畴。《说文解字》说:怒乃愤也,恚也。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一是《说文》中恚也,《增韵》愤也,二是形容气势胜。本文所研究之“怒”当为《说文解字》中解释之义。清代医家莫牧士在《研经言》中曰:怒生于恨,而成于愤,恨而不已,为怨,为愠,为恚;愤而不已,为奋,为发,为自强。”其从人事角度阐述怒的产生;怒从构字上看是由上奴下心组成,是指心处于奴役的状态之下,此时心被五欲所障,禀性所拘,一旦所求不遂,禀性当家,君火失明,表现于内则心失中和,仁心俱无,和气尽失;表现于外,则面现愠色,杀气腾腾,对人对物,毫无仁爱之心,甚则欲除之而后快。“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学构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看,怒的五行属性为木,《庄子·外物篇》曰:“春雨日时,草木怒生”《研经言》曰:“人应乎天,天有元阳,元阳者升于春,春时阳半在下,阴半在上,阳气欲生而不能遽越,当旺而不能自如,则有雷霆以彰之,人应之,为事未遂,其志拂拂然,怒之象也,春应肝,故肝为怒。”中医认为“怒”为肝之精气所化,为肝之志,五行属性为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3.3“怒毒”的特点

 

好怒是阴木性人的特征表现,阴木性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因为我执太深,一有不遂己意之事,就会发怒,当发怒时外表就会表现目露凶光,咬牙切齿,面色阴沉,表情狰狞,阳和气少,出言撞人,杀气腾腾,造成拘谨紧张气氛,在内心表现为愤愤不已,仁心全无,甚则杀机顿起,对所怒之人想除之而后快,与阳木所表现的“主仁德,戒杀恶杀,公正无私常怀悲天悯人之心,化俗救世之愿,舍己从人。”的特点相反。《灵枢·论勇》说“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生动的描绘了人在发怒时的形态特征。从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怒”从某种意义上讲怒具有杀伐、破坏、冷漠无情;具有气势强胜,给人以冲撞之感的特点,《王凤仪嘉言录·五行性》曰:“生怒气(木)便是杀。”《性理集成》曰:木主怒,怒则气上撞横行。瞪眼手颤,性偏执拗,气横横的,木行行的,硬铮铮的。”另外,从传统象思维角度来看,“怒”具有向上、升发的特性,如《内经》曰:“怒则气上”。成语怒发冲冠等都说明怒具有升、发的特点,例如种子受到春气的滋养,冲破包皮和泥土的阻力,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例如盛开的花朵,常形容是怒放的生命。另外,从怒在人事中所造成的后果来看,怒具有“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的特点,因为好怒之人,往往为己心重,一旦自身利益受损,或受人压制,或人之所为,违背己意,当到忍无可忍,不满情绪发泄于外,一旦爆发,便燃起怒火,有时火冒三丈,暴躁如雷,甚则不考虑后果,与人一试决斗,往往干出无法挽回的事情,后悔莫及,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3.4五毒之“怒”与七情之“怒”的区别

 

《礼记·礼运篇》曰:何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弗学而能。”认为这七种情感是人的本能,是人体内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情绪反应,是不学而会的,“怒”则为七情之一。在中医学中,对“怒”引入医学领域并加以论述的首先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内经》认为“怒”为肝之精气所化,并以怒是否致病,分为生理之怒和病理之怒,并将“怒”的五行属性加以判别。性理疗病法五毒学说对“怒”有其独特的认识,首先,性理疗病法根据阴阳学说将“怒”的阴阳属性给予判别,认为“怒”为阴木性人的特征,为五阴质之一,其属性为“阴”;其次,认为“怒”为五毒之一,为不良情绪,是导致人体肝脏疾病原因,没有《内经》所谓的生理与病理的区别,侧重于阐述”怒毒”致疾病的病理表现;再次,五毒学说对于“怒”的产生根源与《内经》所论亦有所不同,五毒学说侧重于伦理道德失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出发,阐述怒的产生;最后是对治“怒”的方法不同,性理疗病对治“怒”的方法,采用“拨阴取阳”的原则,医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的不良心态,化阴木为阳木,化嗔怒为仁爱,和谐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去疾愈病的目的,而中医对于因“怒”所致疾病的治疗,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用属金之“悲”克制属木之“怒”,是医者诱导患者产生“悲”的情志,来达到治疗因“怒”所致疾病的目的;虽说两种方法都能达到愈病的效果,但是性理疗病所采用的“拨阴取阳”的方法,不仅能挖出导致“怒毒”的根源,并且改变患者的世界观,心态由悲观变为乐观,并能和睦人际关系,从而杜绝恼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性理疗病法为中医情志疗法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为其开辟了新的纪元,其将对中医情志疗法起到补益作用。

 

4 五行性之木性

 

王凤仪性命哲学思想,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其对于五行的认识,继承先贤的阴阳五行观,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视角,例如对五行之木的认识,采用易学取类比象的方法,内至人体的脏腑经络,外至人的伦常关系,形成其特有的木性体系,如肝胆及所属经络属木、五常之仁属木、五毒之怒属木、五伦之兄位属木等;并且根据其对人体的损益,又将构成木性系统的元素,分因为阴阳两种属性,如五常之仁为阳,五毒之怒为阴,并且提出拨阴返阳,转怒为仁的阴阳转化的观点。

 

4.1五行性之木性人

 

五行性人是王凤仪先生将人的外貌、声色、性格进行分门别类,归纳出具有各自特点的五种类型,此与《内经》阴阳二十五型人相比较显得更具体和形象,易于被人掌握,两者在分类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凤仪先生相关著作中,描写木性人的外表及形色声音为:身体细高,说话直硬倔强,动转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坐立时不偏不倚,面长瘦而露骨,多偏青,上宽下窄,语音直而短,齿音重,气宇轩昂,生气时面带凶气,多现青色,木性分阳木与阴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阴木人好怒,阳木人好仁。《伤寒论原序》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感叹古人有如此智慧,用五行将森罗万象,宇宙万物加以归类,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种类,其对事物的分类,其运用的重要方法就是易学取类比象法,如上述对凤仪先生对木性人描述,正是易学取类比象思想的体现,如木性人的外形,身体细高,瘦而露骨,肩背耸直取象于木之外形,说话直硬倔强,脚步高压有声,气宇轩昂,生气时面带凶气,则取象于木之气势,木行人面多青色则为草木之本色。并且运用阴阳消长理论刻画木性之人的性情及气质的变化,较之《内经》木行人的论述,更加侧重对木性之人的性格特点与心态变化的描写,对中医的情志学说和体质学说起到的补益作用。

 

4.2阳木与阴木的特点

 

从上文可知凤仪先生根据五行性理将木性人分为阴木性人和阳木性人,《来自山沟的大智慧·五行语录》曰:“阳面是属于正面的,肯定的,善良的;阴面是属于负面的,否定的,邪恶的。要发展正面,克服负面。”阴木人,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阴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毁谤,掘人隐私,好抗上,宁折不弯,不接受意见,做事不允许别人反驳,气量狭小,不耐激触,难成事功。在家庭多亏孝道,平生遇事多难,常不如意,愈形乖戾。阳木性人的特点,有仁德,好生恶杀,心存正直,心直口快,有主意,遇事不盲从,诸事怨己不怨人,以慈悲为怀,道心长存,正直无私,能立万物。《王凤仪嘉言录·善恶》曰:“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从上述阴木与阳木的特点来看阴木为恶,阳木为善。凤仪先生认为三界是人的来踪,即天赋予之性,地赋之予命,父母生身,而性又分为天性、习性、禀性,天性表现为光明,圆满属阳,是纯善无恶的,也就是佛家讲的天真佛性,体现在人之性情就是慈悲、仁义之性,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太上清静经图注》曰:上德为先天,五德俱全。《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禀性则是纯恶无善的,其障碍人之光明天性,表现出来争贪搅扰,杀盗淫妄,无恶不作,习气是可善可恶的,善的习气可以帮助去除禀性,从而恢复人本来的圆满天性,恶的习气可以加重禀性的程度,而使人深陷苦海,而不得解脱。所以王凤仪先生说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由此可见,阴木性人的特点为有己无人,蛮横无理,为木性人禀性之外现,阳木人的特点为有人无己,慈悲仁爱,为木性人天性之外现。

 

4.3五行性之木性人的特点分析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禀赋之性,受父母遗传、后天教育、所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王凤仪嘉言录·三性》说:“人的存心不同,一时一样,所以一母生九子,各不相同,这叫遗传性。就像辣椒结籽必辣,酸梨结籽必酸一样。又说人的性是自己生的,做什么事就生什么性。做善就生善性,作恶就生恶性,都在人自己。”可见后天的教化,后天的环境习染对人性影响的重要性。天地蕴生万物,先贤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种类,凤仪先生按照人的外貌及性格特征亦分为五行性人。俗话说人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人性中即有善又有恶,凤仪先生则有天性与禀性之说,如五行性人之木性人而言,则有阴阳之分,阳木为善,阴木为恶;就树木而言,有的笔直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可成栋梁,此则为“善”,以应阳木之特征;有的弯曲瘦弱,支细叶黄,不堪重负,此则为“恶”,以应阴木之特征。从易学“象”角度来看,坚硬枝横的树木,挺拔如针的小草,无不显示其向上、向外的气势,以应阴木之出言撞人,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抗上,宁折不弯,不接受意见,做事不允许别人反驳的特点,如早春阳和气少,天气寒冷,大地沉寂,毫无生机可言,应之于阴木之好阴沉的特点;阳春三月,气温回升,潜藏于地下之阳气,浮出地面,气候温和,此时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一派生机之象,给人以温暖和煦,内心充满希望之感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此段经文生动的描写了春天的景象及春季养生的原则,只有遵守生、予、赏的原则,才符合春季天时的变化,才能获得健康;而春之生、予、赏之特征,与阳木性人仁慈悲悯、好生恶杀、无私奉献、诸事怨己不怨人之性格特征相应。参天古树,笔直挺拔,根深枝壮,虽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此与阳木之有主意,遇事不盲从,能立万物之特征相应。

 

5 性理疗病法在肝病中的应用

 

肝病是指由七情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劳倦内伤等因素所致,以肝失疏泄,气血津液失调,阴阳失和为病理特征的一类病症,涉及了黄疸、胁痛,鼓胀,眩晕,痉病,肝积等多种病症。根据中医肝病的临床表现,相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中医讨论的肝病不仅为西医所说的肝胆系疾病,而且还涉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部分相关疾病。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据估计我国现有慢性肝炎患者 1200 万例,每年死于肝病者不下 30 万例,肝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临床实际中观察到,运用现有的医疗手段治疗肝病,多数肝病患者的治疗周期长,起效慢,预后较差,而且治疗费用高,由此而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寻求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又能缓解肝病患者精神压力的有效方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王凤仪先生认为肝病的产生源于怒毒,并提出怒伤肝、仁养肝的观点,在《王凤仪年谱与语录》中详细描写了易发肝病患者的体态特征,及因怒伤肝的临床表现,并提出对治、预后调理之法。王氏认为治疗肝病的关键,要找到产生怒毒根源,通过忏悔认不是、找好处的方法,生出仁德之心,肃清怒毒,激发正气,排除由怒毒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恢复肝脏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此法起效快速,预后较好,患者的经济负担轻,并使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身心之苦。所以研究和推广性理疗病法在肝病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1“怒毒伤肝”

 

“怒伤肝”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次把怒这种情绪反应与肝联系起来。性理疗病法五毒致病学说对于怒毒伤脏规律的认识,亦持此观点,并且在相关著作中描述了“怒伤肝”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拨阴取阳的理论原则提出化解怒毒之法,即恢复仁爱之心,以此来达到转阴木为阳木,恢复受损肝脏的生理功能之目的,此即为凤仪先生所谓“仁养肝”。在性理疗病法的相关文献中,对于“怒伤肝”“仁养肝”等机理未见详细论述,有必要对此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5.1.1肝的生理特征

 

肝为五脏之一,在志为怒,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肾中之元阳,借助肝木的生发疏达,使其散布全身,为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转提供原动力;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即怒的特征)的生理特征而言。肝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木性曲直,肝气具有条达舒畅、升发生长和生机盎然的特性,类比于春天树木的生机勃发之性,春天阳气始发,内孕生升之机,推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变化。肝气通于春,内藏生升之气,肝气生发则生养之政可化,诸脏之气生生有由,化育既施,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其应仁德之性。

 

5.1.2“怒毒伤肝”之机制

 

中医认为,肝在五行属木,具草木之性,通于春气,其性条达舒畅柔和。《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季阳光和煦,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草木得此温暖和煦之气,才得以舒枝萌芽,呈现一派生机之象,同理肝脏得此温暖和煦之气,才能保持肝脏舒达生发的生理功能,从而保持人体气机和顺;《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由此可知,此春之温暖和煦之气,为肝得时、得位之气,为生养肝脏之正气。若想肝脏无病,保持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就要呵护肝之正气,去除损害肝之正气的不利因素,从而保证肝脏的健康。

 

性理疗病法认为“怒毒”为五阴质之一,是导致肝病的最主要的病因,从前边的论述可以看出怒是指心处于奴役状态之下,是君火失明表现,怒毒具有杀伐之性,破坏性的特点,《王凤仪嘉言录·五行性》曰:“生怒气(木)便是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对春季养生的论述中说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而“怒毒”正具杀、罚之特征,其破坏春之生养之气,由此可知“怒”为逆春之气,为肝失位之气,如人体长期处于“怒”的状态下,超越机体生理调节范畴,则“怒”杀伐肝脏生养之气,使肝所赖阳和之气缺失,肝失所养,则肝疏泄条达气机及谋虑之功能失调,肝之灾祸至矣。传统中医认为,怒为厥阴肝之志,为七情之一,是为厥阴肝之精气所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属正常的生理活动范畴,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当强烈、突然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越了生理调节范围,此时之怒已不是人之正常的情绪活动,而成为损害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性理疗病称之为“怒毒”,怒毒扰乱心神,使人的神智迷乱,心神处于奴役状态之下,君火失明,不能明辨是非,往往做出非礼之事;怒火中烧,烦乱不安之情绪也因此而生,《内经》曰:“怒则气逆”,怒毒伤肝,使厥阴肝木生发太过,耗散元阳,牵动相火,使相火不能安于本位,使失去原有温养之功,成为致病之阴火,如阴火上犯于心神,轻则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重则出现精神失常,打人毁物,越屋上脊等狂躁证表现。由此可见,怒毒轻者使肝脏功能失调,导致肝病,重者使心之君火失明,安住于肾中之相火失于本位,最终导致身心俱损,疾病丛生。现代心身医学认为,怒是一种负面情绪,人在发怒时,机体心理应激状态启动,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途径对身体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肝脏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实验研究已经证明,人在愤怒的状态下,机体心理在应激状态启动下,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失调,使肝脏缺血、缺氧、肝糖原耗竭,水钠储留,免疫机能下降,肝细胞自溶、坏死,同时观察盛怒大鼠的行为变化,测定肝血流量,血清及脑心肝肾中的过氧化脂含量,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发现盛怒可伤气而及血,使血液呈现高凝倾向,盛怒可使肝脏发生器质性病变。

 

5.2化解“怒毒”之法

 

怒毒是不良情志影响心神,使心处于奴役状态,是心神失明的一种情志表现,所以要想化解怒毒首先要去除不良情绪,其次按照性理疗病法提出的化解怒毒正治之法来对治怒毒,在化解怒毒的同时查看患者是否有其他四毒的表现,如有兼顾治之。

 

5.2.1认不是,找好处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走入社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如果没有一定的修养功夫,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心态失衡,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性理疗病法认为人际关系失和以及不良情绪的产生,多是由于人们不能尽伦立命,缺乏内省功夫,当发生利益冲突,所遇之事不遂己愿时,常常看到对方的不足和错误,没有反观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致使当事人纠结困苦,使矛盾无法解决,甚至导致矛盾激化,酿出大祸。王凤仪先生提出“认不是,找好处”的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药。当矛盾发生时,当事人常会感觉自己是受害者,没有意识到对方也是受害者,自身深陷困苦委屈情绪中无法自拔;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之所以发生矛盾,是因为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和过错,才会导致不快之事发生;如果一方此时能反观自己,承认自己在矛盾问题中的过错或不妥之处,如此对方也会从激动的情绪中冷静下来,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外,在自己认不是的同时,如对所遇不遂的人和事,找其积极的一面。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态转苦为乐,怨恨之心不起。从而达到《灵枢·本脏》所言:“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当发生矛盾冲突,产生不快之事时,按照上述“认不是,找好处”的方法来处理问题,矛盾消解,不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即使有不快情绪产生,通过“认不是,找好处”的方式调节自己的不平心态,使心绪平静,怒恨等不快情绪得以消除,所以王凤仪先生讲“要是把不是认真了,自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不找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

 

5.2.2喜乐

 

喜乐是人们在愿望实现后,表现于外的一种情绪体验,《说文》曰:“喜者,乐也”,在正常情况下,适度的喜乐能缓和紧张,使心情舒畅,营卫通利,有助于机体气机调达,减少和杜绝疾病的产生。当心情抑郁或不悦时,大笑一场,不仅可以疏淘阴气,排解心之不良情绪,同时激发自身之阳气,使失调的气机恢复正常,达到调节身心之目的。但是大喜,超过机体正常生理调节范围,不仅不能达到上述怡情调身的效果,相反会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浮荡,气机弛缓,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因为过喜而导致精神失常例证。《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性理疗病法非常重视喜乐的功用,认为乐是神气,是聚阳之法,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王凤仪嘉言录》在讲病一节中指出“真乐能生出来,阴气就会象一股烟似的飞出去,百病全消”。性理疗病法认为“乐”是化除气禀性重要手段,《王凤仪嘉言录》曰:“禀性一见真火(乐),也就化了”,《王凤仪年谱与语录》曰:“愁就是阴木,哈哈一笑便可提升肾水”。怒毒为五毒之一,为阴木性人之特征,为人之气禀性,是导致肝病的主要病因,如心态常乐无忧,恬愉为务,同时培养仁爱之心,内心就会由阴沉好怒转为愉悦仁爱,行持日久阴木化去阳木复苏,“怒毒”成为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得以彻底清除,肝病则可望痊愈,可见喜乐之志对于化阴木解怒毒的重要作用。

 

5.2.3仁德

 

凤仪先生认为“怒毒”为五阴质,是阴木性人的性格特点,仁为五阳质,是阳木性人的性格特点,提出“怒伤肝”“仁养肝”“以仁化怒”的观点,《王凤仪年谱与语录》曰:“阴木好怒,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要想好病,必须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以志先生在其著作《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明确指出阳木的核心是一个“仁”字,认为“仁”体现了天地的好生之德,如果木核中之“仁”,具有生生不息之机。所以要治疗因“怒毒”导致的肝病,就要改变性格,化阴木为阳木,心态由阴沉好怒转为仁爱慈悲,以此来化解“怒毒”。

 

5.2.3.1仁养肝

 

从上述怒伤肝机制可以得出“怒”为逆春之气,具有杀、伐之特点,给人以伤害的负面作用。而仁的作用与怒相反,具有生、养肝之正气的功能,有生、和之特点,是人天性的显露。“仁”是儒家追求的思想境界,仁者,爱人也,给人以温暖,使人有如浴春风之感,《礼记·儒行》曰:“温良者,仁之本也”。又如植物种子之内核为仁,生根发芽,最终成就栋梁之才,无不源于“仁”,《礼记·乡饮酒义》曰:“养之,长之,假之,仁也”;仁者,礼也。《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而礼之特征为何?《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荀子·儒效》曰: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和而行之。曷为中?曰:礼仪是也”上述两句儒家经典语句说明在以中和为标准的礼仪实践中实现先王之道,体现仁之精神;由此可知礼之特征为“和”;和者,中节也,无太过、不及之意,为恰到好处的状态,《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上所述可知,仁之性为慈悯、温和,其具生养、中节之特征;从易学象思维角度可以看出,“仁”与春之阳和温煦之气相通,应为肝得位、中节之气,为生养温煦肝脏之正气。仁者,“忍”也,《孟子·尽心下》曰:“人,皆有所不忍,达於其所忍,仁也”。《说文》曰:“忍,能也”,《广雅》曰:“忍,耐也”。本意指为了不让心受伤而乖乖的一动不动。人具有此“忍”心,内心具有强大的力量,虽然遭遇各种艰难困苦,称讥毁誉,内心如如不动,保持一种定静平和的心态,从而怒恨不生,杜绝不良情志产生;如人具此仁心,在外则现慈悲祥和之相,在内则无乖戾之气,慈心爱物,虽遇不遂之事,身处逆境,怒恨不生,心境坦然,应之机体则气机调顺,气血冲和,肝气舒畅条达,则肝疾弗起。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者,爱人也,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欢乐。佛家有云:“悲能拔苦,慈能予乐”;一旦仁爱之心产生,慈悲之心升起,对众生只有慈爱,悲悯之意,有人无己,行持日久,则阴木渐化,仁心复苏,怒气得平,肝气得疏,气血得调,逆上紊乱之气机得以恢复正常,肝疾得以痊愈。

 

5.3性理疗病对治“怒毒”之法与中医“七情相胜”制怒之法的区别

 

中医根据七情相胜的原则来对治“怒”,即用五行属性为金的“悲”来克制五行属性为木的“怒”,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怒伤肝,悲胜怒”,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因怒所导致疾病的原则和纲领,其实质就是五行相克理论在情志疗法的具体运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即对此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发挥,并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更为详细而又实用的治疗方法:“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在历代中医临床家的医案中,有运用情志相胜法成功治愈因怒致病的病例,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有着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性理疗病法对于的怒毒的治疗,主要是医者采取收心、顺心、养心等调心方法,通过医者的语言诱导,使患者自省,找到导致怒毒的相应事件,认识到因怒毒的危害,通过患者的倾述,使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医者用王凤仪性命哲学或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加以诱导,从而使患者改变心态,变化气质,化除阴木之性,心态转怒为仁,并以此来激发人体的正气,发动气机,通过汗吐等方式排除病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七情相胜疗法对于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医者的暗示和诱导,制造出使患者悲哀的事件,从而使患者的心态由怒转为悲,从而调节机体因怒所导致气机逆乱的病理状态。从上边的分析看出性理疗病法对于对于怒毒的治疗,完全是依靠患者自身的努力,改变心态,化去怒毒,是医者通过辨析患者的五行之性,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患者生怒气事件,并解开其心结,改变心态,化去怒毒,同时使患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精神境界,和谐家庭及社会关系,减少或杜绝怒毒的产生,从而防止疾病的复发。中医七情相胜制怒之法,不对患者的性格特点及导致愤怒的事件进行分析,主要是医者创造使患者悲伤的事件,使患者的心态由怒转悲,使因怒导致的逆乱气机恢复正常,不涉及患者的愈后的精神调摄,怒志再发的几率较高。如两者结合,互相补益,给患者提供治疗心身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5.4性理疗病法对肝病的愈后调理

 

任何疾病痊愈并不代表治疗的结束,医者要对病人的饮食、起居、心态等给予建议性指导,杜绝危害人体健康的不良习惯,以防止疾病的再次复发,因大病之后,阴阳未平,气血未复,余邪未尽,稍有疏忽则有引起疾病复发的可能,《伤寒论》中有疾病愈后不注意调养,而导致劳复、食复的相关记载,所以对疾病的愈后调理不能加以忽视,以免导致疾病复发,功亏一篑的后果。性理疗病法认为导致的肝病主要原因是不良情绪——“怒毒”所造成,“怒毒”为气禀性,是五毒之一,其产生与不良情绪及不其他四毒关系密切,所以对于肝病愈后的调理都是围绕如何杜绝不良情绪及气禀性的产生,要让患者了解人之精神状态对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性情乐观豁达,“怒”为阴木性人的特征,这就要求人们要认识到木性之阴面对机体的负面影响,尽可能按照五行性之木性的阳面的特点来要求自己,内怀仁爱悲悯之心,外现柔和慈祥之相,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微妙状态,从而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

 

5.4.1去“习性”,化“禀性”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影响,人们或多或少沾染上不良的习惯,例如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这些坏的习惯不仅伤害自己身心健康,同时给他人照成不必要的烦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去除不良习惯,对于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性理疗病法提出的不良习性是因为追求肉体的享受而形成的,完全是后天习染而成的,是导致人际关系失和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怨恨恼怒,争贪搅扰,甚则做出不顾羞耻,丧失人格之事,不仅使自己身心忧愁烦恼,同时给家庭社会照成伤害,所以王凤仪先生说:“身上要有不良嗜好,享受不到就生烦恼,享受过度则伤身败德。”怒为人之禀性,为五毒之一,不良习性是禀性的根源,王凤仪先生说“身界增加不良嗜好,心界就增加私欲;心界增加私欲,性界就增加禀性(怨、恨、恼、怒、烦)”“习性越多,禀性越大,天性越被蒙蔽。习性累心,增长禀性,遮蔽天性,失去本性,喧宾夺主,倒行逆施。”要想去除禀性,防止怒恨之事发生,就要去掉不良习性,使身界没有不良嗜好,禀性便失去外援,则禀性易于化除,所以王凤仪先生说:“习性为禀性之根,习性不去禀性绝不能化。”所以说去除不良习性是化解和杜绝“怒毒”的重要途径,是走向圆满天性的必由之路。

 

5.4.2去私欲之心,存公德之心

 

在生物界,凡是有生命的生物就需要能量物质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人是生物之一,要从外界摄取能量和营养,得以维续生命,这是人类最根本的欲望,是私欲的最原始表现,所以说适当的欲望满足是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无欲望之心,则社会无法进步,人类无法发展,此处所讲的私欲之心是指超出上述所言标准,是为了贪图肉身享受,满足自己没有止境奢求,不受任何道德和法律约束地追求外物,是造成所有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为了私欲,不择手段,丧失人格,而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不仅伤害自己,而且有害家庭和社会,私欲心重的人常常被私欲牵着鼻子走,被私欲所控制,自心失去主宰,一旦私欲之心得不到满足,就会忧愁烦恼,禀性大作,心态失衡,内火中烧,痛苦不堪,为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可见私欲之心是加重和诱发气禀性,遮蔽天性的重要因素。所以王凤仪先生说:“心有私欲,遮蔽了良心,恣情纵欲,不怕天理,不顾道理。”“心界增加私欲,性界就增加禀性。”私欲之心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怎样化解私欲之心呢?那就要培养公德心;公德之心,是无私、博爱的体现,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保证,个人具有公德心,群体和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个人的生活及安全才有保障,如果个人私欲泛滥,我字当头,则势必会严重影响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个体则失去可以依靠的生命力,故有“覆巢之下,复无完卵”之说;人一旦具有公德之心则心境高远,淡薄名利,心胸坦荡,不会为己之私欲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人们精神境界会有很大的提升,人之私欲会大大的减少甚至消除,即使遇到与个人利益冲突的事情发生,会以大局为重,不会因私欲作怪而生怒恨之心,可见公德心是克制私欲之心的有效办法,是避免气禀性产生的可靠保证。

 

5.4.3尽伦立命,各司其位

 

人的社会性,决定每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相应名分,凤仪先生讲“名者,命也”这就说每个人在社会和家庭的角色名称决定每个的天命不同,即有什么名称就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要懂得如何来处理好于此相应的伦常关系,《王凤仪嘉言录·讲道》说:“伦常中人,互爱互敬,各尽其道,全是属于自动的···道是尽的,不是要的,自动尽道才是善,若是互相要道就变成恶啦”。比如,有父亲之名,就要行使父亲的责任和义务,明白父子之道,有妻子之名,就要行使妻子的责任和义务,懂得夫妇之道,如果在此基础上做到“像兄长,只问自己宽不宽,不管弟弟敬不敬,当丈夫的,只问自己义不义,不管女人顺不顺”的思想境界,就是凤仪先生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实友信,君义臣忠”五伦圆满之道,如此则人际关系和谐,生活美满,不易产生不遂之事,不良情志也就无从而生了,如果没有做到上述的五伦之道的要求就是丢失天命,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容易产生不遂之事,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例如怒毒产生,最终导致心态失和,肝失疏泄,气血失和,肝病生矣。俗话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之人,都不能如己所愿,所以要圆满完成上述五伦之道,常常会遇到困难和阻力,此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即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同时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包括性格上的缺点和人格的不足),即儒家讲的内省功夫,即凤仪先生所说的“尽伦立命,治己不治人”,同时最好明白要尽义务对象的五行之性,凤仪先生讲“明白对面人的道”,另外,在自己认不是的同时,对所遇不遂的人和事,要找其积极的一面,心存他人的优点。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态转苦为乐,心生欢喜,这样就会心情愉悦,从而杜绝怨恨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5.4.4不怨人

 

运用性理疗病治愈的患者,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内心的变化,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果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树立良好的心态,没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一旦遇到不遂之事,就会产生怨恨恼怒等不良情绪,愈后的疾病也因此而复发,怨为五毒之首,是产生不良情绪及其他四毒的基础情绪,凤仪先生认为怨是万病之源,所以要想防止不良情绪及其他四毒的产生要做到“不怨人”。要做到不怨人首先要尽伦常,做好自己应做之事,所谓“治己不治人”,别人不好都是自己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所以王凤仪先生说:“读书人属金,金主开辟,古今中外无不研究,是最明理的人,绝不许怨人。别人不明理,是读书人没把他教化明白,怎敢怨人呢?”“当官的人属火,火主明理,明理不怨人,百姓不好,怨自己没治化好,怎能怨人呢?”其次在遇到不遂之事时按照王凤仪先生所讲“认不是,找好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的心态平静,怨人之心不起,从而杜绝不良情绪的产生。《王凤仪嘉言录》在不怨人一节中明确指出“人若能反省,找着自己的不是,自然不往外怨。明白对面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5.4.5培养仁爱喜乐之心

 

从上边的论述可知,“怒”为阴木性人的性格特征,对治“怒”的有效方法就是要化阴木为阳木,培养仁德之心,乐观愉悦之心,认识自己阴木之性的特点,如倔强不服,说话撞人,好阴沉等性格特点,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观照自己是否动性发怒,一旦发怒即按照上述找好处,认不是的方法反省自己。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论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及处世原则,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多能体谅他人之难处,并发出悲天悯人之心,爱人爱物之心,阴木之人如能按照上述要求常怀仁爱、包容、恭敬之心,阴木之阳和气少,说话撞人等阴面特征就会慢慢化除,取而代之的是慈悲、爱语等阳木性特征,同时多找他人好处,培养愉悦喜乐豁达心态,使志和气达,化去阴木之阴沉自私、不易接近、气量狭小特性,从而忿怒之事不生,人际关系归于和谐,行持日久则内心平和,不为逆事所牵,怒气不生,阴木渐化,阳木复苏,仁心长存。俗语言:三分治,七分养,可见不管是疾病的治疗还是疾病的愈后,调养是非常关键的,在临床上可看到通过此法,治愈疾病后,没有很好的调养,导致疾病复发,悲剧从演,最终落得不可收拾的下场,这也说明了化除人之禀性,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也是“性理疗病”难以推广实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抱朴子·内篇》曰“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彻底的治愈疾病,就要下定决心,与自己的禀性作斗争,严格按照五行之阳面来要求自己,以期达到五行圆转,阴气化净,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安和的无病状态。

 


5.5“怒伤肝”相关病例分析

 

性理疗病法治愈的疾病不胜枚举,笔者走访大量通过本法治愈的患者并记录其治疗的全过程,现仅举几例怒毒致病患者运用此法治愈疾病的全过程,以期彰显本法治疗疾病的神奇效果。

 

病例一:耿某某 女 45 岁 黑龙江省北安市人

 

主病:肝胆管结石 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史:患者右胁肋疼痛一年余,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嗳气频频,返酸打嗝,形体消瘦,夜寐不安,头痛腰痛。经西医确诊为,肝右叶肝胆管结石、胆囊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曾服中药及西医治疗,花钱无数,收效甚微。

 

该患者素来脾气暴躁,心直口快,得理不让人,因其丈夫喜欢喝酒,不喜欢做家务,耿某对其丈夫极其不满,常因家庭琐事与其丈夫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听患者描述在与其丈夫争吵时自己被气得浑身发抖,暴跳如雷,对其丈夫拳脚相加,甚则动刀动枪。自1992年开始出现右侧胁肋疼痛,纳呆食少,与丈夫吵架生怒气后胁肋疼痛更加明显,常因胁肋疼痛在床上翻滚,痛不欲生,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在疼痛难忍时甚至想自行了断,其丈夫也因经常生气而患上肝病,其双方父母因此而伤心落泪,如患者所说当时我们家简直成了地狱,有苦无乐,夫妻不和,婆媳关系紧张,面临家庭的解体。

 

1993年经患者的姐姐介绍到刘有生老师处寻求治疗,经刘有生老师开导,其找到自己的得病根源,当场忏悔自己以前的种种过错,痛哭流涕,很快出现了排病反应,打嗝排气,呕吐频频,吐出白色及酸水数碗,吐完后感觉全身舒畅,病减大半,顿时对性理疗病法产生强大的信心,回家后对其丈夫及婆母真诚的忏悔认错,之后又经过十三次性理疗病法的治疗,右胁肋疼痛消失,纳佳寐安,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夫妻相敬如宾,婆媳关系融洽,真正成了美满和睦家庭,该患者痊愈后立志弘扬性理疗病法,义务帮助病人,成为人们尊敬的老师。2011年7月笔者在长春见到患者本人,据患者本人自述,肝胆管结石症状消失后,从92年至今胁痛症状未再发作,2012年3月5日患者曾做肝胆超声检查,提示:肝胆未见异常。

 

分析:患者面色白中透青,面长瘦而露骨,心直口快,为人直爽,肩背耸直,话语直而短,齿音重,有主意,敢担当,性情急躁,从性理疗病法五行之性来讲该患者为典型的木性之人,阴多而阳少,其性情急躁,爱争理,不肯向丈夫承认错误,又具有阴火的一面,因其禀性作怪,不能看人之好处,多怨人,常因家庭琐事与其丈夫发生口角,加之该患者阴木性人,好阴沉,说话好顶撞人,不服人,性多偏激,好诽谤,掘人隐私,稍有不遂己意之事,即大发雷霆,人我两伤而不知,平生多难,常不如意,怒气填胸,对其丈夫恨之入骨,集怨恨恼怒于一身,以怒毒为主。患者之所以得如此之重的肝胆疾病,究其根源,为怒气所伤,怒毒伤肝,肝胆疏泄调达失常,气机淤滞,肝经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胆汁排泄不畅,久之就会产生残精败血,导致肝胆结石、胆囊炎等病,又因怒毒导致肝气过度克伐脾土及怨伤脾胃,导致脾胃失和,胃失和降,则嗳气频频,返酸烧心,纳食不佳,恨毒伤心,所以夜不能寐。其能在别人的劝说下,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能诚心悔过,对其丈夫升起崇敬悲悯之心,并实做实行化除阴木之性,从而治愈此中西药无效的顽固之疾,加之痊愈后弘扬性理疗病法,悲心济世,义务为人讲病,仁心日隆,怒气不生,此病才得以治愈。


 

病例二:楚某 女 39 岁 辽宁省海城市人

 

主病:双侧乳腺小叶增生 神经性头痛

 

病史:发现双侧乳腺小叶增生六年,神经性头痛十余年,患者从2001年起发现双侧乳腺出现如鸡卵大小肿块,疼痛难耐,牵及双侧臂膀,不能持重物,月经来潮时乳腺疼痛明显,不能从事劳务,两侧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嗳气打嗝,纳食差,胃脘胀满,时有疼痛,常因生气时诱发胃疼,发作时使用止痛药无效,几乎不能言语,曾于当地西医院做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头痛眩晕,发作时不能入睡,口唇麻木,全身有触电感,心悸失眠,胸闷胸痛,时有早搏出现,腰腿疼痛,右腿拘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经常咳嗽,反复感冒,几乎每月发作一次,中西药治疗乏效。

 

该患者未结婚前身体健康,因娘家经济条件较差,素来对于钱财之物,看得比较重要,因其丈夫兄弟较多,各家的生活条件贫富悬殊,婆母对家产分配不均衡,患者认为对其不公,偏向他人,因此怨恨婆婆,常因家庭琐事与婆婆争执,闹得不欢而散,对其丈夫更是烦恼相向,嫌弃其丈夫无能,常因小事与其丈夫争吵,在此种环境下,患者经常暗自生气,甚至自残。2007年7月份在朋友的引领下,接触了王凤仪哲学思想,在杨玉兰老师的开导下,找到致病之因,主动向其婆婆及丈夫承认自己以往的过错,在此过程中反病三次,吐出黑血数滩及灰红色粥状物数碗,味道以酸辣为主,胃痛消失,患者见此法神奇,悔过之心更加虔诚,经过数月,上述疾病症状完全缓解,双侧乳腺肿块明显缩小,疼痛消失,身体轻松,心情舒畅,体重渐增,其与婆母和丈夫和睦相处,成为旁人羡慕的美满家庭。2011年8月,笔者有幸见到患者本人,见其精神抖擞,谈笑风生,面色红润,很难想象曾经是一个患有多种疾病病人,见证了性理疗病法的神奇效果。

 

分析:根据杨玉兰老师初见患者的描述,形体纤细,眉清目秀,面色较白,为人直爽,性情急躁,喜分辨,好争理,说话易伤人,根据上述形态特征可判断患者为金木性人,并带有阴火之性,因其平时看重钱财之物,因婚后家产分配不均,导致对其婆母及丈夫的极度不满,为其疾病产生埋下伏笔,以后随着矛盾的升级,事态日加恶化,患者的不良性情也在不断的升级,由原来的怨变为怨恨恼怒烦于一身,身体的健康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心肝脾肺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尤以肝脏受伤较为严重;据患者所言,其郁怒、暴怒的情况较多,通过上述病史的陈述不难看出,郁怒伤肝,导致肝气不舒,肝经之气血津液舒布失常,气滞则血停,气阻则津滞,胁肋及乳房为肝经所布之处,所以会出现胁肋胀满疼痛,乳房生有肿块,肝主筋,肝之气血失于调达,筋脉失于濡养,则出现口唇发麻,腿部抽筋,身有走窜触电之感;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导致心脉淤阻,则出现胸闷胸痛,至于心悸心跳,失眠多梦,则为恨毒所致,限于篇幅,不做展开论述,暴怒伤肝,肝阳上亢,气血并走于上,扰乱清窍,则出现眩晕头痛,肝木悔土,导致脾胃失和,肝胃淤滞,则出现胃脘疼痛,嗳气打嗝,加之怨毒伤脾,使脾胃病之病情更加沉重;之所以胃痛针药治疗乏效,因此病为怨怒所致,为情志致病,如不去除不良情绪,使用药物治疗疗效较差。患者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全赖患者本人深信此法,并敢于承认以往之过错,加之劝病医生循循善诱,使患者的心态彻底改变,使存在体内的有形邪气,通过吐法排除体外,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杜绝不良情绪的产生,才使如此难愈之病取得神效。

 

病例三:宋某某 女 39 岁 辽宁省营口市人

 

主病:胁痛 胃溃疡 颈椎病

 

病史:胃痛十余年加重一年,发病时胃脘胀闷灼痛,返酸嗳气,生气受寒后胃痛加重,以手重按痛处,则痛稍解,时有腹泻,肚腹膨胀,颈项僵硬疼痛,牵及双肩,双上肢麻木,以左侧为重,双臂发沉,头晕眼花,耳鸣头痛,胁肋走窜疼痛,双侧乳房胀痛,乳房皮肤发硬,经潮及生气时乳腺疼痛症状加重,心悸不安,闻响声则加重,胸痛彻背,常因发怒加重,甚则晕厥,腰酸累,少腹疼痛,上述疾病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整天愁眉不展,叫苦连天,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患者于2011年3月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营口市性理疗病法实践者胡玉波女士,指出其心结所在之处,立即出现排病反应,吐出白色黏涎数口,当即胃痛症状大见缓解,遂对此疗病方法信心大增,回家之后患者认真反省,翻出平时所作之错事,并主动对所伤害的当事人,真诚道歉,之后在半月之内,吐白色粘液数次,味呈酸苦,笔者见到患者时,其颈椎病,胃溃疡症状缓解,胁痛,乳腺疼痛消失,冠心病症状减轻,已能正常上班,形如常人。

 

分析:患者形体较胖,面容丰厚,背隆腰厚,疑心较重,脾气暴躁,平素不服人,说话声音洪亮,说话语气,咄咄逼人,使人易产生距离感,根据五行性判断患者为木土性人,阴木阴土之性为主,因闲弃婆婆管事太多,言语繁琐,常与之发生矛盾,与婆婆关系紧张,又怨恨丈夫工作能力差,常怨恨满胸,怒火冲天,家庭冲突时有发生;根据性理疗病及中医理论可以看出,阴木之人好怒,怒毒伤肝,肝失调达,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乳房胀痛,胁肋窜痛,少腹疼痛,经潮及动性时肝郁益甚,则乳房及胁肋疼痛加重,怒则气血上逆,清窍受扰,头迷眼花,耳鸣头痛;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加之经常伏案工作,导致颈部经脉阻滞不通,则出现颈项疼痛僵硬,两臂麻木症状,肝气犯胃,怨毒伤脾,导致中焦璇斡失常,脾胃气机阻滞,则出现上述胃脘灼痛,返酸嗳气等肝胃失和症状,母病及子,肝失疏泄,导致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心脉闭阻,则出现胸痛彻背之胸痹症状。本案例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在于患者的上述疾病主要由恨怒等不良情绪所致,为心因性疾病,即为中医所谓情志致病,加之劝病者真诚之心打动患者,使其对此法产生信心并能对自己所犯之过认真反省悔过,从而在半月之内反病数次,翻转心态,消除不良情绪,使怨恨得消,怒气得除,肝气调达,心脉舒畅,脾胃得和,病情得到较大的缓解,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因本论文主要论述怒毒产生及致病机理,对于在本文中涉及其他四毒的致病机理限于篇幅,不做详细讨论。


结语

 

一、研究总结和评议

 

五毒学说是性理疗病法的核心内容,认为疾病因五毒所起,去除五毒等不良情绪,则为愈病之法,但在凤仪先生的相关著作中对于其致病机理未作系统的阐述,本文通过寻找传统文化、中医学理论等相关论据系统阐述五毒之怒毒的定义、内涵以及致病机理,使之明晰于天下,以期完善情志医学诊疗体系。凤仪先生认为怒为阴木性人特征,容易损伤肝脏,此与《内经》提出“怒伤肝”的观点相一致,并提出要想清除怒毒,治愈肝病就要化阴木为阳木,转怒为仁,以此发动全身气机,排除体内病邪,从而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从远期疗效来看通过此法治愈的患者,因其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心胸宽广,乐观豁达,能更好的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遂之事,受挫之后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从而杜绝怒毒的再次产生,此即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肝主疏泄,与人体的情志关系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说明情志变化对于人体的健康取决定作用,所以要想达到上述理想的精神状态,就要防止怒毒的产生,使肝气舒畅,气机调达,身心愉悦,进而修心养性,提高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世界观,达到“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的境界,因此怒恨不生,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课题研究不足与展望

 

“怒毒”做为五毒之一,是导致肝病的主要原因,性理疗病法对于肝病的治疗效果较好,所治愈之疾病不胜枚举。本课题对怒毒伤肝致病机理和对治之法进行阐述,但对于“怒毒”与其他四毒的联系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吐下等排病现象的机理,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未能对其进行阐述,有待于深入的研究,使之明晰于天下,以期完善性理疗病法的理论体系,使其能为更多的医者所了解,使用此法提高临床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春秋·李耳.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第一版,北京:北京燕山出

社,2009:46.

[2]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139.

[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4]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周易[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202.

[5]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周易[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170.

[6]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7]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下,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

[8]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84.

[9]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47.

[10]郑钦安著.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M].第一版.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75.

[11]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47.

[12]朱循天.王凤仪年谱与语录[M].第一版.成都: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

心,2000:466.

[13]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84.

[14]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48.

[15]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6.

[16]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124.

[17]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139-140.

[18]郑钦安著.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M].第一版.47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7.

[19]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78-79.

[20]宋·陈言撰.三因极一病症方论[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7:28.

[21]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2:225.

[22]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6.

[23]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8.

[24]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8.

[25]朱循天.王凤仪年谱与语录[M]第一版.成都: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

心,2000:57.

[26]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9.

[27]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100.

[28]明·张介宾.类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64.

[29]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30]蒋庆.论语选大学选中庸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

[31]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15.

[32]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47.

[3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10-11.

[34]金·张子和撰儒门事亲[M].第一版.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48

 

社,2008:136.

[35]金·张子和撰儒门事亲[M].第一版.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

社,2008:274.

[36]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106.

[37]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

[38]明·张介宾.类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65.

[39]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129.

[40]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6-97.

[41]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8.

[42]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8.

[43]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9-100.

[44]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100-101.

[45]乔明琦,张惠云等.七情定义新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6,20(1):12-15.

[46]张孝娟,黄小玲.中医临床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06:59.

[47]朱循天.王凤仪年谱与语录[M]第一版.成都: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

心,2000:533.

[48]清·莫牧士.研经言[M]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11.

[49]张震点校.老子·庄子·列子[M]第二版.长沙:岳麓书社2006:123.

[50]清·莫牧士.研经言[M]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5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52]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107.

[53]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7.

[54]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55]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56]东汉.张仲景.伤寒论[M] .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

[57]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131.

[58]以志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M].第一版.北京:中

国华侨出版社,2010:96.

[59]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

[60]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

[61]田代华整理. 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

[62]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47.

[6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64]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

[65]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

[66]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67]姜乾金.心身医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68]王朝勋,郑洪新,王继伟等.怒伤肝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探析.辽宁中医杂志[J].1997.24(5):205.

[69]郭蕾.怒志的生理与病理及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5;15(9):290.

[70]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97.

[71]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5.

[72]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4.

[7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74]清·何梦瑶撰.中医经典文库·医碥[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9:27.

[75]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1.

[76]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57.

[77]朱循天.王凤仪年谱与语录[M]第一版.成都: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

心,2000:625.

[78]朱循天.王凤仪年谱与语录[M].第一版.成都: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

心,2000:534.

[79]宋元人注.四书五经[M].第二版.北京:中国书店,1985:322.

[80]宋元人注.四书五经[M].第二版.北京:中国书店,1985:330.

[81]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论语[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72.

[82]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论语[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3.

[83]章诗同注.荀子简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3.

[84]中华经典藏书·孟子[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6:335.

[85]中华经典藏书·孟子[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6:69.

[86]金·张子和撰儒门事亲[M].第一版.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

社,2008:274.

[87]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81.

[88]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84.

[89]朱循天.王凤仪年谱与语录[M]第一版.成都: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

中心,2000:466.

[90]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81.

[91]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81.

[92]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2.51

 

[93]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3.

[94]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1.

[95]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1.

[96]王凤仪著.王凤仪讲人生[M].第一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1.

[97]中华经典藏书·孟子[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6:185.

[98]中华经典藏书·论语[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6:171.

[99]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卷十三极言,第一版,北京: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1997:120.

[100]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综 述


“怒伤肝”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现代心身医学及中医心理学等以探讨心理与疾病关系为主的相关学科正迅速崛起,查阅历代中医文献有关情志致病的记载,因怒致病较多常见。《内经》中有“怒伤肝”及其致病机理的相关记载,历代医家对此也多有阐述,随着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的发展,对此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少研究认为,怒作为致病因素在肝脏疾病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怒的定义是人们对外界精神刺激的一种反应,一般是指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情绪体验[1],乔明琦等[2]按照科学概念定义规则,可以将怒定义为:个体气血上逆不畅及愿望受阻而导致的紧张、带有敌意的情绪及相应的表情行为与生理变化。并在《中医情志学》中指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怒存在愤怒和郁怒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前者是指怒而发泄指向他人或他物,后者指怒而不发郁结于心指向自我。王猛等[3]认为怒为五志七情之一,是人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情况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能动反映,属正常的生理活动范畴。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使脏腑气血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1 现代心身医学对“怒伤肝”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表明:消化系统是心理活动的重要靶器官,对情绪变化、食物刺激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临床上,半数以上的消化系统病症的发生与发展和心理情绪密切相关,占据各系统疾病之首位[4]。肝胆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其发病、转归等均与精神情绪因素有密切关系。“怒伤肝”从现代医学进行探讨,主要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失调。人在发怒时,机体心理应激状态启动,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变化,岳文浩等[5]认为心理应激所产生的全身适应综合症,主要是在神经—内分53

 

泌系统的调控下产生的。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机体蛋白质、糖、脂肪的代谢,以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李杰等[6]用大鼠束缚水浸,模拟“七情不遂”的病因,同样证明了不良刺激导致气机紊乱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调节紊乱相关,韩娟[7]对大鼠进行情志刺激造成气机紊乱,实验证明,大鼠在出现愤怒、抑郁、烦躁等精神状态时,导致NEAch5-HT三种神经递质明显下降,说明慢性应激直接影响了3种递质的紊乱,可能进一步扰乱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平衡,从而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稳定而产生疾病。王建勋等[8]认为在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可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他一些器官都有影响。在愤怒的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失调,使肝脏缺血、缺氧、肝糖原耗竭,水钠储留,免疫机能下降,肝细胞自溶、坏死。郭蕾[9]用“夹尾激怒大鼠”的造模方式经行实验研究,观察盛怒大鼠的行为变化,测定肝血流量,血清及脑心肝肾中的LPO含量,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并作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线粒体观察结果显示,盛怒可伤气而及血是血液呈现高凝倾向,盛怒可使心肝两脏发生器质性病变。吕治平[10]造成“郁怒”大鼠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模型大鼠过氧化作用增强、清除氧自由基能力下降、肝细胞受损。由此推断,脂质过氧化增强。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肝郁证”的重要病理基础。


2 中医心理学对于“怒伤肝”研究进展

 

中医心理学认为“怒”属于七情与五志的范畴,为肝之精气所化,为肝之志,五行属性为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志人人皆有,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对机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既可引起肝气郁结,气机54

 

不畅,精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痰饮瘀血及癥瘕积聚内生,又可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或见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头晕目眩,甚则暴聋,呕血等一系列肝经病症的发生。李德新[11]等将怒分为不满、生气、小怒、愤怒、大怒、暴怒等。认为怒在病理状态下,扰乱肝气的升降平衡,破坏阴阳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肝病的发生。张皋珺[12]认为情志致病,从内而生,直接伤及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发生种种病变。怒伤肝,肝气上逆是怒致病的基本病机,并提出怒产生及其致病的生理学基础,高志勇[13]等认为怒伤肝导致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五脏藏气功能失调,气血逆乱,气血运行不畅,使细胞失养,细胞生长、增殖功能受损,提出怒伤肝是产生癌症的关键因素。金栋[14]认为怒作为病理因素损伤肝脏外,还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即肝气上逆的病理过程而伤脑,并提出“怒则逆气伤脑”的观点。孟迎春[15]等认为情志刺激可使疾病不按照一般传变规律发展,临床中常见突然强烈的愤怒导致肝气上逆、气机郁闭诱发真心痛、中风昏厥,甚至死亡的病变。由此可见一旦怒志成为致病因素,其对机体的伤害之大,后果之严重。


3 性理疗病法对于“怒伤肝”的研究进展

 

王凤仪先生发明的性理疗病法,把疾病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从人的社会性来剖析疾病之根源,王氏认为“怒”为阴木性人的主要特点,并提出“怒伤肝”的观点,在《王凤仪年谱与语录》中明确指出“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胁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沉重,四肢麻木以及中风等,这便是受阴木之害。要想愈病,必须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师姐李庆华[16]在其论文中对五行性理机制经行详尽的论述,在论木行人的机理中从易学象思维的角度对“怒”及怒伤肝机理进行阐述,并发表文章从君相二火的角度阐述五毒致病的机制,认为怒为五毒之一,为损伤机体的不良情志,其使心不处于“中”的状态影响人体气机的运行,使原本流畅的气机偏离正常的轨道,出现肝气的逆乱或阻滞,从而导致肝病的产生。

 

4 结语

 

现代身心医学及中医学心理对于怒伤肝的机制,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治疗上身心医学采取心理干预方法进行治疗,申力[17] 结合现代心理疗法运用传统的疏导疗法、暗示疗法、认知提高疗法、行为疗法、娱乐疗法等方法对治“怒”气,传统中医学治疗的方法常常采取情志疗法同时配合疏肝理气的药物治疗因怒导致的肝脏疾病,王凤仪先生发明的性理疗病之五毒致病学说,不仅提出“怒伤肝”这一观点,而且还对产生怒之根源、愈病之法、预后调理等均有详细、系统的论述,发前人之所未发,补前者之不足;性理疗病法对于“怒伤肝”的治疗,就是要找到产生怒毒根源,通过忏悔认不是、找好处的方法,激发正气,肃清怒毒,排除由怒毒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恢复肝脏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此法起效快速,预后较好,患者的经济负担轻,并使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能很好的解决患者身心之苦,在心身疾病频发的现代社会,对于此法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0.

[2] 乔明琦, 张惠云等.七情定义新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6,20(1):12-15.

[3]王猛,杜征国.浅谈《内经》对怒的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27):3293.

[4] 何裕民主编.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0:173-174.

[5]岳文浩,付文清,卢宗玉等.怒伤肝机制研究[J].医学与哲

学,1995;16(9):482.

[6]李杰,刘长江,李庆和等.心理应激对大鼠下丘脑.胃黏膜CRF基因表达

的影响及中药干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2,43(9):699.

[7]韩娟.慢性应激对大脑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影响及中药的调节作用[J].

林中医药,2002,22(4):54.

[8]王朝勋,郑洪新,王继伟等.怒伤肝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探

析.辽宁中医杂志[J].1997.24(5):205.

[9]郭蕾.怒志的生理与病理及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

1995;15(9):290.

[10]吕治平.“肝郁”大鼠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J].山东中

医学院学报,1995,19(3):199.

[11]李德新,龚一萍.试论怒伤肝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中医学院学

1998;12(6):7-8.

[12]张皋珺.《内经》“怒则气上”学术解读[J].杏林中医药2008;28(8):550.

[13]高志勇,张立升,范忠宝.谈中医怒伤肝与癌症的关系[J].黑河科技

2001(1):46.

[14]金栋.“怒则气逆伤脑”病机探讨[J].甘肃中医,2010;23(2):9.

[15]孟迎春,孙英霞,乔明琦等.从《内经》情志理论认识“怒”上海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7;21(6):19.

[16]李庆华.论王凤仪性理疗病之“五毒”与君相二火之关系[J].甘肃中

医,2010;23(4):15.

[17]申力.制怒情志疗法理论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8):560.

 

致 谢

感谢父母把我带到人世间,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感谢天地养育之恩,感谢帮助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感谢刘力红老师三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诲,使我的理论和临床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特别是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深深的感染着我,使我受益终身,能成为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值得骄傲的事,我将铭记在心;感谢导师给我学习王凤仪哲学思想的机会,得以学习和研究“性理疗病法”,并跟随刘有生老师,耿秀萍老师,张秀英老师,杨玉兰老师学习和实践此法,才有该论文的诞生;衷心的感谢师母赵琳老师对我如母亲一样关心体贴,使我有家一样的感觉,感谢唐农校长给我们创造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感谢刘方师伯给予我论文的指导,感谢来经研所传经送宝的每一位专家,感谢他们无私的奉献。


感谢庞声航教授、何清平教授、黄家诏教授、闵范忠教授、杨宏宝教授、赵岩教授对我论文的指导。


衷心的感谢我的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给我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特别感谢黄靖师姐,吴心立师兄对我论文悉心的指导,感谢舍友韦日辅、王水金、李骁原三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由衷感谢参加评审和论文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老师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1] 贾洪昶 贾洪昶 .“ 怒毒致病 ”与性理疗病法 与性理疗病法 与性理疗病法 .河南中医 ,2012 ,32 (4): 403403 -404404 .


怎么练性心身合一?

问题解答: 头疼 、脑瘫

孩子抽动症案例

医患联手 攻克难题(眼病)

什么是格物?

生病,是身体为心灵买单:你有多少疾病,就有多少被压抑的情绪

记住: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善人说,大事要从小事做起。

化性要在家中练

津津乐道

当人之道,从认自己的错开始、、、

刘善人讲:妇科病病因与案例

当好“真”孙子

怀孕难,认错更难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国学堂之梁冬对话刘力红:心性与疾病

魏老师对一位肝癌患者的讲病:你不爱人,老天就要你命

嘴巴像刀、福报削掉,只想自己、亏忠亏孝

你知道该怎样补漏吗?

叫性法 - 拨阴取阳疗法(五行率性法)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