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沙龙回顾 |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学沙龙第二讲顺利开展



2020年12月18日中午,浙江大学哲学系教学沙龙第二讲“如何建设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思想》为例”在人文大楼305会议室成功举办。何善蒙教授应邀以《先秦诸子思想》课程建设为例,分享了自己对课程建设,特别是通识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体会。本次活动由哲学系基层教学组织主办,由系主任金立教授主持。


首先,何善蒙老师从课程类别出发,重点分享了他对通识课课程内容选择的理解。何老师认为通识课与专业课的不同,通识课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对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了解不尽相同,因此通识课的课程内容应该与专业课内容侧重有所差异。在这个知识获取愈加便捷的时代,许多知识性的内容可以通过课堂外的许多渠道轻易获取。因此,哲学类通识课应该从哲学专业特色出发,传播哲学思维观念而非单纯的知识性传授。他提出,所谓哲学思想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分析、判断、选择”。因此,哲学类通识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具有哲学思辨性的分析、判断、选择的思维框架,激发广大同学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课程的讲授方式上,何老师认为应当根据上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思维方式比纯粹知识更有意义,那么哲学类通识课程应该以传授思维方式为内容的,课程的讲授方式也不应局限在PPT的内容上。他以《先秦诸子思想》的讲授方式为例,主张课堂要比较自由地讲述,更要加强对同学的提问,通过不断而深入地提问唤起同学主动思考的意识。
第三,在应该采用何种表达方式讲授时,何老师强调最重要的是要表达清楚。面对通识课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教师最好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讲,即使要用专业术语也要解释清楚到位。诚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学们日常语言习惯更新变化较快,要贴近学生的讲授语言去跟同学讲道理比较难。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多关心同学所关心的话题。
在交流和讨论环节,与会多位教师分享了自己关于课程建设的想法。丛杭青老师表示他十分认同何善蒙老师关于“分析、判断、选择”的想法,认为课堂传授知识不是目的,而是培养能力,塑造价值。胡龙彪老师则从学科差异出发,认为不同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结合学科知识特色选择采用PPT或者板书的教学方式。其他老师在课程考核方式、慕课制作等方面进一步向提问,何老师结合《先秦诸子思想》课程建设一一做了解答,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验。
最后,金立老师做了简短总结,本次教学沙龙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主讲人简介
何善蒙老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民间宗教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浙江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荒野寒山》《传习录十讲》《先秦诸子导读》《<孟子>的君子观研究》等书籍,主讲《先秦诸子思想》课程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撰文 | 唐璐琪
图片、编辑 | 罗亭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