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融街爱情故事:呵,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女孩!

2018-01-21 星际财富金融研究院

金融街的咖啡馆自是与别处不同,休闲又充满职业范儿,轻松又不失庄重。每天你来我往,看似轻描淡写,云山雾罩的推杯换盏、无限续杯中,无数惊天动地的大项目在这里完成勾兑,又偶有甜蜜美满的爱情在这里滋生。每天,衣着光鲜、气质出众、谈吐不凡、胸怀大志、激情澎湃,踌躇满志的俊男靓女们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拼缝,有的人彼此擦肩而过就永远的相忘于金融江湖,有的人回眸一笑便苟且了百年姻缘。这样遗憾的错过,这样美好的邂逅,这样的人间烟火,这样的红尘俗事,每天都在人头攒动的咖啡馆中不断上演,周而复始,连绵不绝~


他,就是这其中的一员,而且,渐有成为超级VIP会员的潜质。


因为公司原办公地址租约已满,加之业绩不景气,新的办公地点就迟迟没有着落,于是,大家就灵活变通,化整为零,在家里或者在家附近就近办公。


只有他,执着的每天按时来到金融街,虽然已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方格子,但拥挤的咖啡馆总算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他虽资质平平,履历平平,业绩平平,酒量平平,但他始终固执的抱守着金融人应有的骄傲。他坚持认为,金融人就该有金融人的样子,只要是工作时间,就该西装革履,油头粉面,一丝不苟。“金融民工”这种自嘲自黑的称呼让其痛心疾首,深恶痛绝,搞金融的怎么能叫民工呢?这对彼此都是极大的不尊重,虽然偶尔在外面逢场作戏,他也会强忍着恶心附和着调侃自己为金融民工,但骨子里他还是坚持认为自己是个高贵的金融白领。


已近中年,家里催婚不已,他也不急,他坚信缘分终会到来,强求不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只管沉默发呆,上天自有安排。所以他不愿意相亲、联谊这种刻意的安排和勾兑。但其实他也不是不急,更多的是认清现实之后的无可奈何。


业绩未竞,何以成家?


然后缘分还是猝不及防的来了。


第一次遇见,是在泰康的星巴克,由于她太过光彩照人,身材姣好,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气质非凡,肌肤如雪,秀发如瀑,芊芊细腰,一身干练的职业装,严肃又不失活泼,艳压群芳的气质喷薄欲出,而他虽衣冠楚楚,但此刻,在汹涌的金融民工大潮中竟毫不出众,泯然众人。


那一天,他注意到了她,她却完全没有注意到他。


但造化弄人,阴差阳错的错配中,他和她竟毫无征兆的反复相遇,从泰康的星巴克,到丰铭的漫咖啡,从金购的greybox,到金树街的costa,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但三番五次的,那就是上苍的不容置疑的指令了,而她也终于在不厌其烦的偶遇中注意到了他,偶尔也会点头报以礼节性的微笑。看似不经心的微微一笑,足以惹得他神魂颠倒。她一定是垂涎哥的美色了,他这样自嘲的想着,亦或是迷恋哥工作时的神采,沉迷工作的男人最是迷人,工作是男人最好的包装。他是一个心思颇重的人,就像刚接到一个项目,就已经想好了项目奖金怎么花一样,她一回眸,他已经想好了见家长要带的礼物,她一微笑,他已经想好了婚礼的安排,她一耸肩,他就想好了蜜月旅行的目的地,她一展眉,他就已经想好了孩子要上的小学。而她,无论是一人独处,还是面见客户,总是那么从容不迫,安然淡定,丝毫没有金融民工常见的焦虑与慌乱,不知道她沉静的外表下,是否也在像他这样胡思乱想、思绪万千。


可想的越多,他就越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平日里坚不可摧的自信在爱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但他并不自怨自艾,他的观点是,与其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如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力争能够给予她最好的。他,毕竟是个上进自尊的男人。


但他还是陷入了单相思无法自拔。她若在时,如清风拂面,鸟语花香;她若不在,便愁云惨淡,天地凄惶,一天不见,便没招没落,六神无主。每天除了工作,就只想见到她,每每抬头,看她那边聊的兴起,并没有看自己,就怅然若失,偶尔两目交汇,相视一笑,忐忑的心里就荡起了甜蜜的涟漪,人也表现的不自然起来。时常感觉她就站在自己身边看着自己工作一样,不敢懈怠,不敢马虎。到了下班时候,便绞尽脑汁,编排一条措辞精美,对仗工整的朋友圈,秀一下自己一天的丰功伟绩,扑面而来的点赞和评论亦无暇顾及,他在等,等她的反馈,哪怕只 46 34485 46 16131 0 0 8934 0 0:00:03 0:00:01 0:00:02 8931一个简单的表情,而她却没有任何声音,才恍然意识到,她还不在自己的微信里。


冬天来了,行业的冬天也来了,他坚信春天一定会到来,他坚信这个冬天可以洗掉那些自以为是的金融民工,实现行业的风清气正,真正实现有德有能者居之,而他必是大浪淘沙之后的天选之子,冻死这帮杂碎,他就可以一吐胸中郁闷,大展拳脚,大展宏图了。所以哪怕喝风也要坚守,哪怕吃土也要吃金融街的土,毕竟,拉皮条这么多年,除了攒报告走流程自己也没有别的手艺,换别的地方一定会水土不服的。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的过着,他暗暗发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用力。女孩成了他奋斗的最重要的动力,他决心先升级自己,再去争取心中所爱。女孩虽曾不止一次的秋波暗送,眉目传情,他也强忍情愫,不为所动。因为他相信好饭不怕晚,所谓告白不必早,出手必推倒。


终于,女孩还是决定自己主动迈出这一步,用自己的芊芊玉手去捅破这层窗户纸,于是有一天,在临近下班时间,女孩偷偷在网上下了单,然后款款走到他面前,未及开口兀自先红了脸,面若桃花,楚楚动人,饱含深情的说到: hi,我这有朋友送的两张电影票,要不要一起去看?


呵!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女孩啊,那个我心仪已久的女神啊,如今终于站在我的面前,那么近,又那么远,那么真实,又那么虚幻,在开口对女神说出第一句话之前,他决定呷一口咖啡,平静一下自己慌乱不堪的心情,但早上点的那杯卡布奇诺,经过一天锲而不舍的消磨,早已一滴不剩,他尴尬的放下空荡虚无的咖啡杯,假装不经意的隐蔽又迅速的用舌头舔了舔干枯的嘴唇,调动全身气力,努力又不失礼节,不卑不亢、掷地有声的说出了那句即将彻底改变自己人生命运,并终将改变中国金融格局的那句话:


不好意思,你自己去吧,我这还有几页最新的监管文件没有看完……

推荐阅读: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是如何产生的?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是如何产生的?其实人跟人最大的矛盾不是利益冲突,是观点的冲突,而观点的冲突来自于沟通障碍,产生了误解。你以为你说清了,她以为她听懂了。


当误解产生时,人们最容易意识到的问题所在就是——“我没有这个意思,你误会我了”,也就是说我们都倾向于认为,误解产生时,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负有责任的。的确,研究者也认为,信息接收时所存在的一些“预设”与“偏见”,会影响信息接收的准确性。


1. “人们总相信自己所相信的”


当人们心中存在着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固有印象时,他们便会在记忆和现实中不断搜寻各种各样与这个固有印象一致的证据,并忽略那些与固有印象相悖的事实,于是他们不停地发现“事情果不其然又和我想的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而他们固有的印象又随之进一步加深。


这样的误解,通常早在双方接触相处之前就存在,也是最难以被消除的。


2. “人们习惯先回应而不是理解”


与维护自尊感的需要有关,很多人容易在相处中陷入一种自我防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会过度警觉地去看待对方的言行,试图识别出对自己的“攻击”或“伤害”,或是全神贯注地挑剔出对方可能存在的“漏洞”,时刻准备着“还击”或“报复”。


比如,对方说,“我快到约定的地点了”,这些人便会回复道,“上次,我可是等了你一个多小时,这次你先到了又怎样?”——可以看出,此时,这些人很可能已经误会了对方是在挑衅和责备自己,并率先发起了“还击”。然而,对方此时很可能只是想告知Ta方位而已。


可以说,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这些人总是更关心自己如何能占据上风,赢得尊重,或是避免吃亏,于是,他们的注意力也就更多地被放在如何成功地“回应”对方的言行,而不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对方上。而当我们都不再主动尝试去理解对方时,误解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3. “人们是认知的吝啬鬼”


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的认知方式,凭直觉或既有的印象去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


比如,一些人在之前的恋爱经历中遭遇过背叛,于是,他们便在后来的关系中,习惯凭直觉或既往的印象去认定:一旦对方没有及时回电或是突然开始在意外表时,就说明对方肯定有了新对象,已经做了背叛自己的事情了。


的确,很多时候人们就是懒惰的,是认知的吝啬鬼。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DanielKahneman(1974)提出,人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的处理信息;

第二种:理性、慎重、深思熟虑地处理信息。


尽管我们有这两种选择,但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采用第一种方式,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费力的,而第二种方式则是需要付出更多认知资源和注意力。然而,认知上的吝啬却让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很容易出错,它使得人们容易忽略一些与既往经验不同的信息和细节。


比如,同样是眉头紧锁,很可能对方是被你所说的话深深震撼到了,正在仔细思考,但若你忽略了双方交谈当下的氛围,很可能误解就出现了——你觉得对方对你感到不满,但对方却只是在认真地思考。


不过,误解之所以会出现也与信息传达者不无关系。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Elizabeth Newton在实验中发现,传达者可能对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在大多时候都过于自信了。


实验的参与者们被随机分配扮演“击打者”(tappers)或“听猜者”(listener)的角色。作为击打者,他们会拿到一份有25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的列表,比如生日快乐歌、国歌等等。每位击打者将挑选一首,并在桌上把歌曲的节奏击打出来,让听猜者根据击打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


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前,Newton让击打者预估听猜者猜出正确歌名的概率,大多数人预计有50%的概率对方能猜中,然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听猜者平均成功猜对的概率仅有2.5%。


击打者在实验过程中感到非常震惊,“为什么这么明显的节奏,对方却猜不出来呢?”,可以想象他们在看到听猜者硬生生把“国歌”猜成“生日快乐歌”时,脸上流露出的“你是不是傻?”的表情。


研究者认为,很多时候,信息的传达者就像这个实验中的击打者一样,他们脑海中回想着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仿佛脑内循环播放的BGM,让他们自己觉得自己已经表达的再清楚不过了。


然而,对于信息的接收者——实验中的听猜者们而言,他们无法感知到BGM,他们听到的就很可能只是一连串不连贯的敲击,最后,只能凭着自己的直觉或是经验来猜测对方的BGM/真正想表达的意涵。而误解就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这一现象也被称为“透明度错觉”(transparency illusion)。


也就是说,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与他人,尤其是亲近的人的沟通是“透明”的。一方面,他们始终觉得自己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另一方面他们也相信,即便表达的还不够清楚,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需求和想法,对方也仍然能够准确地“猜”到。


比如,在感情中,一方总是想着,“只要我的一个眼神,Ta就会知道我想要什么”,或者“只要我默不作声,Ta就能知道我心情不好”,然而此时,若对方在对情感的解读上相对迟钝一些时,两个人就很可能频频为“你为什么不懂我”和“你为什么误解我不懂你”而争吵不休。


社会心理学家H.G. Halvorson也指出,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真实的表现之间存在着误差。有时候,你的不同的表情——沮丧、担心、困惑、失望之间的区别,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你以为你的表情足够让对方知道“你说的话让我有点受伤”,但对方可能把你的意思解读成了“我完全不在意你所说的” 。


一方的自以为讲清楚了,和另一番的自以为懂得了,就让双方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误解之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