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假装成一个文艺青年

2018-01-16 星际财富金融研究院


  什么是文艺青年?

    广义上说,所有喜欢文化艺术的年轻人都可以称为文艺青年。他们追求生活格调,喜欢读书、音乐、电影、旅行,有浪漫的情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芸芸众生里,他们很容易给人一种才华横溢卓尔不凡的感觉。

    所以,文艺青年原本是个百分之百的好词儿,曾经也风靡一时。

    正如韩寒在《独唱团》创刊号,当然也是终结号的卷首语上说的那样:“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是个文艺青年,理想做一个作家和记者,那时候我们都好吃香啊,如果再能写点小诗,弹点小吉他,摘些小花,女生们都被迷倒了。你看看现在,女生们再也不中意这些人了,她们中意的是……”

    是的,如果现在再有人说你是文艺青年,你多多少少总会感觉到一些戏谑的成分。

    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现实,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不加节制的多愁善感,不合时宜的固执己见,不接地气的高冷矫情,加上伪文青的泛滥成灾,让这个称呼的含义变得越来越微妙。

    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假装文艺青年呢?

    因为总体来说,这还是个褒义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文艺青年逼格闪闪,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道理很简单,既然物质生活已经如此贫乏,对,穷也是文艺青年的标签之一,如果精神世界再不丰富一点,高雅一点,文艺一点,你拿什么拯救自己的灵魂?靠什么支撑自己生(pao)活(niu)呢?

    接下来说点儿干货。如何假装成一个文艺青年。

    一定要会打扮

    大金链子大金表什么的,看起来像个没文化的暴发户,肯定不行。至于LV、爱马仕、杰尼亚、范思哲这些奢侈品,怎么说呢,也不建议文艺青年穿戴,很容易让别人误会你是个富二代。更主要的是,你也买不起。

    文艺青年的日常穿着是朴素的,以纯棉或棉麻面料为主。男生最常见的是黑白T恤+牛仔裤+高帮圆头皮鞋,T恤上印着别人看不懂的LOGO或者电影海报,裤子最好是卷裤脚的。永远戴着耳机,背登山包或帆布包,除非是夏天热的受不了,围巾是必须的。

    女生则以白衬衫+碎花长裙+帆布鞋最为常见。

    不论男女,能留长发就一定别留短发。

    一定要喝咖啡

    不服气不行,同样是豆子磨出来的东西,咖啡看起来就是比豆浆高级。即使你非常不喜欢咖啡的味道,也一定要喝咖啡,而且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喝速溶的,不要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

    喝茶绝对不行,保温杯里泡绿茶加枸杞,就是传说中的油腻中年人。一定要记住,喝茶最多叫文化,喝咖啡才叫文艺。

    一定要看书

    文艺青年都是喜欢阅读的。他们总是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去星巴克点一杯咖啡,在安静的角落坐下,翻开随身携带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认真翻看几页,然后拿出手机,把带着LOGO的咖啡杯放在书的旁边,构图、拍照、修图、配字,一气呵成:“岁月静好,安然若素。”然后,发朋友圈。

    看不看真的不重要,毕竟许多书买来就是为了装点书柜的。特别是那些中国古典名著,不建议你看,跟喝咖啡别喝茶一个道理。

    文艺青年的书柜里,主要摆放外国名著。比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麦田守望者》《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人类简史》之类的。

    看不下去没关系,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跟你说实话吧,没几个人真正看完过。你只需要牢牢记住这几个人的名字:米兰.昆德拉、捷罗姆.大卫.塞林格、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尤瓦尔.赫拉利,然后在谈话中很随意地把他们说出来,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哪怕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是男是女是哪个国家的。

    万一倒了八辈子血霉碰到真正的对手,摆出一副要跟你探讨的架势,也不要慌,不管他说哪一本,你只需要轻声说:“这本书我很喜欢,看过好多遍,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我从书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旺盛的创作力,还有,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好了,到此为止。再问,死活就不说话,只喝咖啡,报以迷之微笑,尽显高深莫测。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装逼就是人类进步的电梯,而且是那种透明的观光电梯。

    一定要旅行

    文艺青年都爱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记住,是旅行,不是旅游,千万不能跟团。

    文艺青年讲究的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无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一定坐在靠窗的位子,不跟别人说话,听着耳机里的音乐,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在眼前掠过,思绪万千。

    目的地的选择很重要。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太庸俗,文艺青年一定要去西藏,把自己融化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里,在雪山神湖涤荡自己的灵魂。其次是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或者四川的稻城亚丁之类的,总之,以西部为主,哪儿偏远去哪儿。

    住宿尽量选择青年旅舍,毕竟你也没什么钱。安顿好以后,到当地小巷子里找一家有民谣弹唱的小酒吧,点杯酒拍张照发朋友圈,配文字:“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记住,千万别忘了打开定位功能。

    一定要有自己的艺术爱好

    绘画什么的门槛太高了,能拿出来见人的绝非一日之功。所以,电影、摄影、音乐,是文艺青年的首选。

    其实,不管是不是文艺青年,大家都喜欢看电影。只不过你们喜欢的是《战狼2》,文艺青年对这类影片根本不屑一顾。

    为区别普通观众,首选法国和意大利的文艺片,不管看不看得懂,至少把电影名字记下来。比如《午夜巴黎》《面纱》《朗读者》《心灵捕手》《刺猬的优雅》《布达佩斯大饭店》等等。

    美国好莱坞大片过于商业,与文艺青年气质不搭,不做重点推荐。除非是像《鸟人》这样票房很差,全片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才值得一看。

    国产电影首推王家卫和侯孝贤。比如《刺客聂隐娘》,尽管影片沉闷到让人几乎睡着,但出来以后你一定要昧着良心说好看,因为是侯孝贤执导,而且还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荣获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这怎么可能不好看?你当评委们眼睛都瞎了吗?

    捍卫电影品味,以豆瓣为准。豆瓣评分高,即使没看懂也要说好看,有内涵,好感人,好震撼。比如《冈仁波齐》。

    不管科技未来发展到哪一步,不管手机的摄像功能多么强大,作为文艺青年,也一定要咬咬牙买个又沉又贵的单反相机。哪怕永远AUTO全自动,P档以外从来都不会用。

    文艺青年羞于在人多的景区拍照,特别是标志性建筑,避之唯恐不及。取景通常选择安静的书屋、阳光里的咖啡馆、昏暗的酒吧、古老的街巷,老厂房旧车间或是被涂鸦覆盖的残垣断壁。

    文艺青年喜欢音乐,特别对吉他情有独钟,毕竟钢琴的话,随身携带还是不太方便。只不过,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在经历了一阵儿新鲜之后,绝大多数人的吉他如今已布满了灰尘。

    爱听歌,耳机不离身,专听小众音乐,对民谣乐队如数家珍,越冷门越推崇,越流行越不屑。比如,赵雷的《成都》火了之后,文艺青年就不再喜欢他了,因为他变得大众了。

    一定要装逼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文艺青年,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捷径就只有一条:装逼。

    所谓装逼,是提升我们文艺逼格的一种行为方式。这不应该是贬义词。

    比如发朋友圈。新年伊始,当别人用“2018,一定要努力!”来鼓舞自己的时候,你发一条:“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就会鹤立鸡群,散发出文艺的光辉。

    这当然没什么实际用处。就像东北人说的那样:“扯犊子呢,能当饭吃咋地?”但文艺的精髓就是,我混得不好,也没什么钱,但起码我有精神上的追求,而且,不世俗。

    在这个以物质论英雄的社会里,这一点,弥足珍贵。

    世道变坏,就是从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我跟你讲,文艺青年就不应该受到嘲笑,就算是装逼也不许笑!

    王朔说过:装不可耻,装得不像才可耻。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许多正宗资深文艺青年,就是从伪文青一路走过来的。装着装着,就成真的了。

    装,本身就代表了你对这种情况的认可和向往。也就是说,从内心里,你渴望成为那样的人。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文艺青年最重要最关键的第一步。

    再回到《独唱团》的卷首语。当文艺青年不再像当年那么受姑娘们欢迎的时候,韩寒说:“那你们还写点小说,弹点小吉他,摘些小花么?他说……所以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男性改变世界,女性改变男性的世界观。但总有一些世界观,是傻逼呵呵地矗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


推荐阅读:

几个美女和一个小伙子的故事——电影《芳华》观后


也许是年龄缘故,也许是影片质量缘故,也许是娱乐方式多元化的缘故,但不是没有时间的缘故,许多年来,我已经很少进电影院了。事实倒也是,我每进一次影院便被影片的内容教训一次,心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导演”?出了影院我就默诵:“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以后多年,新片放映之前,无论广告怎样宣传得天花乱坠,我都不为所动。我必须承认的是,孩子的力量比广告要大得多。在犹犹豫豫中,我就跟着孩子进了电影院。孩子会用手机购票,花的也是孩子的钱,相当于我免费看了《芳华》。

    我的孩子说,我看得比她们投入。既然“投入”了,我就说点什么。(利祥)

    一、《芳华》的故事为什么从1975年开始?

    电影开始几分钟后,很快就把我带到了那个年代。“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想共产党……”伴随着画面,《沂蒙颂》的背景音乐响起,我情不自禁、又有点显摆地对身边的孩子说:“哦,故事是从1975年开始的。”1975年的下半年,我高中就要毕业了,一位广东老师在音乐课上教的就是这首歌。

    接下来是在任的国家领导人去世,这是1976年,再明显不过的标志。

    《芳华》的故事为什么要从1975年开始?回到家里,我“人肉”了一下作者严歌苓。一说生于1958年,一说生于1957年。我倒更相信是1957年——1975年作者恰好18岁,“芳华”是从此开始的。

    二、《芳华》名字的蕴意是什么?

    芳,美好的。如姑娘芳名,流芳百世等。华,年华,时光,年岁。如虚度年华。芳华字面的意思是,美好的时光;再延伸一步:青春的岁月。《芳华》电影要概括的意思:剧里这些年轻人的青春的岁月是这样度过的。

    《芳华》的故事从1975年开始,到2016年结束,时间跨度40余年。如果剧中人物1975年为18岁,到2016年就是59岁。女性55岁已经退休,男性也接近退休。从18岁到59岁,如果不是特殊身份,作为普通人,在现时中国是职业生涯的年龄。

    《芳华》把故事的重点放在1975年至1979年。这正是剧中人物鲜花怒放的时候。《芳华》的外文名为““youth”( 青年时代,青春时期),就文字的美丽和丰富性来说,“芳华”挺好;但就概括和反映的时间段而言,我以为“youth”还是更准确些。

    顺便说一句,听过有个什么作品的名字叫《绝代芳华》,就不知道这“芳华”怎么个“绝代”法。

    三、《芳华》是谁的芳华?

    演出之前,我的孩子说,《芳华》演的就是我们的那个年代,我们的那些人。看了演出之后,我想了一下,演的的确是“我们的那个年代”,但演的并不是“我们的那些人”。故事发生在部队的文工团,镜头围绕着一群女演员聚焦。那个年代,工农家的孩子是不容易进到部队的;即时进了部队,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也不容易分到文工团;即时分到了文工团,也只能做一些后勤方面的辅助工作,也不会进入摄影师的视野。

    所以,我觉得,《芳华》那还是一小撮人的“芳华”。

    四、另外点评

    1、年轻的姑娘都太漂亮,跳舞的时候一律短裤,仰头,挺胸,漂亮得几乎一模一样,漂亮得让人把名字和演员总也对不上。年轻、漂亮的女演员,无论年少还是年老的男性都会感到赏心悦目,即使比较保守的女性观众在嘴上也说不出什么。

    2、如果用故事文体来衡量,《芳华》有前奏,有尾声,基本没有所谓的高潮。影片在编排上,有点象看卖糖葫芦的场景:整部影片用年代和画面串起来——年代是竹签,画面是糖葫芦,《绣金匾》、《英雄赞歌》、《绒花》……象是卖糖葫芦的好听的吆喝声。

    3、故事没有特别突出的主角。影片介绍中把刘峰放在第一位,就人物性格来讲,剧中人物性格都不是那么鲜明,刘峰的人物性格也就没有特别地鲜明。就人物的亮点和重要性以及得到的特写镜头,刘峰更象是一帮子女演员的陪衬,穿针引线是他的主要作用。

    4、影片把故事性放在了次要地位,整个情节就比较松散。影片时长大约135分钟。观看起来虽然很享受,还是长了一点。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的电影一般也就85分钟的样子;只有所谓的“大片”才会耗时130分钟左右,而且分为上下集。姑娘们的靓丽和战场上的画面最能让人激情澎湃,也是导演着力要刻画的,只是在时间上还似乎可以再压缩。

    五、希望

    1、我的希望是,作家和制片人在反映了“一小撮人”之后,最好能把全中国各个阶层,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那些年、那些人的“芳华”也关注一下。没有他们的“芳华”,中国的历史始终是残缺的,中国的电影艺术始终是半圆的。

    2、如果把《芳华》再进一步归纳:故事反映了“一小撮人”从18岁到59岁人生经历。其实,我想,这一代人18岁之前的人生也很“精彩”,希望作家们,以及不是作家们留心再挖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