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思殿堂|“信念是弱的吗?”工作坊成功举办


讲座报道

2022年9月6日下午,“信念是弱的吗?”工作坊如期在线上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该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最新成果展开深入研讨。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高洁Davide Fassio组织并主持,伦敦大学学院哲学系系主任Daniel Rothschild,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讲师Roger Clarke、广岛大学副教授Masashi Kasaki、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赖长生以及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刘馨缘发言、讨论。超过百余名校内外老师和学生参与了本次工作坊。


高洁研究员致开幕词,并对本次讲座的背景和目的做简单介绍。她指出,John Hawthorne, Rothschild与Levi Spectre于2016年在Philosophical Studies合作发表“Belief is Weak”一文中(下文称为“HRS”),首次谈论弱信念的可能性。他们主张信念是弱的,即信念的证据标准远低于知识或断言。这一观点颠覆了关于信念、知识、断言等领域的传统理解。本次工作坊便聚焦于该主题,一是希望邀请对该主题有研究的学者们,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研讨;二是希望通过本次讨论,将该主题引入中国学界。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和相关文章将会翻译成中文集结出版,为该主题的发展做出贡献。


Daniel Rothschild教授首先做了题为“Reflection on Weak Belief” 的报告。本次报告对弱信念的相关语言学论证、理论后果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Rothschild认为,我们可以从表达信念的动词,如believe与其他词汇的关系中,获得关于信念强度的证据。跨语言证据、对believe的语义学研究,以及对相关表达信念态度的动词(如“think”“accept”等)的比较研究将成为该主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刘馨缘紧接着探究了汉语中多个表达信念的动词的强弱特性。她在题为“Is Belief Weak in Chinese?”的报告中指出,汉语中有部分动词表达的是比较弱的信念态度,如“认为”“相信”;同时,汉语中也存在一些表达强信念的动词,例如“认定”“确信”等,这些动词所需的证据标准或与断言相同。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讲师Roger Clarke在“Strong Belief is Ordinary”的报告中,试图表明日常信念态度不仅包含弱信念,也包含强信念。他指出,HRS仅分析了think”和believe两个动词,但是,在英语表达中,仍然有其他动词表达强信念,而这些动词无法通过HRS的弱信念测试。因此,即使HRS的分析正确,但这并不代表日常语言中就不存在表达强信念的动词。


广岛大学副教授Masashi Kasaki在题为“Moore’s Paradox and Norms of Belief and Assertion in Japanese” 的报告中分析了日语中表达信念的动词的特性。他指出,很难采用摩尔矛盾句的方式来判断日语中表达信念的动词的强弱。这是因为,在日语中,句子表达受多种语境因素影响。动词形式(verb forms),补语类型(clausal complements)和言据性表达(evidentials)都会对日语中的信念表达产生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赖长生在“Memory Belief Is Weak”的报告中关注了一种特殊类型的信念——记忆信念。传统的关于记忆的认知理论(epistemic theory of memory)认为,如果一个人能记得p,那就意味着他知道p。对此,赖长生列举相关反例说明,一个人可以形成记忆信念,但不拥有知识。因此,记忆信念的认知标准低于知识。同时,他简要阐述了记忆信念的认知标准同样低于断言。最后,赖长生认为,鉴于记忆信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该观点为弱信念提供了有力的辩护。


在圆桌讨论阶段,各位学者就之前报告中所提及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Davide Fassio研究员对各位报告者的参与表示了感谢,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和相关文章将会翻译成中文集结出版。圆桌会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下圆满结束。




文案|刘馨缘

责任编辑| 陈舒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