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报道 | 语境原则与语言转向


讲座报道

2021年10月29日下午,浙江大学当代哲学思想实验工作坊系列讲座第5期“语境原则与语言转向”在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人文学院308室举行。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系楼巍教授主持,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敏教授主讲。


讲座伊始,黄敏教授从弗雷格的经典表述“不要单独询问一个词语的意义,而要在句子语境中进行”出发,向同学们介绍了语境原则的基本内容。达米特在《分析哲学的起源》中也进一步点明了语境原则与语言转向之间的关系,其中“语言的优先性”论题不仅是对弗雷格语境原则的深入推广,也几乎可以作为分析哲学的定义性特征,旗帜鲜明地与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传统划清界限。就此,对语境原则的理解其实同时也是一个事关分析哲学自我定位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语境原则发展出了丰富的内涵,可以简明扼要地列举为:其一,在语义上,句子优先于词语;其二,句法优先于语义;其三,语言优先于思想;最后,还可以推广到“语言游戏(行为模式)优先于意义”。黄敏教授对这些内容及其意义逐一进行了细致生动的介绍与阐释。
接着,黄敏教授开始了对语境原则哲学动机的分析思考,他认为虽然语境原则在弗雷格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都占据了核心位置,但二者的哲学动机并非完全处于同一条理论脉络之上。


语境原则的第一个哲学动机是“反心理主义”。十九世纪以密尔为代表的心理主义盛行,认为一切知识问题本质上都是一种观念过程,主张将逻辑研究还原为心理学研究。心理主义与近代观念理论(尤其是洛克的语言观)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如果将语言理解成表达思想的工具,那么自然就会得出“思想优先于语言”的推论。对此,弗雷格将语境原则与反心理主义,以及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联系起来,以“语词意义要受句法约束”来抵御心理主义,并在其反心理主义论证中对私人性的“观念”与公共性的“思想”做出了区分。黄敏教授还顺带提到“‘作为柏拉图主义者的弗雷格’与‘提出语境原则的弗雷格’是否矛盾”的问题,并论证认为柏拉图主义对于弗雷格是不必要的。
此外,黄敏教授认为还存在着另一个理解语境原则哲学动机的角度,即:将语境原则视为前期维特根斯坦思考命题统一性问题的一个推论,并从布莱德雷倒退(Bradley’s regress)出发来详细阐述这一思路。命题统一性问题需要回答“什么东西能够使得一个句子完整”,换言之,“主词与谓词之间的联结是何以可能的”。这个问题的一般形式是,“关系是如何连接关系项,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布莱德雷认为这种连接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要用关系对关系项进行连接,就需要新的关系表明这种连接建立了,而新的连接又需要新的关系,如此进入无穷后退,而这表明连接是不可能的——并由此产生了“绝对一元论”的哲学推论。罗素利用多重关系理论来处理命题统一性问题。他的思路实际上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排除了构成命题所需要的关系,将命题还原为断定行为的“衍生物”,如此就无需假定命题的实在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命题统一性问题。维特根斯坦不同意多重关系理论。而他自己的解决方案则是一方面坚持事实优先于事物,因而无需从头开始用事物来构成事实;另一方面认同语境原则,用命题结构来解释词语的意义。


黄敏教授还提及索姆斯的自然主义版本命题理论以作对比,并指出关系的“存在”与“消失”是一种视角转换的结果。自然主义要追求第三人称视角可描述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如果以断定行为来解释命题,断定行为就会构成新的关系,如此一来就会面临布莱德雷后退,因而不能解决命题统一性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黄敏教授简短地讲述了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先验主义”与“使用”的问题,以早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哲学即语言批判”作为对本次讲座“语言转向”主题的点题式总结,并对在场老师与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众多在场老师及同学都积极投入到了讨论中。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为师生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学习交流机会,使同学们对语言哲学产生了更深的理解与钻研的热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